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望天门山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后世称为“诗仙” 。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确的读法: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感情地读出“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望----看,往远处看。
开----断开。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孤----单独。
帆----船。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因为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诗的大意: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劈开。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感悟?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
这句诗歌衬托出楚江水的一往无前的气势,恰如诗人李白。
诗句赏析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
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一个。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出
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诗意小结: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引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捷而来。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诗人在描绘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体的?其他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诗人以天门山为主体,其他景物起衬托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象。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