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16: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杂文集有《坟》,《华盖集》等二十余集。
1936年病逝于上海。
3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读准下列字音。
秕谷( ) 鹁鸪( )
颧骨( ) 折本( )
潺潺( ) 伶仃( )
晦( ) 恣睢( )
猹( ) 獾( )
弶( ) 踝( )
髀( ) 愕( ) 嗤( )
瑟( ) 黛( ) 惘( )
祀( ) 噤( ) 廿( )

bó gū
quán
shé
chán
Líng dīng
zì suī
huì
chá
huān
jiàng
huái

è
chī

dài
wǎng

jìn
niàn
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
家景:
无端:
如许:
鄙夷:
展转:
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此;这样。
轻视;看不起。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
景况:
伶仃:
愕然:
寒噤:
松松爽爽:
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孤独、没有依靠。
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形容轻松爽快。
放纵、凶暴。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
回故乡
在故乡
离故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整部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写“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线索 心情 变化


回故乡 凄楚悲凉 故乡景→萧条败落
在故乡 痛苦悲伤 故乡人
闰 土→麻木隔膜
杨二嫂→尖刻鄙俗
腐朽的社会制度
动乱的社会现实
离故乡 产生希望 寻求出路
根源
升华主旨
人物分析 闰土:
少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利落干脆,说话脱口而出,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印正)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告诉“我 ”很多稀奇的事,送“我”贝壳和鸟毛,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勇敢可爱的农村小英雄的形象。
中年闰土:
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中年闰土是一个生活在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人民的代表。
杨二嫂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凸颧骨、薄嘴
唇、圆规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
么长了!
不认识么,我还抱过你呢
忘了?这可真贵人眼高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尖酸刻薄
刁蛮无理
拉关系
讽刺
无中生有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
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贪小便宜
(自私尖刻贪婪)
15
(1)杨二嫂
尖酸刻薄、曲意逢迎、无中生有、势利贪小、可笑、可恨、可鄙、可怜的小市民。
豆腐西施
圆规
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和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杨二嫂
“我”
闰土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
语言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生龙活虎、聪明伶俐
迟钝、未老先衰
干脆利落、爽朗有生气
断断续续、
含含糊糊
没有隔阂,亲如兄弟
自卑、恭敬
热爱生活,充满希望
迟钝麻木、无可奈何、有苦难言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 貌 身材

眼睛
穿着

增加了一倍
紫色的圆脸(健康)
灰黄、皱纹很深
肿得通红
小毡帽、银项圈
破毡帽、棉衣极薄
红活圆实(健康)
粗、笨、开裂
闰土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24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他的愿望”是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我的愿望”是希望全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崇拜。相对来说,闰土的改善生活的愿望实现起来容易 ,所以“切近”。 而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 ,反映出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渺茫 ,因而显得“茫远”。 当时的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不知创造新生活改造旧社会愿望何时能实现。
当时鲁迅还不是阶级论者,美好的希望、新的生活是什麽?鲁迅不能回答,因此作品中的我当然也不能回答,想到希望,自然便害怕起来。 希望是美好的,但 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害怕实现希望所要付出巨大艰苦代价。
25
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的手法(故乡、闰土、杨二嫂 、人物关系);
2、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3、运用景物描写(注意作用)
4、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
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A、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B、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C、愚味、落后、贫穷的轮回。
D、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
主题分析
主题思想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布置练习
1、完成基础训练。
2、上网查找鲁迅及其相关信息,简单作些记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