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 同步必刷题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4:4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16.2 登泰山记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刷文言基础知识
难度:中  建议用时:25分钟

门槛
停留
刷文言基础知识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介词,在……地方 
动词,挡住 
介词,面对
连词,和 
介词,等到
动词,赶得上
刷文言基础知识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同“彩”,彩色
同“圆”,圆形的,文中指山石
刷文言基础知识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古义:到,到达。今义:用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用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平的、方形的,文中指山石。今义:指指数是2的乘方或指平方米。
刷文言基础知识
5. 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阴,山北水南为阴;阳,山南水北为阳。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是一种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B.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义。
C.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市。
D. “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错误。应该是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C
刷文言基础知识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2)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4)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循:顺着。少半:不到一半。遂:于是,就。(2)击面:扑打在脸上。漫:弥漫。(3)或:有的。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4)远古:更古老的。漫失:模糊或缺失。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这一天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刷名篇名句默写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考点:默写名篇名句 难度:易  建议用时:2分钟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泰山山顶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苍,烛;(2)扬,漫;(3)臾,采。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刷文言文阅读
难度:中  建议用时:20分钟
癸丑之三月晦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①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复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②所望。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节选自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 【注】①阊门:地名。②慊(qiè):满足。
. .  
. .  
. .  
.  
刷文言文阅读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B.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C.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D. 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国清僧”与人名“云峰”是同位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山险”和“路长”同为主谓结构,“山”和“险”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D
刷文言文阅读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丑、晦,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样,分别是指月、日。
B. 上人,指道德高尚或居于上位的人,佛教则用以称德智善行的人。
C. 寺,指教授佛法之地,和尚居住、研修之所,与下文中的“庵”有所不同。
D. 五更,也称“五鼓”,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古时用击鼓或打更来报时。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与《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一样,分别是指月、日”错误。文中“癸丑之三月晦”指癸丑年三月三十日,所以本文中的“癸丑”指的是“年”而不是“月”。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A
刷文言文阅读
解析
【知识拓展】古人记录夜晚时段的名称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刷文言文阅读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松门岭如分界点,先前都是顺着山麓行走,从这里往上则要沿山脊攀行,山势险峻而路滑。
B. 初一这天先雨后晴,行程较长,作者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筋竹岭、弥陀庵等处秀丽的风景。
C. “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有似“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之景,日光反射,景色卓异。
D. 作者在下山的途中,看到了经过三道弯曲、回旋流转的飞瀑奇景,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细致描述了国清寺……秀丽的风景”错误。文中关于国清寺只提到两处,分别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和“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故文章并没有描写国清寺的风景,更不用说细致描述了;关于弥陀庵,文中写“上下高岭,深山荒寂……路荒且长”,也并未提及风景“秀丽”。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B
刷文言文阅读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2)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荒:荒僻。当:处在、位于。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2)为:表被动。束:约束。怒:形容气势很盛,猛烈。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且漫长,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被石门约束,势头非常汹涌。
刷文言文阅读
12. 李白说“天台四万八千丈”,但在徐霞客的笔下,天台山却另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原文第2段“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等内容可知,天台山山高路滑,不能骑行,只能步行前进,并且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山脊上面。由此可知,天台山山路曲折并且难行。依据原文第3段“饭后,雨始止”“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晨起,果日光烨烨”等内容可知,天台山山上天气阴晴多变。依据原文第2段“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第4段“荒草靡靡……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等内容可知,天台山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作者登向天台山的途中遇到了“筋竹庵”“国清寺”“弥陀庵”“天封寺”“华顶庵”等寺庵,由此可见天台山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据此分别概括即可。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①山路曲折而难行;②山上天气阴晴多变;③木石秀丽,草荒山幽,景色多样而新异;④宗教文化气息浓郁,寺庵较多。
刷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
癸丑年三月三十日 从宁海县城西门出城。天空阴云尽散,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和山间风光,都有喜悦之态。走过三十里路,到达梁隍山,停宿于此。
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路上)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山脊上面。雨后新晴,叮咚的流泉声、秀美的山色,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杜鹃花怒放(与绿树丛)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用饭。恰逢有国清寺僧人云峰一同吃饭。他说从这里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前往石梁道。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有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苏州城里人家栽种的盆景。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荒凉寂静,泉水轰鸣,山风吹动,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弥陀庵坐落在群山间的低地上,山路荒僻而且漫长,恰巧处在山路的中途,可以在庵中吃饭或住宿。
初二日 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渐渐幽深起来。走过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攀登峰顶的事,把雨停天朗作为因缘,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高兴得无法再入睡。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刷文言文阅读
初三日 清晨起床,果然见阳光熠熠生辉,(于是)决定向山顶前进。向上攀爬数里山路,到达华顶庵;再走三里,已快要接近顶峰了,到达太白堂,(而沿途)都没有值得观赏的景物。(于是只好)重新顺着路往上走,登上绝顶。(峰顶上)四处的荒草被劲风吹得纷纷倒伏,峰高因而寒风凛冽,草上结的霜约有一寸多厚,而四面群山回光映照,美玉般的鲜花与绿树,远远望去觉得明彻美丽。山脚处山花盛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大概是高处寒冷所造成的。沿旧路下山到华顶庵,经过池边的小桥,翻越三座山岭。溪水潆洄,山峦重重,树木丛生繁密,岩石光彩焕发,每转过一个地方就有另一处奇景,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观赏愿望。翻过一座山岭,顺着溪涧走八九里,就见流水形成瀑布从石门飞泻而下,回旋流转,经过三道溪湾。最上面的一层是断桥,有两块巨石倾斜着收拢在一处,溪水从两石之间迸流,汇合后流转入潭。中间一层有两块巨石对峙着,好像一道门,溪水被石门约束,势头非常汹涌。最下面的一层,潭的出口很宽阔,而溪水倾泻处如同有门槛阻隔,只能从低洼的地方斜涌而下。三级瀑布每级都高达数丈,各自极尽神奇的姿态。但沿着一级级瀑布下走,在转弯处被溪湾所遮掩,不能一览无余。夜幕四处降下时,才返回。在仙筏桥上停下脚步,(在朦胧的夜色中)观赏如彩虹的天然石桥,瀑布水花飞溅有如喷雪一样的奇妙景观,几乎使人不想去休息。
第七单元 *登泰山记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