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情境导入
复 活(节选)
01
列夫 · 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
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
剖析两个主要 的人物形象。
3思维发展与提升:
透过场面和情节,探究小说主旨,把握“复活”的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体会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文本常识 ·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评)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高尔基评)
文本常识 · 走进文学作品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国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他在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骗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因此他俩都在精神和道德上“复活”了。
走进文学作品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认出了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回顾
自读深思
快速地浏览课文,
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活动一: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情节内容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多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1-21)隔栏相见
(22-43)长凳交谈
(44-58)卢布插曲
(59-78)结束会面
请结合情节,分析男女主人公心理变化。
情节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隔栏相见
发展 长凳交谈
高潮 卢布插曲
结局 结束会面
忐忑激动
羞愧悔恨
吃惊动摇
同情期望
意外震惊
痛苦愤怒
讨好利用
心凉意冷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追问旧事
回避躲闪
窘迫答应
讨要卢布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聂赫留朵夫: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玛丝洛娃: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研学
描写手法
活动二:内容探讨之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文本分析:人物刻画
自学思考
1.聂赫留朵夫是怎样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罪是真心的吗?
2.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要赎罪的?如何看待他的“赎罪”要求?
3.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要求,玛丝洛娃是怎样的态度?
4.玛丝洛娃打算从聂赫留朵夫身上得到好处,是否意味着玛丝洛娃接受了他的认罪、赎罪,为什么?
5.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动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否一以贯之?结果怎么样?
1.聂赫留朵夫是怎样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罪是真心的吗?
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活动:
1、“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
2、 他感到害臊,向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认罪是真心的:聂赫留朵夫发自内心认识到,正是自己导致玛丝洛娃的不幸,因而能亲自来到监狱,当面向玛丝洛娃认罪,并深感内疚、悔恨。能真心认罪,这标志着他良知的复苏,人性的复活!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
展示· 思维拓展
1. 玛丝洛娃来到身边以后,他首先表态,“过去的事既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2.后来,当得知玛丝洛娃经历的种种不幸以后,毅然表示“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也要赎我的罪”, 毅然选择了负责任的态度。
——认罪,承认罪过只是口头上的,相对不太困难;赎罪,则是要付出财物来弥补罪过,需要行动上作出补偿,付出一定的代价。 面对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不幸,聂赫留朵夫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逃避,而是要求赎罪,这标志着他”良心“的苏醒,这标志着他“道德“上的”复活”。
2.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要赎罪的?如何看待他的“赎罪”要求?
展示· 思维拓展
拒绝。
1、岔开话题不理会。她不理他的话。(不信任)
2、提及过去不记得。“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努力忘记过去)
3、要求赎罪不答应。“没有什么罪可赎的。”(拒绝)
3.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要求,玛丝洛娃是怎样的态度?
展示· 思维拓展
4.玛丝洛娃打算从聂赫留朵夫身上得到好处,是否意味着玛丝洛娃接受了他的认罪、赎罪,为什么?
没有接受。在玛丝洛娃的眼里,现在的聂赫留朵夫只是一个玩弄女人的“老爷”,可以利用他弄些好处——花很多的钱请好律师上诉,给些钱。
过去的聂赫留朵夫:(迷人的青年)给她打开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她难以理解的残酷),使得她由此产生接二连三的屈辱和痛苦。她感到痛苦,她无法理解,努力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她不敢、也不会相信这些“老爷”,她与这些“老爷”之间只有交易,没有感情。
展示· 思维拓展
5.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动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否一以贯之?结果怎么样?
没有一以贯之,有过动摇。
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
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其中不带有任何私心,不是为了自我救赎,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目的只是为了玛丝洛娃,希望恢复她的本性。这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感情,这标志着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展示· 思维拓展
.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总结· 形象概括
分组探究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反映人物性格特征(以马丝洛娃为例)
活动三:合作探究 艺术赏析
文本研读
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注意写“笑容”及眼神,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笑
玛丝洛娃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例如:“嫣然一笑”“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写出了她看到有钱人的讨好、谄媚;
“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写出了她想到了过去生活的痛苦;
“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写出了她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的痛恨;
“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写出了她精神世界的堕落。
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文中写了玛丝洛娃的“笑”之外,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
文本研读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
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眼睛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简要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望她。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但他立即想到,要是她觉得羞耻……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她沦为妓女后习惯性的神态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经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出于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表情。正因为她尚未复活,所以他才会这样对聂赫留朵夫媚笑。写出了其精神堕落。
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叙事过程充溢着大量“留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
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重大的变化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3.全能视角的内心独白法
小组探究
阅读导学案上的其他章节,
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探究:
1、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2、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性理想?
