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中国历史七下 第一单元中考链接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精彩练习】中国历史七下 第一单元中考链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4 09:06:18

文档简介

【精彩练习】中国历史七下 第一单元中考链接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2.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3.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4.(2021·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5.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6.下列关于图1与图2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2人物为图1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7.(2021七下·沭阳月考)“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8.(2020·滨州)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9.(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二、非选择题。
10.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分别写出图1中都城A和图2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1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以下为该书内容节选。
卷一 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卷二 选地,欲近上流……水清则稻美也。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自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材料二: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橫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一一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1)这本书最有可能是哪本农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简述该书的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
1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史记》记载的这些举措出现在哪一朝代?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文物见证历史]
上述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1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他有几句有关政治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见解是孟子以前的儒家所没有的。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尊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不符合题意 ;
B.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显示的是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政治制度完备,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出现了骨耜,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到了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用来翻地和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此可知这些工具共同反映的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海外贸易发达,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工具,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取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3.【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都江堰,不符合题意;
B.灵渠,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到唐朝还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 ,这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然能够延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长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为皇帝,但仍然他们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识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设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都城有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使者、僧侣、客商,他们或来学习,或来经商,反映出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不符合题意;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 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B. 图2人物为图1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
7.【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成吉思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民为本”,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对备选项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8.【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隋炀帝时期创立科举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科举制度影响的知识点及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及形成时间。
9.【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10.【答案】(1)长安;简车。
(2)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依据图1中的都城A,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依据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筒车;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诗歌繁盛,表现为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实行的科举制有关;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故答案为:(1)长安;筒车
(2) 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识记课本上的重要图片;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1.【答案】(1)《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是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 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故答案为:(1) 《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回答。
12.【答案】(1)秦朝。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2)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国灭掉六国后进行的统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 秦朝。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2)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识记。
13.【答案】(1)“仁政”“爱民”。
(2)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提倡节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知识点】“贞观之治”;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 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爱民”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可以看出, “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有 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 ;
故答案为:(1)“仁政”“爱民”
(2) 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 。(提倡节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1 / 1【精彩练习】中国历史七下 第一单元中考链接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不符合题意 ;
B.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内容显示的是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择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2.以下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治制度完备 B.农业技术进步
C.海外贸易发达 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A.政治制度完备,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出现了骨耜,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到了唐朝时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用来翻地和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由此可知这些工具共同反映的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海外贸易发达,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这些工具,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所选取的选项要把所给的信息全部包括在内,切记。
3.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A.都江堰,不符合题意;
B.灵渠,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到唐朝还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 ,这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然能够延续,故选项C符合题意;
D.长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2021·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答案】C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可知,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为皇帝,但仍然他们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识记,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设的科目为明经和进士。武则天时期,设立了武举。科举制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唐朝都城有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使者、僧侣、客商,他们或来学习,或来经商,反映出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不符合题意;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下列关于图1与图2中历史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B.图2人物为图1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C.图中两人和亲与中原文化先进相关
D.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A. 图中两人和亲是迫于吐蕃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B. 图2人物为图1人物带去玉米种子 ,不符合史实;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这两位人物和亲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他和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
7.(2021七下·沭阳月考)“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答案】C
【知识点】“贞观之治”
【解析】【分析】A.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成吉思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以民为本”,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对备选项细心辨别分析回答。
8.(2020·滨州)自606年开始,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观察家默德赫斯评论说:“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诞生于(  )
A.隋文帝时期 B.隋炀帝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武则天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据“该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据所学知,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隋炀帝时期创立科举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科举制度影响的知识点及学生的记忆能力,识记科举制的形成及其影响及形成时间。
9.(2020·广东)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又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说明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体现出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C符合题意。
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文化兼容并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文化艺术的兼容并包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非选择题。
10.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分别写出图1中都城A和图2工具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这与当时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3)依据上述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说明“繁盛的唐朝享誉世界”。
【答案】(1)长安;简车。
(2)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朝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
【解析】【分析】(1)依据图1中的都城A,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依据图2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筒车;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唐朝诗歌繁盛,表现为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实行的科举制有关;
(3)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故答案为:(1)长安;筒车
(2) 唐朝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诗人身份多样等。科举制。
(3) 简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农业发展迅速.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会;唐诗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化繁盛.远播世界;疆域辽阔,民族交融,国力强盛,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国家。
【点评】(1)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回答,注意识记课本上的重要图片;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1.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以下为该书内容节选。
卷一 地势有良薄,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早。……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卷二 选地,欲近上流……水清则稻美也。三月种者,为上时;四月上自为中时;中旬为下时。
材料二: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橫征暴敛、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入兴盛时期。
一一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战略选择》
(1)这本书最有可能是哪本农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生产经验并简述该书的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各用一则史实加以例证。
【答案】(1)《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贾思勰在某农书中总结了我国古代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书是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显示的是 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盛的原因是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 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故答案为:(1) 《齐民要术》。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恤民力,导致农民起义爆发,使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他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归纳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回答。
1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古籍记载历史]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记载。
《史记》记载的这些举措出现在哪一朝代?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文物见证历史]
上述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答案】(1)秦朝。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2)文成公主人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秦国灭掉六国后进行的统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 秦朝。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2) 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促进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注意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理解识记。
1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也就是把“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政治精神中去。他以为政治的最高理想,在谋全人类的幸福……他有几句有关政治的名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种见解是孟子以前的儒家所没有的。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他曾立有改善民生的具体方案。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觉尊奉的另一个儒家美德就是节俭。他严格地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他在即位后几个月内对群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
【答案】(1)“仁政”“爱民”。
(2)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提倡节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知识点】“贞观之治”;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孟子的政治原理,大体承袭孔子,主张所谓仁政”“ 孟子在政治措施中,最注重养民”,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爱民”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这样地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们高兴,也使他大得民心。 ”,可以看出, “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有 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 ;
故答案为:(1)“仁政”“爱民”
(2) 宣扬节俭和关心民众 。(提倡节俭,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归纳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纳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