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
2.学习圈点批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感悟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她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把在上一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本课来。学习新课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本课中两位重要的人物: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
了解背景资料
屏显:人物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在出生后第十九个月时因患病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她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各种困难,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5种语言。1899年6月她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全心全意为聋哑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奉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们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莎莉文·麦西》《乐观》等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安妮·莎莉文(1866-1936),美国教育家。曾就读于柏金斯盲人学校,1887年成为海伦·凯勒的家庭教师,从此一生致力于对她的教育。
二、积累语言
请大家先翻到课后的“读读写写”自己朗读并书写一遍这些字词。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找工具书,遇到难写的可以多些几遍。
(屏显:生难字)
感慨(kǎi) 搓捻 (cuō niǎn) 截(jié)然不同 不求甚解
混 (hùn)为一谈 恍然大悟 花团锦簇 (jǐn cù) 美不胜收
阅读书下注释里的成语,圈画出重点的释义并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屏显:成语)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簇,丛集、聚集。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胜,完、尽。
(说明:此环节运用畅言中“抢答”程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梳理文章内容
阅读文章我们要关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有的为我们提供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济南的冬天》;有的为我们提示了写作思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启发读者的思考,如《秋天的怀念》。关注文章的题目可以提示我们学习文章的方法和角度,理应成为我们学习文章的一种意识和习惯。让我们一起读读这篇文章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屏显),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人,限定语是再塑生命。标题告诉我们是本文的内容是围绕这个人来展开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再塑生命这个人是谁?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学生活动,齐读第一段)
屏显:第一自然段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1、思考:文章围绕再塑生命的人写了哪些内容?
提示: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需要我们能梳理出作者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本文以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叙述,如果我们能捕捉叙述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语言,就能把文章分出层次来。那么,让我们默读第2段至结尾部分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
说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归纳。
(第2段)那天下午
(第6段)第二天早晨
(第7段)从此以后
(第8段)有一天
(第9段)这天上午
(第13段) 那一天
那个美好的夜晚
2、概括段意:
(第2-5段)那天下午,莎莉文老师来到“我”的身边。
(第6段)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教会“我”拼写“doll”这个词。
(第7段)从此以后,莎莉文老师教会“我”拼写更多的词。
(第8段)有一天,莎莉文老师教“我”明白大小布娃娃都叫“doll”。
(第9-11段)这天上午,莎莉文老师教“我”明白“水”和“杯”的区别。
(第12-13段)那一天,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会了不少新词。
那个美好的夜晚,“我”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概括文章大意:
“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并为此感到幸福。
(导语:那么这位莎莉文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讨论后可通过畅言中的随机点名,进行检查)
四、分析莎莉文老师的特点
默读课文的5-13段,圈画出直接描写莎莉文老师的句子,并说说从中你读出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特点?
(导语:我们发现作者主要描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动作。借助以前的学习经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屏显:(莎莉文老师动作描写的句子):
(第5段)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第6段)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布娃娃。······我玩了一会儿布娃娃,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
(第10段)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归纳:莎莉文老师是有爱心、有耐心的老师。
屏显:
(第7段)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
(第13段)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
归纳:莎莉文老师是讲究教育策略的好老师(有慧心)。
(导语:然而,这三个特点还不足以显示莎莉文老师的了不起,提示一下大家:文章写了这么多件事都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拼写词语。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凯勒学习文字呢?文字是一个符号,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莎莉文老师最了不起,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找到了教育海伦这个特殊孩子的工具——文字。这是通过学、写文字,盲聋哑的孩子—海伦,才找到了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钥匙。)
(屏显 齐读:)
(第7段)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第12段)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原来莎莉文老师教海伦拼写布娃娃、别针、杯子……目的就是要告诉海伦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是有名字的。如果说“我”以前通过触摸知道布娃娃这个东西,别针这个东西,杯子这个东西。而现在“我”知道布娃娃叫doll,别针叫pin、杯子叫cup,掌握了文字也就打通了盲聋哑人和世界万物的关联,无限扩大了自己的认知世界。当“我”知道世间万物都可以用单词命名之后,莎莉文老师又进一步培养“我”的思维力。)
屏显:
(第8段)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作“doll”。
(大的布娃娃,小的布娃娃都可以用一个单词,这其中培养“我”归类的思维)
屏显:
(第9段)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
(第10段)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不同类的事物需要不同类的文字来命名的。为了让海伦理解“杯”是“杯”,“水”是“水”,比让海伦理解大小布娃娃都是“doll”,要难得多了。莎莉文老师让我体验流动的水,在通过反复拼写“water”-“水”这个单词,帮助我理解流动的清凉的水。原来水这样的状态,与杯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莎莉文老师堪称奇迹的教育成果让“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同学们,语言文字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语言文字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正是文字让“我”这个盲聋哑的孩子能准确称呼身边的事物,身边的人;正是文字让“我”准确的区分事物的异同;正是文字丰富“我”的情感体验;正是文字让“我”探知未知世界成为可能。作者在文章中写道“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这是莎莉文老师高度的教育智慧的结晶。
屏显:
安妮·莎莉文(1866-1936),美国教育家。不仅是一位有爱心、有耐心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有慧心的杰出的教育家。
归纳:如何知道莎莉文老师这些特点的?首先,我们关注了直接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其次,我们把她教海伦文字的材料关联起来阅读,发现了她独特的教育策略。
五、作者为什么说教会“我”语言文字的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呢?
