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业调研科学试题卷(1-4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业调研科学试题卷(1-4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0-23 15: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业调研
科学试题卷
1. 本卷五大题,共4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 请你认真阅读,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考出最好的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1.助力北京冬奥、冬残奥的歌曲《一起向未来》,下面是它的一部分曲谱:
题1图
曲谱中的数字反映的是声音三要素中的( ▲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
2.要用电流表测量灯泡L1中的电流,如下面A、B、C、D电路中,接法正确的是( ▲ )
A B C D
题2图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成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成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成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远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第3题图)
4.如图当光从空气斜射到一块玻璃表面时,以下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 ▲ )
5.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人们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为( ▲ )
A.热觉、味觉、痛觉 B.听觉、触觉、冷觉
C.触觉、听觉、味觉 D.视觉、嗅觉、味觉
6.当悦耳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接受铃声刺激并产生听觉的部位是( ▲ )
A.耳蜗、大脑 B.鼓膜、耳蜗 C.听小骨、大脑 D.鼓膜、大脑
7.如图所示,有一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倾斜放置,有一小球位于平面镜的左侧,为使小球在镜中的像竖直向上运动,应使小球( ▲ )
竖直向上运动  B.水平向左运动
C.竖直向下运动 D.水平向右运动
8.下面图中,四个电路图两个灯泡组成并联的是 ( ▲ ) (第7题图)
9.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 )
10.如图所示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111.现有两个阻值不等的未知电阻R1和R2,为了分辨它们的阻值大小,几个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 )
12. 如右图是小明同学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的实物连接图,当开关闭合时,灯L1不亮,灯L2亮,电流表的指针明显偏转,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则故障原因可能是 ( ▲ )
A.L1灯座两接线柱直接接通了 B.L1灯丝断了
C.L2灯座两接线柱直接接通了 D. L2灯丝断了
(第12题图)
13.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当旋钮式变阻器触片顺时针转动时( ▲ )
A.变阻器电阻增大 
B.电流表示数减小
C.小灯泡亮度增大
D.变阻器两端电压增大
(第13题图)
14.某校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时发现,该班有76%的学生都患了近视。下面是该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讨论分析后总结的关于近视产生的原因和矫正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
①晶状体凸度过大 ②晶状体凸度过小 ③眼球前后径过长 ④眼球前后径过短 
⑤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⑥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 ⑦配戴凹透镜 ⑧配戴凸透镜
A.①④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②③⑤⑧
15.如右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6.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到铃声 (第15题图)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大多数人都喜欢听音乐,乐曲动人的原因是( ▲ )
A.音调的高低转化 B.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要素的协调性的统一
C.响度大小的变化 D.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者的统一还不够,还必需有音调和响度自然变化
18.图中甲、乙、丙、丁为空气中四种声波的波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的响度大于乙
B.甲的音调高于乙
C.丁的音色与甲相同
D.丁的传播速度大于丙 (第18题图)
19.如右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
A.丙、乙、甲、丁 B.乙、丙、甲、丁
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第19题图)
20.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的规律”的实验装置,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光线AO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O点,为了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 )
A.绕ON前后转动板E
B.绕ON前后转动板F
C.改变光线AO与ON之间的夹角
D.改变光线OB与ON之间的夹角 (第20题图)
21.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
A.竖直向上移动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D.水平向左移动
(第21题图)
22.如图所示,小柯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
B.透明玻璃板摆放应该与纸面垂直
C.该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
D.若把光屏放在B位置,蜡烛的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 (第22题图)
23.把一个高0.8 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 m的人以2 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
A.高度为1.6 m,以2 m/s的速度面镜 B.高度变大,以2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0.8 m,以2 m/s的速度面镜 D.高度变大,以4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24.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D.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第24题图)
25.如图所示是小明设计的压力传感器的原理图,其中弹簧上端和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固定在一起,AB间有可收缩的导线,R1为定值电阻。当闭合开关S,压力F增大时,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是( ▲ )
A.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B.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大
D.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小
二、填空题 (本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第25题图)
26.请你与小明一起完成
(1)四月的校园春暖花艳,小明看着熟悉的花草树木,暖暖的春风吹来,身处“鸟语花香” 的境界。此时小明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 ▲ 。
(2)小明按图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实验电路,测量电阻R的阻值。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后,观察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乙、丙所示。
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 A,
电阻R的阻值为 ▲ Ω。
(第26题图)
27.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但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光的 ▲ 现象形成的;而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光的 ▲ 现象形成的。
28.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 、放大的虚像(选填“正立”或“倒立”)。
(第28题图)
29.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600m/s,若从海面垂直向水中发射超声波,经3秒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则可知此处海深约 ▲ m。
30.如图所示,AO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OB与折射光线OC之间的夹角为 ▲ 。
(第30题图) (第31题图)
如上图所示,已知电阻R1=10Ω,R2=40Ω,通过R1的电流是2A,那么,通过R2的电流
是 ▲ A。
32.在如图所示的圆圈内,填上表示电流表或电压表的字母,使开关S闭合后,灯L1和L2都能发光。当电压表示数为2.4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右图所示,通过小灯泡L1的电流是 ▲ A,这时小灯泡L1的电阻是 ▲ Ω。
(第32题图)
33.如图所示,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
将 ▲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第33题图) (第34题图)
34.如图所示电路中,只闭合S2时,L1和L2 ▲ 联,闭合S1、S3断开S2时,L1和L2 ▲ 联,
同时闭合S1、S2、S3将会发生 ▲ 现象。
3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离凸透镜25cm处,在另一侧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 ▲ (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三、作图题(每图各2分,共6分)
36.作图题:
(1)有一束光通过A点射到镜面,反射光线经过B点,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1)
(2)确定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2)
(3)根据左图实验元件图,将在右侧的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3)
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3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调节凸透镜、蜡烛、光屏的中心,使它们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 ▲ 。
(2)从蜡烛到凸透镜距离大于2倍焦距处开始,向焦点移动蜡烛,在这过程中,
像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某同学发现: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25厘米 B.15厘米 C.8厘米 D.4厘米
38.小敏想“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于是他找来了一些器材,开始了科学探究。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第38题图)
他首先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 为保证电路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右端。
更换部分实验器材,继续完成整个探究实验后,用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丙)图象,根据该图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 ▲ Ω的滑动变阻器。
五、分析计算题 (本题共3小题,39题、40题每小题4分,41题6分,共14分)
39.小柯同学设计的“风力测试仪”在校科技节上备受师生们的青睐,“风力测试仪”的原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6V,R0为保护电阻,AB为长20cm、阻值为50Ω的均匀电阻丝。OP为质量、电阻均不计的金属细杆,下端连接一个小球P。闭合开关S,无风时,OP下垂并与电阻丝的B端接触;有风时,球P受风力的作用,使金属细杆OP绕悬挂点O偏转,当偏转到电阻丝的A端时,电流表示数为0.6A。已知悬挂点O与电阻丝B端的距离为10cm,金属细杆OP始终与电阻丝AB接触良好且无摩擦,求:(1) R0的阻值 (2) 无风时电流表示数。
(第39题图)
40. 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R1=40Ω,R2=60Ω,当开关S闭合后,通过电流表的示数为0.3安,求:(1) 电阻R1两端电压;
(2) 通过电路的总电流。
(第40题图)
414141.答案:(1)R1=10Ω R2=5Ω (2)I=1.8A
41.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0~5伏,电流表示数相应的变化范围
是1.5安~1.0安,求:
①R1的阻值;
②电源的电压是多少伏?
(第41题图)
2022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中学业调研
科学试题卷答卷纸
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填空题 (本题共10题,每空2分,共计40分)
26.(1) 。
(2) 、 。
、 。
、 。


