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主要是因为英国( )
A.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D.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是指( )
A.从德国到欧洲 B.从理论到实践
C.从空想到科学 D.从苏联到中国
3.“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下列观点最切合以上论述的是( )
A.英国有权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
4.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5.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斗争中涌现的,是具有爱国色彩的集团,共同努力和妥协的产物。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还慎重地规定,分配大地产,不管大地产是本国人、教会或外国人所有。材料说明这部宪法( )
A.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美国结束了对拉美的“大棒政策”
C.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D.工人阶级登上墨西哥的政治舞台
6.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7.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
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8.下表反映了 1973~1975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与通货膨胀的状况。为走出困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9% 11.1% 19.1% 5%
A.逐渐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C.全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D.全面加强与苏联的合作
9.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形成了一套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0.下图是漫画《拒绝马歇尔计划的苏联,只能发挥制度优势来对抗》。对该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
再现了当时苏联的农业实际状况
是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下的产物
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快速复苏
揭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11.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12.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争斗最激烈的地区,致使两国关系一直紧张的历史缘由是( )
A.美、俄两国为争夺霸权而各自支持一方
B.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不同
C.两个国家都是有核国家,互不信任
D.英国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实行分治政策
13.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这主要表明( )
A.冷战局面已经形成 B.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确立
C.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立
14.一战以来国际格局出现了三次演变。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D.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的关键词是“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中国文化在诗情画意的演绎中,在与世界艺术作品的交流中,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这体现了( )
A.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B.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C.各国文化日益趋于一致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6.面对当今世界众多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利于( )
①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②提供新的发展道路选择
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④重新调整世界统治秩序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6分,第8题14分,第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1年 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8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的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摘编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4分)
根据材料一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中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4分)
战后,美苏形成冷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4分)
材料三反映了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18.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89 367.26 49.09 30.48
——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世纪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4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6分)
19.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摘编自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摘编自冯特君《国际政治概论》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也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视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关系的重点”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2分)
(3)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录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1-5ACBBA 6-10CAABB 11-15ADCAA 16B
17.答案:(1)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一战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西欧大流感沉重打击,影响战争进程。(4分)
(2)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政治前提: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4分)
(3)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理解: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总体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4分)
(4)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
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4分)
18(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粮食税)。(4分)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4分)
(3)因素: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计划经济的弊端;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市场需求。
认识:重视工业化;工农业协调发展。(6分)
19.(1)变化: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
影响:区域经济集团化不断发展。例: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任举一例即可)
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例: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4分)
(2)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2分)
(3)中国智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4分)
20. 趋势: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一战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提出列宁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随着美苏冷战,西欧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冷战的主战场。
总而言之,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