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听歌曲——诫子书
你看 潺潺溪流 拥抱大海
你听 草木蝉鸣 也是一种澎湃
我的学校也在 山川大地
我心中的梦想 最值得期待
我在 青青园中 播下未来
你用 少年纯白 填上完美色彩
你把爱的种子 播在心海
像你对我说过的 那句对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每个孩子 都需要灌溉
每个孩子 都会盛开
诫子书
诸葛亮
0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文化熏陶。
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歇后语、诗句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借荆州——有借无还
作者知多少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避乱隐居,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始出,后助刘备联吴抗曹,成三分天下之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他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病死于军中,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陆游称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关于作者
诫:告诫、劝勉之意。
子:即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为告诫、劝勉儿子的书信。
诫子书,大多是摘选众多诫子书语句,作为家训传给子孙,针对子侄辈的为人处事做书面警醒。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县。其间,写信给哥哥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
书信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具体要求,道理深刻,读来发人深省,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背景知多少
夫( ) 淡泊( ) 淫慢( )
遂( ) 穷庐( ) 险躁( )
fú
●
dàn bó
yín
suì
lú
zào
●
●
●
●
●
●
字词梳理
背诵课文——首字提醒法
夫---------,静---------。非---------,非-----------。夫学--------,------。
非---------,--------。淫慢------,-----------。
年------,--------,遂成----,-----,悲------,-----------。
背诵技巧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朗读课文
诫 子 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口头翻译课文给同桌听。(注意标红字体的词义)
初识文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行
宁静专一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增长才干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
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疏通文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岁月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就
会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疏通文意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章译文
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精读思考
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托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合作探究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诸葛亮是如何写这封信的?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合作探究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合作探究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找准角度,可以谈收获,谈感悟,谈反思等)
1.从治学角度……
2.从修身角度……
3.从立志角度……
4.从惜时角度……
合作探究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证明论点:
治学:
得出结论: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身: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夫君子之行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宁静专一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
治
险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一词多义
去
以
意与日去(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静以修身( )
歌以咏志( )
可以为师矣( )
丧失
离开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介词,用
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
非志无以成学(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课堂检测
1.《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做表示“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勉他们。
4.文中告诉孩子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将一事无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年以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B.意与日去 意:意思
C.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振奋精神
D.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答案:B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思而不学则殆
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C.夫君子之行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夫学须静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A
拓展迁移
示例一: 戒己书
此诗原名为无题,才疏学浅叹可惜。
面对白卷万般急,早知如此何不记。
遥想昨日欣欢喜,哪知今日痛哭泣。
擦干眼泪莫痛惜,下周考试争第一。
拓展迁移
从这封家书中你学到了什么?请你为亲爱的自己写一封《诫己书》。
示例二: 戒己书
吾此生之行,心怀远梦,胸有大志。以学为乐,以读为趣。常温故,时预新,知之好之乐之也。于人宽之,于己严之;有过改之,无则续也。
诸葛亮三气周瑜
周瑜和诸葛亮约定,如果周瑜夺取南郡失败,刘备再去取,周瑜第一次夺取失利受伤,然后又将计就计,打败了曹兵,但是诸葛亮却乘机夺取了南郡等地,既没有违约,又夺取了地盘。”气得周瑜金疮迸裂,摔下马来。
刘备的夫人死后,孙权按照周瑜的计策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许配给刘备,想把刘备骗到东吴,再将其杀害。谁知吴国太看中了刘备,不仅不许孙权杀他,还真要把孙尚香许配给他。
周瑜便想让刘备长期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隔开,并且用声色迷惑刘备,使之丧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败了。
拓展迁移
诸葛亮又使计让刘备安然的回到了荆州,并且让周瑜中了埋伏,还让士兵讥讽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让周瑜气得金疮再次迸裂。
刘备向东吴借取荆襄九郡,图谋发展壮大自己,然而东吴怕养虎为患,等刘备强大后势必对自己构成威胁,三番五次要求其归还荆州。
刘备和诸葛亮就以攻取西川后,必还荆州为由,但迟迟不攻取,此举令周瑜气急败坏,遂想出了过道荆州帮助刘备攻取西川。
因为欲攻取西川必须途经荆襄,可是周瑜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