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饮酒(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①裛(yì):同“浥”,沾湿。②掇:采摘。③英:花。④泛:浮。意即将菊花泡在酒中。
刷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菊有佳色”中“佳色”的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 “忘忧物”即酒,诗人将菊花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来品尝,想要借此忘却尘世的忧愁。
C. “壶自倾”用语极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酒壶的善解人意,也暗示自酌时间之长。
D. 这首五言诗语言平淡质朴,融抒情、写景于一体,字里行间蕴含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佳色’的意思是‘欢笑’”错误。“有佳色”三字极朴素,是对菊的倾情赞美。“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于文无据。
A
刷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2. 作为陶渊明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秋菊、归鸟有何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秋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为“傲骨,高洁”,因为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唯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绽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从本诗来看,首句“佳”字暗点出“众芳凋零,唯菊有傲霜之色”,然后诗人“裛露掇其英”,摘带露花,色香俱佳,有志趣高洁的寓意,所以诗人借助采菊表达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再看“归鸟”,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却唤起了诗人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日落飞鸟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像是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由此可知,归鸟是隐居山林的象征,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品质、向往自然和隐居的情怀。
①秋天,百花凋零,只有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诗人以此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未经世俗污染的自然人性的追求;②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像是诗人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故“归鸟”象征归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悠闲之乐的向往。
刷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__①__,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__②__,却深藏着对生命的强烈欲求和留恋,是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也有人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慰藉。《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__③__,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
刷语言文字运用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生命对人的意义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B. 是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追求、把握、发现和思索
C. 是人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D. 是生命对人的意义的重新追求、把握、发现和思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深藏着对生命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可知,语境中强调的是“人的觉醒”,对生命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排除A、D两项;“追求”“把握”“发现”“思索”语序应该为“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排除B项。故选C。
C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和后文所举曹操与王羲之的诗文及“对生命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等内容可知,语境中强调的是对生死的悲伤,可填入“对生死的重视、哀伤”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后文表示转折的“却”可知,此处所填内容与后文所讲的深层内涵意义相对,前面所举的这些诗文,从内容上看,体现了一种悲观、颓废的情绪,故可填入“看似颓废、悲观的感叹中”之类的句子。③处,根据横线后“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可知,此处语境表达的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情感,可填入“对生死的悲伤并不让人灰心丧气”之类的句子。
【示例】①对生死的重视、哀伤 ②看似颓废、悲观的感叹中
③对生死的悲伤并不让人灰心丧气
刷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名篇名句默写
考点:默写名篇名句 难度:易 建议用时:5分钟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内容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曹操《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见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刷名篇名句默写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衿;(2)掇;(3)陌,度,阡;(4)哺;(5)羁,渊;(6)吠,颠。
刷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裁:五言古诗
难度:中 建议用时:10分钟
蒿 里 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指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 “初期”句,借历史典故对关东诸将寄予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周武王孟津大会上的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建功立业。
C. 全诗语言简洁明了,叙事直陈其事,抒情直接明白,无一丝造作之意,风格质朴,豪放飘逸。
D. “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力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豪放飘逸”错误,应为“沉郁悲壮”。这首诗不仅对祸国殃民的军阀纷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全诗抒忧写愤,风格质朴,沉郁悲壮。
C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7. 锺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将关东之师初起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及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中间6句为第二层,写联军内部军心不齐、怯懦畏战,揭露军阀各为势力而争,自相残杀,争霸天下的事实;最后6句为第三层,写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与担忧。作答时,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
①肯定讨伐义举,渴望国家统一。“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②愤懑与失望。诗人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的行为予以揭露和讥讽,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愤懑,并对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分散感到失望。③同情。诗人同情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体裁:五言古诗 难度:中
建议用时:10分钟
咏荆轲(节选)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前四句从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五、六句写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提剑出京。
B. 诗歌叙述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刺秦等场面。
C. 诗中以大量笔墨写行刺失败的场面,铺叙得酣畅淋漓,写到出燕入秦的场面时却惜墨如金。
D. “其人”两句直接抒情,肯定其人虽已逝去,但精神犹在,传载千古,充满赞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说法错误。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荆轲出燕入秦的场面,略写行刺失败的场面。
C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9. 本诗是怎样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①动作和神态描写,如“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的动作写出了荆轲大义凛然、仗剑除暴的英姿;“雄发指危冠”以夸张的笔法写神态,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英雄气概。②环境描写,萧萧哀风吹过易水,淡淡水波泛起寒意,营造了悲壮、凄寒的氛围,突出荆轲勇于牺牲、蹈死不顾的形象。③通过乐声的变化来塑造人物。从商音到羽声,乐声由悲到激昂,写出荆轲由悲到热血沸腾、义无反顾的慷慨豪情。④侧面衬托。以刺秦时秦王的慌张惊恐侧面衬托荆轲的果敢和勇猛威势。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刷古代诗歌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本诗中,“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两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荆轲的凛然之气和一去不返的大无畏精神;“雄发指危冠”是神态描写,以夸张之笔写出荆轲雄猛的英雄气概。这是从正面刻画荆轲的形象。“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写易水饯别时风哀水寒的环境,渲染出一种悲壮、凄寒的氛围,是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写曲调由凄凉的商声变为激昂的羽声,烘托悲壮的氛围,这是用音乐曲调的变化来描写和衬托人物形象;“豪主正怔营”描写秦王慌张惊恐的神态,可以想见荆轲拔匕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威势,这是用秦王侧面衬托荆轲的果敢与威慑力。这是从侧面刻画荆轲的形象。
【关键点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①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指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指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而是从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角度进行描写,达到间接表现描写对象的目的。
第三单元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