题32图

电表用元件符号直接填入图中、 、 。

、 、 。
、 。
三、作图题(各2分,共6分)
36.作图题
(1)有一束光通过A点射到镜面,反射光线经过B点,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2)确定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3)根据左图实验元件图,将在右侧的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3)
实验探究(本题共2题,每空2分,共10分)
37. 、 、 。
、 。
分析计算题 (本题共3题,39题、40题每小题4分,41题6分,共14分)
解:(1)
(2)
解:(1)
(2)
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B C D A B C D C D A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A D D B A C B D A A B
二、填空题(本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0分)
(1)眼睛、皮肤、耳、鼻。
(2)0.28A 5Ω 
27. 反射 折射
28. 15 正立
29.2400
30.1100
31.0.5
32.横圆圈为电流表 竖圆圈为电压表 0.24A 10Ω
33.变大
34.串 并 短路
35.倒立缩小 照相机
三、作图题(每图2分,共6分)
作图(1)、(2)、(3)略
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题,每空2分,共10分)
37.(1) 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或像成在光屏中间
(2)变大
(3)D
38.(2)导体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75
分析计算题(本题共3题,39题、40题每小题各4分,41题6分,共14分)
39.解:(1)R0=U/I0 =6V/0.6A=10Ω (2分)
(2)无风时R0与RAB最大串联
所以 I=U/(R0+RAB最大) =6V/(10Ω+50Ω)=0.1A (2分)
答:略
解:R1与R2并联 U1=U2 =U (1)U1=I1R1=0.3A×40Ω=12V (2分)
(2)I2=U2/R2 =12V/60Ω=0.2A
所以 I=I1+I2=0.3A+0.2A=0.5A (2分)
答:略
41.解:滑片P在最左端时电流表示数最大 U=I1R1 U=1.5AR1
电压表示数为5V时电流表示数为1A U=I2R1+U2 U=1.0AR1+5V
R1=10Ω U=15V (各3分)
题8图
A
B
C
D
120°
R2
R1
电源
12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