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穿、溉、汲、及、闻、道等。(重点)
2.通过情节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寓意。(难点)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发言及传播观念。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人成虎》
(庞葱)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
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三、文本解读
1.故事的起因?何人在“传”?“传”了什么?何人在“闻”?“闻”后说/做了什么?
丁氏: 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议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如果宋君知道真相后要对此事追责,你认为谁难辞其咎?为什么?
可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传播者两个方面分析。
从信息源角度:语言表达需清晰准确。
从传播者角度:躬亲实践、去伪存真,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chuán)》。“察传”即明察传言。
吕不韦时代正值战国时期,六国割据、连年战乱,各国以奉养机巧善变之士来图存求强,最著名的当属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而成就了历史上的“合纵连横”。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在人际传播领域论辩之风盛行,同时也出现了真言和谣言鱼龙混杂的现象,吕不韦告诫人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应察传。
四、寓意及启示
寓言寓意
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寓言启示
站在国人的角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站在丁氏的角度:
(4)语言表达必须做到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五、作业布置
1.查阅相关成语释义
众口铄金、三告投杼
2.补充阅读《察传》全文(共28张PPT)
穿
井
得
一
人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穿、溉、汲、及、闻、道等。
2.通过情节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寓意。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发言及传播观念。
三人成虎
(庞葱)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
预习检测,温故知新
溉汲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故事发生在宋朝年间。
2.《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编写的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3.“得一人之使”中的“使”是“命令、派遣”的意思。
4.宋君不是一个轻信人言、人云亦云的人。
以问突思,以答促悟
故事的起因是?
何人在“传”?“传”了什么?
何人在“闻”?“闻”后说/做了什么?
丁氏: 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以问突思,以答促悟
议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谣言诞生,不胫而走
智者现身
实地求证
真相大白
谣言终结
真相大白,谣言终结
依文解言,明断案情
如果宋君知道真相后要对此事追责,你认为谁难辞其咎?为什么?
背景语境
信息源
传播者
谣言扩散
依文解言,明断案情
信息发出者
信息传播者
依文解言,明断案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言表达需清晰准确
信息源
角度
传播者
角度
察
传
躬亲实践、去伪存真,
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chuán)》。“察传”即明察传言。
背景链接
吕不韦时代正值战国时期,六国割据、连年战乱,各国以奉养机巧善变之士来图存求强,最著名的当属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而成就了历史上的“合纵连横”。
在这种背景下,当时在人际传播领域论辩之风盛行,同时也出现了真言和谣言鱼龙混杂的现象,吕不韦告诫人们不能听风就是雨,应察传。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1.古今异义
古
挖掘、开凿
今
穿着
穿井得一人
古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
全国的人;本国的人
国人道之
古
讲述
今
道理;道路
古
应答、回答
今
正确
丁氏对曰
文言知识梳理
2.一词多义
1
有闻而传之者
2
闻之于宋君
闻
若
:听说,听到
3
求闻之若此
:使听到
:传闻,消息
1
求闻之若此
2
不若无闻也
:像
:及,比得上
2.一词多义
之
1
宋之丁氏
2
国人道之
:的
:代词,这件事
于
1
问之于丁氏
2
得一人于井中
:向
:在,从
3.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听到
闻之于宋君
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特殊句式
倒装句:于宋君闻之
闻之于宋君
倒装句: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倒装句: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当堂掌握,学有所获
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丁家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唤,而不是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切问近思,躬亲实践
1.查阅相关成语释义
众口铄金、三告投杼
2.补充阅读《察传》全文
切问近思,躬亲实践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pǐ,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切问近思,躬亲实践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kuí) 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切问近思,躬亲实践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shǐ 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课堂小结
寓言启示
寓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