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学生教师课程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设计思路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民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中国政治文明史看,本课内容上承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建立,下启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从世界政治文明史的角度看,本课上可联系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下可结合世界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如西欧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全球史观的意识。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与强化
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三个内容:君权和相权;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行省的设置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一、说教材 确定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指导意见》和教学实际情况。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汉王朝到元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这一阶段的演进脉络与特点,初步培养学生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1)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以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2)教师应注重将知识灌输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历史上的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国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教学重点
君权与相权;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5、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中呈现的基本规律;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分析其影响、总结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皇权所采取的措施的共性,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1、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常识积累,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2、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3、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4、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说学情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2、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好了歌》,学生齐声朗读: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3.教学环节处理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与
强
化法令出一1、结合教材“学习与思考”快速讲解皇帝制度的建立、特点、原则
2、指导学生完成学案,加深对皇帝制度建立的了解 (3--5分钟)君权与相权1、情景设置“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引入子目内容 (3--5分钟)
2、多媒体展示汉、唐、宋元时对相权的削弱,突出“三省六部制”
3、列举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学生总结其变化规律,完成学案中国古代
王朝的
监察制度1、情景设置“孟德斯鸠论述”引出监察制度,强调所引用的“权力制约权力”的前提,让学生更好理解古代监察制度确立不代表社会的原因,既避免学生对“三权分立”产生误解,又加深了印象
2、学生讨论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完成学案 (3--5分钟) 选官制度
的变化
1、展示“科举制”相关图片,学生竞猜图片所反映内容,活跃气氛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和学案 ( 15--20分钟 )
3、教师点评(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的深远影响)行省制度
的设置1、展示“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形成总体印象 (8--10分钟)
2、展示“元朝疆域图”引出行省制度,通过讲解树立正确的史观
3、合作探究“为什么说行省制度在解决中央和地方上有重要意义”
4、强调“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强化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意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忠 奸 难 辨 君权与相权官 吏 难 选选官制度 腐 败 难 治监察制度 地 方 难 管地方制度皇帝的烦恼导入新课史料链接: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1)“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分别是什么意思?
2)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创立: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4.发展: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3.弊端:带有独断性、随意性①君国关系②君臣关系二、君权与相权 汉武帝所用丞相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此外,武帝还大胆启用出身寒微的士人做官:比如从奴隶群众提拔了卫青做大将军等。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 门下省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宋朝:二府三司制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导致宋代出现“积贫积弱”。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和“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中朝牵制外朝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元朝:中书省、宣政院相权很大其演变的总趋势?
影响?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古代中国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秦朝:中央:地方:西汉: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司隶校尉御史台明初至清末:东汉到元朝(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都察院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积极:监察体制的逐渐健全,(一定程度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局限:
1、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代表皇帝不代表社会)
2、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合作探究)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世卿世禄:血缘科举取士:才能九品中正:门第军功授爵:军功察举征辟:孝廉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世界影响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积极作用:
(1)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扩大官吏来源。
(2)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3)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
(4)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5)以考试成绩为录取标准,相对公平公正。
消极作用:(1)考试内容束缚思想,导致士人长期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2)为皇权服务。(3) 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五、行省制度的设置
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1)行省的设置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中书省直辖“腹里”:③宣政院辖区:山西、河北、北京、山东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④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2)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小结与评价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 帝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课堂练习:
1、“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B 2、李斯曾说过,“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君主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③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④君主主宰国家政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3、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影响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B 4、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 ABCDB 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A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此表) 课后合作探究活动设计2、比较元朝行省制度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异同。
相同点:① 都是适应我国疆域辽阔的特点,将各个地区统一在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同点: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六、教学反思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强化,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奴役和剥削。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演进这条线索;本课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绪,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情景设置,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教学中也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念,以及历史与服务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总之,老师的教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