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4课走向整体的世界(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4课走向整体的世界(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19 16: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说课课件 感悟工业革命力量,闪耀科技创新光辉 ----《走向整体的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学军中学 颜先辉 爱迪生 西门子 卡尔·本茨 诺贝尔 教材分析教学感悟教学设计与构想学情、教法分析谢谢!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全球史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为一体。本节内容既属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历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又属于整体世界形成的推动因素,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探究式学习为主,学—思—议相结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注重应用史料教学。 ③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的思想。学习辩证地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化。(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影响
2、难点: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二、学情、教法分析(一)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经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部分历史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只停留在对感性材料的了解,而其理性分析能力明显不足。为此教师要创设历史情景,整合各项资源,多采用探究方法积极加以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探究式教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史料教学法:通过众多史料的阅读,使学生获得最为直观的感觉,从而得出结论。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教法分析突出思考性,突出思维含量三、教学设计与构想(一)导入新课:以经典著作、经典史观导入经典导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二)讲授新课了解工业革命 感悟工业革命感受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全球通史(部分目录)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
(一) 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一、 为什么工业革命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时间开始
二、为什么工业革命在它实际开始的那个地方开始
三、工业革命:第一阶段,1770-1870年
四、工业革命:第二阶段,1870-1914年
五、工业革命的传播
六、工业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七、工业革命对非欧洲世界的影响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二)优势的影响
第十三章 俄国
第十四章 中东
第十五章 印度
第十六章 中国和日本
第十七章 非洲第十八章 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
第十九章 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一、 欧洲的政治优势
二、 欧洲的经济优势
三、 欧洲的文化优势
四、 白人的责任
五、 对欧洲优势的最初挑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速读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引出后边内容 科学革命作为现代世界和现代思想的起源如此赫然地耸现,以致我们对欧洲历史时期的通常的划分已成为一种时代错误,成为一种阻碍物。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材料证史一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材料一:19世纪,科学的长足发展材料二:19世纪后半叶,是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从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一个真正统一的美国出现;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确立新体制的大门;1870年,法国开始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英国经过三次议会改革,扩大民主范围,逐步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70年代,德国、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确立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些革命,须特别提到的另一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第一次工业革命基础:资金、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蒸汽动力的应用,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以及铁路的出现,都是这个世纪初期的特征。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工业涌现出来。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设计意图:过渡,引出后边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感受历史瞬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爱迪生的贡献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2.体会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影响填写表格概括、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瑞典 诺贝尔 炸药 美国 贝尔 电话机 意大利 马可尼 无线电报 美国 莱特兄弟 飞机 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约翰·尤·内夫设计意图:引出后边工业革命的影响感受工业革命材料一:世界工业发展指数(以1913年为100)探寻工业革命之果工业革命影响之一:生产力巨大飞跃材料二:大约在1880年或1890年,一个巨大的变化席卷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前的特点是非常小的经营单位数不胜数,由个人、合股或者小公司进行小规模的经营管理。后来,规模庞大和非个人的有限公司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特征……企业在同等水平上互相联合起来减少竞争,对付价格和市场的波动,保护自己。这些企业联合有的固定价格,有的商定限制生产,它们在美国被称为托拉斯。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工业革命影响之二: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出现材料三:两次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 英国人在1846年着手制订一项系统的自由贸易政策,紧跟着其他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经济活动处于普遍的自由主义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下,商业被认为应该不受政治国家限制,因而经济活动依然主要是国家性和全球性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市场业已创立起来。货币、劳务、金钱、资本和民间往来,差不多不再顾及国界。
——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工业革命影响之三: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材料四: ——《全球通史》 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从1870年至1913年,美国却有着远超三个强国的4.3%的年增长率,德国是2.9%,英国只达到2.2%,法国才1.6%。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工业革命影响之四:各国发展不平衡,竞争加剧材料五:到1911-1913年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时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只有2.3万马克。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在他1895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这样描绘当时的富人与穷人的差别:“(他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他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工业革命影响之五: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化合作探究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为一体,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以西方为主导的整体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 但并非个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
——《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这个整体化是建立在西方列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之上,一体化是不平衡的一体化,是西方世界的一体化 这一点确是确凿无疑的—接触西方思想和西方观念已对东方各民族产生了富有生气的影响。那些与西方接触最密切的民族已极其明显地表现出西方的影响
——罗纳德谢勋爵,1909年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开始了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双重性,
辩证看待 正如阿·汤因比所说:“世界与西方之间的冲突至今已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领受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
在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世界其他各国或者加入现代性改造的行列寻求自强,或者接受被征服的命运,没有其他选择。西方率先开辟的现代性改造道路仍然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基本模式,虽然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只有以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的改变完善自己叩问历史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展示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威力。在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作为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项的诺贝尔奖自然引起人们高度关注。2010年第110届诺奖已然揭晓,12月份将进行颁奖典礼,每当此刻,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情节”又被勾出。我们不仅反思,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使我们距离诺奖还是如此之远?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诺贝尔 设计意图:对历史的感悟,深化主题,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是个伪命题,是种可怕的妄动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创新思维的缺失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亚里士多德“(牛顿)有一份遗产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牛顿从未盲目屈从于权威,不论是国王要求他在剑桥大学安插皇室成员,还是受到当世推崇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点,他从不轻言妥协。不过,牛顿的思想对我们人生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应该是:质疑一切的权力。 ”
——《牛顿—上帝·科学·炼金术》独立之精神、质疑之精神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资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美)R.R.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英)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
(英)盖文·威特曼《你所不知道的工业革命》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知识拓展四、教学感悟 本节设计尽可能充分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试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尚值得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内容整体线索乱,内容多。讲解起来难度大。对于一些重大的发明及其过程无法做到相当熟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中既注重知识有效落实,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这较为充分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教学问题设计应该深度挖掘课本内容,并关注课本内容和社会现实的契合点,问题应足以引起学生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启迪,而非简单的看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四)自己个人素养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