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6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3 20: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多种多样的鸟的喙与足的特征,说出鸟的喙与食性相适应,足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鸟的形态特征,结合资料分析,说出鸟的形态特征适于其飞行生活; 3、通过比较鸵鸟和家鸽的骨骼、肌肉,说出鸟的内部结构适于其飞行; 4、形成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 教学难点: 形成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2min 创设问题情境 相信许多同学都羡慕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实际上鸟类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各种生境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世界上现存鸟类9000多种,中国1400多种,北京510种左右。 在我们是生活的周边,就存在许多鸟类,观看这六幅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从喙形与食性、足特征与生活环境这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们。 欣赏多种多样的鸟类,与教师一起了解鸟类的多样性。 与教师一起认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鸟类:绿头鸭、大山雀、大斑啄木鸟、丹顶鹤、金雕、家鸽。
6min 多种多样的鸟类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由教师分别介绍上述六种鸟的相关知识,包括体型、分布、典故及行为等,由学生观察它们的喙型,总结喙型的特点。 总结六种鸟的喙型与其食性,引导学生建立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根据足来识别鸟类。仅出示这六种鸟类的足的部分,引导学生来分析它们都是谁的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它们各自足的特征,推断一下它们的生活环境? 总结:多种多样的鸟有不同的喙型,不同的足,但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这也是鸟类进化的结果,也是鸟类分布广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了解这六种鸟的相关知识。 通过观察图片,总结它们喙型的特点,并与其食性建立联系。 建立喙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根据鸟的足来识别鸟类,并能准确说出鸟类足的特点,有意识地与其功能相结合。 形成鸟足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8min 通过直观观察学习鸟的外部形态特征 这六类鸟虽然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很善于飞行,那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来适应飞行生活呢? 出示飞行的家鸽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说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 引导学生逐一分析鸟的各个特征的生物学意义。 观察多种多样的鸟的喙,有什么发现? 数据对比与模型演示,理解流线型的意义,突破难点。 观察家鸽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翼与羽毛的关系。 讲解不同类型的羽毛,引导学生总结羽毛的类型、特点与作用。 视频:播放猎鹰飞行的视频 总结: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这些都适合鸟类飞行。 引发思考。 归纳鸟类的外部形态特点:有喙,有翼,有羽毛,身体呈流线型 总结鸟的特征:有喙无齿,有助于飞行时减轻重量。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阻力。 说出翼上正羽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为飞行提供动力。 观察不同种类鸟的羽毛,指出鸟的羽毛中空且轻。结合羽绒服的功能,指出绒羽具有保温的作用 理解鸟翼搏击空气,产生动力。
5min 运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学习鸟的内部结构特征 有了这样的外部形态特征,鸟就一定能飞起来吗? 要想解释其不能飞行的原因,仅仅观察外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聚焦到其内部形态上来。 展示鸵鸟与家鸽的肌肉标本对比图片。引导学生找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展示鸵鸟的骨骼图片与家鸽的骨骼图片示意图。引导学生找不同。 讲解:胸骨上的高耸的突起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存在增加了胸肌的附着面积。按比例计算,如果人类也有足以带动身体飞行的翼,那么至少要有一米高的龙骨突,用来附着胸肌。 展示鸟的骨骼与狗的骨骼对比图片。 总结:鸟的骨骼及肌肉特点,说明鸟的内部结构也是适应飞行的。 引发思考,根据已有经验认识到还有一些不会飞行的鸟类,如鸵鸟、鸸鹋、企鹅等。 观察图片,并进行比较: 适于行走奔跑的鸵鸟腿部肌肉最发达;适于飞行的家鸽胸肌最发达。理解鸟类对环境的适应。 家鸽的胸骨上有突起,鸵鸟的胸骨上没有。 学习龙骨突的相关知识,理解龙骨突的存在增加了胸肌的附着面积。 从资料中分析,得出鸟的骨骼薄、中空而坚固。这样的骨骼特点可以有效减轻重量。
1min 小结 小结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我们在对动物进行观察时,都是按照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的顺序来进行,我们发现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具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有助于鸟产生动力、减小阻力、减轻重量,从而更适应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