活动四:合作探究 主题意蕴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典型意t义: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转变后的精神追求。复活代表“精神的人”战胜“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完善。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那年夏天,聂赫留朵夫在姑妈家里感到身上充满活力,心情舒畅。一个青年人,第一次不按照人家的指点,亲自体会到生活的美丽和庄严,领悟到人类活动的全部意义,看到人的心灵和整个世界都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他对此不仅抱着希望,而且充满信心。那年聂赫留朵夫在大学里读了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斯宾塞关于土地私有制的论述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特别是由于他本身是个大地主的儿子。他的父亲并不富有,但母亲有一万俄亩光景的陪嫁。那时他第一次懂得土地私有制的残酷和荒谬,而他又十分看重道德,认为因道德而自我牺牲是最高的精神享受,因此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他从父亲名下继承来的土地赠送给农民。现在他正在写一篇论文,论述这个问题。
聂赫留朵夫从小由他母亲抚养成长。当年他才十九岁,是个十分纯洁的青年。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妻子才是女人。凡是不能成为他妻子的女人都不是女人,而只是人。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原文赏析一
从那时起,聂赫留朵夫整整三年没有同卡秋莎见面。直到三年后他升为军官,动身去部队,路过姑妈家,这才又见到了她。但同三年前的夏天住在她们家里时相比,他已换了个人了。
那时他是个正派青年,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乐意为一切高尚事业献身;如今他可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那时,上帝创造的世界在他看来是个谜,他兴致勃勃地企图解开这个谜;现在呢,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简单明了,都是由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安排的。那时,接触大自然,接触前人——在他以前生活、思想和感觉过的哲学家、诗人——是重要的;现在呢,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和跟同事们的交际活动。那时,他觉得女人是神秘而迷人的,正因为神秘就更加迷人;现在呢,女人,除了亲人和朋友的妻子,她们的作用都很清楚:女人是他领略过的最好的玩乐用具。那时他不需要钱,母亲给他的钱连三分之一都花不掉,他可以放弃父亲名下的地产,分赠给他的佃户;现在呢,母亲按月给他一千五百卢布,他还不够用,为了钱他跟母亲拌过嘴。那时,他认为精神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我”;现在呢,他以为精力充沛的强壮的兽性的“我”才是他自己。
原文赏析二
军官生活本来就容易使人堕落。一个人一旦进入军界,就终日无所事事,也就是说脱离合理的有益劳动,逃避人们共同负担的义务,而换来的则是军队、军服、军旗的荣誉。再有,一方面是颐指气使,对别人享有无限权力;另一方面,在长官面前却又奴颜婢膝,唯命是从。
他没有什么正经事要做,只须穿上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精心缝制、洗刷干净的军服,戴上头盔,拿起别人铸造、擦亮并交到他手里的武器,跨上一匹由别人饲养和训练的骏马,跟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去参加练兵或者检阅,也就是纵马奔驰,挥舞马刀,开枪射击,并把这一套教给别人就行了。他们没有别的事做,但那些达官贵人,不论老少,连沙皇和他的亲信,都赞同他们的活动,甚至因此夸奖他们,感谢他们。这些活动结束以后,他们认为正当和重要的是到军官俱乐部或者豪华的饭店里去吃吃喝喝,纵情挥霍不知从哪里弄来的金钱;然后就是剧场、舞会、女人,然后又是骑马、舞刀、奔驰,然后又是挥金如土、喝酒、打牌、玩女人。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原文赏析二
他做祷告,请求上帝帮助他,到他心中来,清除他身上的一切污垢。他的要求立刻得到了满足。存在于他心中的上帝在他的意识中觉醒了。他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仅感觉到自由、勇气和生趣,而且感觉到善的全部力量。凡是人能做到的一切最好的事,他觉得如今他都能做到。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原文赏析三
玛丝洛娃人性与尊严的复活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抛弃、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一切都很美丽,但最美丽的却是那穿着雪白连衣裙、系着浅蓝腰带、乌黑的头发上扎着鲜红蝴蝶结、眼睛闪耀着快乐光芒的卡秋莎。
卡秋莎那双水灵灵的乌梅子般的眼睛也闪耀着笑意,她飞也似的迎着他跑来。他们跑到一块儿,握住手。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原文赏析一
夜间纵酒作乐,白天昏睡不醒。下午两三点钟,她们才懒洋洋地从肮脏的床上爬起来,喝矿泉水醒酒,或者喝咖啡,身上穿着罩衫、短上衣或者长睡衣,没精打采地在几个房间里走来走去,隔着窗帘望望窗外,有气无力地对骂几句。接着是梳洗,擦油,往身上和头发上洒香水,试衣服,为服饰同老鸨吵嘴,反复照镜子,涂脂抹粉,画眉毛,吃油腻的甜点心;最后穿上鲜艳绸衫,来到灯火辉煌的华丽大厅里。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原文赏析二
“我是苦役犯,是……您是老爷,是公爵,您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
“你给我走开!我是个苦役犯,你是位公爵,你到这儿来干什么?”她尖声叫道,气得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继续说,急不可待地把一肚子怨气都发泄出来,“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这副又肥又丑的嘴脸。走,你给我走!”她霍地站起来,嚷道。
“您说您想结婚,这永远办不到。我宁可上吊!这就是我要对您说的。”
原文赏析三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那也只不过是因为她先前已经对他说过那些高傲的话,以后就不愿意改口罢了,而且主要的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就会使他不幸。
“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走掉,就会使他自由”。于是玛丝洛娃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牲。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原文赏析三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1.标题“复活”的含义及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分别是什么?
(1)“复活”的含义:
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精神,使灵魂获得新生,实现了“复活”。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2)“复活”的含义: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体现了俄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对整个黑暗社会的无比憎恨。她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屈辱、痛苦、按捺不住的愤怒,正是这种感情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并使她最终觉醒过来。
由于她的灵魂始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美好的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才能最终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要求和他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复活”。
展示成果 深入探究
2.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的人性理想: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品,他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两位主人公一路走来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课外拓展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复活》全篇。
2.课后有兴趣阅读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体会救赎对于自我道德完善的重要意义,写一篇800字读后感。
本课结束
01
1.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
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
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芽,
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
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
有时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2.人生来并不是一场轻松的享乐,而注定是一场沉重的负担。
3.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4.决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成功。
5.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6.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阅读拓展
7.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8.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才是唯一的正道。在我看来,矫情比平庸更可怕,而之所以可怕,原因在于它明明是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
9.人在运动中的时候,总是想替自己设想这个运动的目标。为了要走一千里路,人必定要想走了这一千里便有好东西。为了要有运动的力量,就必须有一个渴望到达的目的地。
10.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11.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1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3.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14.没有风暴,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
15.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