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3 17: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课前预习
2023年10月23日课前预习默写内容
1.写出“双百方针”的内容。
2.写出三个面向。
1.写出“双百方针”的内容。
2.写出三个面向。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在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文化与科技
第2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再学习
一、文化与教育的曲折发展
(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提出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 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 、科学和文化。
3.含义: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文学艺术领域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科学研究领域不同学派可以相互争鸣,自由讨论)。
5、历史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6、成就
①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三红一创,谁保林雷”(《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谁是最可爱的人》《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雷锋之歌》)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英雄儿女》《南征北战》《五朵金花》《上甘岭》等电影获得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受到广泛赞誉,成为这一时期的艺术精品。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①数量上:作品众多,题材广泛;
②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③方针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④成就上:文艺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高峰 。
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和战国“百家争鸣”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新中国的“百家争鸣”
性质不同 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 不同学术派别的分歧,是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不同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建立什么政权的问题,侧重政治方面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上,侧重对学术分歧的讨论
影响不同 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促进了新中国文化科学事业的进步
相同点:背景:两者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作用:推动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针对性练习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主要区别是( )
A.在目的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由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形成的一种局面(自发),而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为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文化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凋零:
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二、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学艺术的第二个高峰期)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双百”方针的恢复
“二为”方向的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一批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
(3)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2、表现
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②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
名称 类型
鲁迅文学奖 优秀文艺创作
茅盾文学奖 优秀长篇小说
五个一工程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金鸡奖 百花奖 华表奖 电影荣誉奖
  金鹰奖 飞天奖 电视艺术大奖
梅花奖 戏剧荣誉奖
思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3年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做出的批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党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今天,贯彻这一方针,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4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结合毛泽东前后不同的讲话,探讨“双百”方针在执行中遭遇挫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结合毛泽东1956年讲话和温家宝讲话谈谈你对双百方针重要性的认识?
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影响到文化领域。
重要性:“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经验教训:
1)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文艺创作要防止左倾或右倾的影响;
4)勇于艺术创新;
5)处理好三个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文艺工作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重难点解析
1.唯物史观——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课堂练习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有许多学派,大家自由讨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毛泽东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双百”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含义: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格局。
材料二 1949—2010年中国的教育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
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更为迅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
高考链接
1、(2021年湖南卷)表3所列活动(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
1957年12月 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56—1957年,我国在音乐、电影和摄影方面的发展欣欣向荣,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提出的,排除B项;“左”的倾向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这些艺术作品无法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项;这些作品多是对祖国的赞颂,无法说明传统文化占据主流,排除D项。
2、(2022·甘肃省·期末考试)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B. “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C.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D. “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主要强调艺术和学术的自由发展,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项体现的是自由发展,故A项正确.
BD两项是文革时期的文化政策,限制了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自由发展,应排除.C项限制了文化艺术领域里的自由发展,应排除。
3.(2023·内蒙古自治区·月考试卷)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
A. 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 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 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 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答案:A。
解析:“五朵金花”中的各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也是绕不过去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所以选择A项。
4.(2022·河南省·单元测试)著名文学家巴金在《随想录》中曾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其“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样板戏
A. 致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B. 导致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C. 始终贯穿政治阶级斗争 D. 削弱了文艺的教育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年“文革”时期文艺发展概况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样板戏”、“心惊肉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揭示的是新中国十年“文革”时期,文艺领域的“百花凋零、一枝独秀”局面。“一枝独秀”,即“样板戏”,贯穿着政治色彩和阶级斗争,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是十年“文革”时期文艺领域的现状,但并不是“样板戏”下“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导致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和削弱文艺教育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大革命,B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2022·河北省·月考试卷)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这一反差表明
A. 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B.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低下
C. 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D. “大跃进”运动的持续
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是中央“双百方针”贯彻较好的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故A正确。B.本项所述题干不能体现,排除B。C.香港电影不可能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排除C。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大跃进运动以逐渐停止,排除D。
6.(2022·江苏省·月考试卷)毛泽东同志某次会议上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一发言应该
A. 记录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B. 记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
C. 发表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期
D. 表达了中共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观点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C正确。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故排除A。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年制定,故排除B。D.“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D。
7.(2022·湖南省·期中考试)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文化部、音协的领导悉数出席。“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等。这反映出当时
A. “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
B. “百花凋零”的文艺局面并未打破
C. 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的运动
D. “百花齐放”的方针还未真正贯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极力批判”、“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表明在1983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艺术问题上的方针还没有真正贯彻,因此D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与材料时间信息和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并且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故选D。
8.(2021·江西省·单元测试)1956年,中国发生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如,中共八大召开,双百方针提出,毛泽东阐述十大关系,“向科学进军”热潮出现等,上述事件的共性是(  )
A. 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为中国提供经验教训
B. 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的因素
C.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体现
D. 体现出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C。
解析:C.材料中的探索表现,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果。A.“向科学进军”没有体现当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特点。B.向科学进军,没有体现出调动各方面因素的特征。D.双百方针的提出,没有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著名历史学家牟安世说:“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
姜铎是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1961年曾发表文章指出:“洋务派所进行的彷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6分)
答案:牟安世:洋务运动是一个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对外依靠外国侵略者的反动运动。(2分)
姜铎:积极:改变着中国原有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化的发展;(2分) 消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成效不显著。(2分)
材料三 1979年《历史研究》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反响强烈,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洋务运动的大讨论。论证分为甲、乙两方。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并列,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这次新的论争,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2010.11
(3)材料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3)答案:变化:对洋务运动的评级呈现多元化。
原因:①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双百”方针;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4)答案:说明:历史评价受到政党利益、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