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6 神奇的眼睛》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6 神奇的眼睛》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23 15:3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节 神奇的眼睛
第2课时 透镜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6.2 透镜的应用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2.教材解读 从教科书来看,有些内容属于《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标准》要求。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我们老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老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老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老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3.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学习规律,本节课在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关于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接受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另外,本节知识在学生的生物课或其他方面也已经接触过,现在只是学习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这些仪器上的应用,感觉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些困难。
学习目标 1.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放大镜、照相机中的应用。
2.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3.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使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了解科技的持续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难点: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大小的调节。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等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透镜的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PPT课件中如下图片。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回答】放大镜、照相机等。 【教师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透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透镜应用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放大镜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字被放大。 【教师活动】再请大家判断放大镜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还是异侧?是实像,还是虚像?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同侧、虚像。 【教师活动】隔着凸透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让学生拿着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因此,物体应放在离放大镜小于焦距的位置才合适,离放大镜的距离接近于焦距里,所成的像最大。 活动三:照相机 【教师提问】(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什么镜?胶卷相当于什么?(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什么规律?(3)数码相机和用胶片的相机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镜头由一组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起到成像作用。 (2)成像原理: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数码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由相机内的存储器保存。 活动四:投影仪 【教师活动】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它也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投影仪的具体成像过程。
【教师活动】PPT展示投影仪的结构和作用。
【师生活动】把投影仪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正放在载物台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图像,指导学生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我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像。
【教师讲解】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光源发出的光和反光镜反射的光经过聚光镜照亮投影片,前后调整镜头的位置,以及平面镜的角度,屏幕上就会出现投影片上物体的倒立、放大的像。
【教师总结】用多媒体模拟投影仪的使用,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像距大于物距。(3)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教师提出问题】要在屏幕上得到正立、放大的图像,应如何放置幻灯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要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要倒着放在载物台上。 活动五:显微镜 【教师活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生物、细胞等人眼无法看见的物体。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教师补充】目前通用的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达50万倍,借此人类能观察许多物体的细微结构;用隧道显微镜甚至可以看到金属原子。纳米技术就是在隧道显微技术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分辨率可达1/10纳米) 显微镜是增大观察微小物体视角的。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体放在物镜焦点与两倍焦距之间、接近焦点,物镜所成的实像在目镜的焦平面上,目镜中看到的是虚像。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要短的原因之一是取得较大的放大率,镜筒也可做得短一些,用起来方便;原因之二是物镜可以更接近物体,因此进入镜筒的光通量可以增多,像容易看得清楚一些。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要大于物镜的焦距,但不可过大,因为焦距过大将降低显微镜的放大率,而且要用较长的镜筒,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活动六:望远镜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望远镜的功能吗? 【学生回答】看远处的物体。 【教师活动】有一种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教师提问】物体距离物镜很远,它的像却离物镜很近,根据前面探究的结果,这样所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会感到物体被放大了?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所在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放可以变得很大。 【教师补充】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透镜作物镜。 【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望远镜? 【学生回答】哈勃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等。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激励学生努力去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自制望远镜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对透镜的应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引导,不求全责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