再读课文第一段,(屏显:第一段,总领全文)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默读并思考:
1.1887年3月3日之前,“我”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
2.1887年3月3日之后,“我”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合作探究)
(第3段)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随着年龄一天天地增长,我想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那几个单调的手势,也越发变得不起作用了,每次别人不能了解我的意思,我总会大发脾气。我感到仿佛有许许多多无形的手在约束着我,我拼命地想要挣脱它们,烈火在心中燃烧,却又无法表达出来,只好疯狂地踢打、哭闹,在地上翻滚、吼叫,直到大哭一场,自己也彻底累垮。
母亲若在旁边,我会钻进她的怀抱,悲痛欲绝,甚至伤心得连发火的起因都忘记了。一段时间以后,日子越来越难熬,我表达思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致每天都会有这种爆发,有时候甚至每个小时就会爆发一次。
——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第4段)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在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体会作者有探索世界的愿望却又无法超越阻碍的矛盾心理。
(第9段)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重温语句:
(第7段)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第12段)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此前 愤怒、苦恼、期盼光明
爱的光明
1887年3月3日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此后 自豪、高兴—不耐烦,发脾气—感受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好奇—悔恨—喜悦、幸福
(接着,我们来分析下1887年3月3日之后,“我”跟着莎莉文老师学习语言文字有哪些情感变化,从文中圈点勾画。)
归纳:
(第9段)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布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第12段)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第13段)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导语: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的,而作者用再塑生命的人来称呼莎莉文老师。说明是老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正是因为她启示我生活的真理,给我以爱,所以我如获新生,称她以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我”对她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沉的感恩。)
是莎莉文老师让我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喜悦和惊奇之中,让生命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爱意。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机会向我指出事物中蕴含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更有意义。她抓住了最恰当的时刻来传授知识,于是使我对于一切都十分愉快地去接受。她一直努力引导我的思想,因为她明白,孩子的心灵和溪流一样,应该不断有山涧泉水的流入,直到扩展成一条深深的河流,直到能够在那平静的水面上映照出波浪般起伏的山峦,绚丽的树影和蓝天,以及一朵小花的甜美面孔。
——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这段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之情。)
补充: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共同生活学习经历,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归纳文章主旨:
用“本文叙述了 (的事),表达了 (感情)。”的句子,来归纳文章的主旨。
(参考)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六、回顾总结
1、学会了从叙述过程中捕捉时间转化的词语,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们分析了莎莉文老师的特点,认识到她是一位有爱心、有耐心和具有高度智慧的教育家;共同梳理了莎莉文老师到来前和到来后我的生活变化,并且梳理了我的情感变化进而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大家以后阅读文章时能关注文章的标题,关注关键句,找到一些提示我们更好理解文章的词句,从而更好的阅读文章。
(说明:学生经过本课时的学习自己归纳总结,老师整理并形成总结)
七、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册第10课 第 1、2、3题。
板书设计:
10、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
有爱心、有耐心、有慧心 高超的教育艺术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