14.1 故都的秋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4:3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14.1 故都的秋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________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________,最终成就了________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________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年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刷语言文字运用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 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 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 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此处语境是说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很重,应选用“浓墨重彩”,据此排除B、D两项。再看第二空:“水乳交融”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并行不悖”指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该处说的是“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强调融合,应选用“水乳交融”,据此排除C项。故选A。
A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语言文字运用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 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正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 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 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联系上下文“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可知,该处所填语句应先承接上文的“无论”,表明一种结果,即“无论……都……”,据此排除C、D两项。再结合选项可知,该处所填语句还应连接下文构成对上文结果的解释,据此排除A项。故选B。
B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语言文字运用
3.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前面说的是“本土‘化’”,后半句“本土文学”作主语,所以应该是“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B项,“整合、发现、提炼”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整合、提炼”。D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语序不当,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故选C。
C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语言文字运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了秋,凉飕飕。”这句谚语说出了人们对凉爽秋天的一种期盼。不过,__①__。所谓“秋后一伏”,意思就是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酷热天气。立秋其实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而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所以,立秋虽然表示季节开始转换,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人们难免有时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从这个角度来看,__②__。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人们对这个节气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种种习俗之外,大家盘算的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准备尽情享受丰收之乐。而如今,二十四节气作为把握作物生长时间等问题的一种文化技术,涉及日常饮食生活的季节调节与身体保健等,依然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比如,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对比立夏时的体重。这是因为人们经历“苦夏”后很容易变瘦,所以要在立秋时进补,这叫作“贴秋膘”。对每个人来说,__③__,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
刷语言文字运用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关键词语“不过”可知,该处所填语句应是对前文“人们对凉爽秋天的一种期盼”的转折,再结合后文“立秋后还有一段时间的酷热天气”可知,此处可填“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之类的语句。②处,结合前文“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及后文“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可知,该处强调的是立秋节气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故可填“立秋节气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之类的语句。③处,结合后文“才能生活得更加愉快幸福”可知,此处和后文构成条件关系,再结合前文“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要在立秋时进补,这叫作‘贴秋膘’”等内容可知,此处是说要根据时令进行养生,所以可以填“顺应自然规律,依循自然时序”之类的语句。
【示例】①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 ②立秋节气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 ③顺应自然规律,依循自然时序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语言文字运用
5.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是引用的民间谚语,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民间谚语有助于说理,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观点,更好地体现文中“在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对农事的意义很重要……大家盘算的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这一内容,而且能让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①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引用民间谚语,说明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关系密切,对农事有重要意义。②使表达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体裁:散文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作他们的创作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写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刷文学类阅读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5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以上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根边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 第7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 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颜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D. 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不如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错误。作者并非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才写这篇文章,本文是作者对故乡江南多年感情的厚积薄发,窗外诱人的冬景使得脱离实地欣赏的一切活动都显得那样“无聊”。
D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 作者将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聊天的悠闲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
C. 文章对江南冬景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D.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文章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
C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8. 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句。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诗句的?引用这些诗句有什么好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阅读文章第8段,根据文中关键词语“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诗句的。第二问,本文第8段写江南雪景时,未作实景描绘,而是引用了大量诗句,在品评诗句时写出雪趣。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的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突出了雪景的整体美,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引用大量诗问也使文章的语言简练生动、意蕴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关键点拨】引用古诗文的好处
文章中引用古诗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在文中引用古诗文,可以丰富文章意象,突出意境特点。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第一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第二问: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刷文学类阅读
9. 《故都的秋》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1段“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与第2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对比,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第4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第6段“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写德国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正衬江南冬景宜人。最后一段以作者搁笔去散步衬托江南冬景的诱人。作答时注意指出文中相关段落,并分析其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的效果。注意分条列举。
①第1、2段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第4段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第6段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从侧面突出江南冬景宜人;④最后一段以搁下纸笔去散步侧面表现江南冬景的诱人。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