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7 20:1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王光亮知识网络课前预习1.什么叫百家争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其实质如何?有何影响?2.儒家代表孔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和历史意义?如何评价?3.儒家代表孟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5.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各自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6.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有何影响?4.儒家代表荀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7.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有何影响?8.诸子百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1:什么叫百家争鸣?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其实质如何?有何影响?概念: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社会巨大变革,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展开争论,他们互相刁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历史条件经济: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经济逐步确立。政治:分封制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阶级关系: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而礼贤下士。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下移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实质: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峨冠博带汉服,高颂孔子语录问题2:儒家代表孔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和历史和意义?如何评价?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及意义(1)“政治思想:仁”(核心)——“爱人”,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和谐相处。“德”——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缓和社会矛盾。“礼”——“克己复礼”,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等级名分)的要求。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实质奴隶制崩溃在意识领域的反映。有利于体现公平公正,促进文化发展。(3)伦理道德观:“性相近”,为德治提供理论依据。评价进步性: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保守性: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问题3:儒家代表孟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地位: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思想和意义(1)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发挥“民本”思想,主张宽刑薄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民贵君轻”,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缓和社会矛盾。(2)伦理道德观:“性本善”,为德治提供理论依据。(3)人格精神:先义后利,舍生取义,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问题4:荀子在我国有何历史地位?有哪些主要思想?地位: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被称之为“儒之异端”,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思想和意义(1)政治思想:礼法并施,王霸并用(但以王道为主)。有利于用“法”规范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2)哲学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3)伦理道德观:“性恶论”,为德治提供理论依据。二、孔子和早期儒学问题5:道家学派代表老子和庄子各自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老子及思想主张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非道教)。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无所不包的概念);世界万物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无为),反对严峻刑法(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不利于人们积极进取)。政治理想:“小国寡民”。庄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天与人“不相胜”(与荀子相反),世界是“我”的产物。政治思想:“无为”,“逍遥”,有利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生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有利于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问题6: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有何影响?集权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础)。法治思想:“法治”,法不阿贵(有利于用法规约束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改革思想:主张变法革新(针对儒家“重古非今,反对“守株待兔”)。思想主张影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主导),西汉以后儒家与法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问题7: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怎样思想主张?有何意义?(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是核心思想,有利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2)“非攻”:反对掠夺战争,有利于社会的和平与稳定。(3)“尚贤”:选贤与能,有利于体现公平公正。(4)“节俭”:有利于抑制奢侈享乐。问题8:诸子百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墨家:“兼爱、非攻”构成了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基础。课堂小结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二、儒家思想三、道家与法家概念、条件实质、影响儒学及孔子孟子与荀子道家与老子法家与韩非子墨家与墨子过关检测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B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3.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4.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C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D6.“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