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
单元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诗歌的繁盛已经是“故事”。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国诗坛,可以大致得出如下结论:诗歌已没有昔日的风光,诗歌也没有热闹的阅读市场;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
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创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流”、那个“派”,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重振诗歌雄风十分必要。让中国诗歌走出困境,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1957年1月14日,毛泽东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对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这些论述无疑是真知灼见。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以胡适倡导“五四”白话新诗为开端,中国新诗至少有过30年的探索和创造。尽管有了基本成型的新诗形态,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创新。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色,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速魂阵里下功夫”。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年”。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璀璨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骚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好的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D.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B.诗歌的功能就是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新诗只有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
C.虽然新诗已经存在若干年,但是毛泽东认为中国新诗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才能丰富我国诗歌体裁,使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属于“好诗”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红烛啊!你的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流泪开始之日。(闻一多《红烛》)
D.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风华
潘明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段记载,道出了上古江南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自给自足、随遇而安、没有饥馑之患的江南,培育了先民随性自在的习性,由此奠定了追求“我欲乘风归去”般心灵自由与解放的江南文化风俗与精神性格的基石。
被称为开创了古代诗歌现实主义新风、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的乐府民歌,用“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北朝民歌《敕勒歌》)歌咏北国壮丽的风光,而歌到江南,则用“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南朝民歌《西洲曲》)来道尽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上林繁花的锦绣江南自此蕴育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江南诗性文化。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朝齐诗人谢朓歌咏江南时的开篇之句。此时的江南,芳草萋萋,烟雨迷离,“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时时透着落花依草、娟然自媚的文学之美。然而这是整个民族用剧烈痛苦的冲突震荡换来的。衣冠南渡[注]唤醒了江南沉迷于自给自足与美丽富饶的觉醒意识,开启了从“好勇轻死”的野蛮到“向善尚文”的文明、从“自然趣味”的本能到“精致生动”的自由审美精神的升级程序。《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几代士族阶层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展示“魏晋清谈”风貌和士人风骨,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已经处处呈现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
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是现代人追忆往昔时心向往之的。而造就这两者的,离不开逸笔草草、斜晖脉脉的江南。江南,有多少诗人词者白衣胜雪轻吟漫步于此,拨草拾花遍寻诗兴?唐宋的江南笙歌悠扬,月光如水。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仕途坎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时回首青年时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忆江南》。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的江南,不正是梦里水乡的江南吗?若是抽离唐诗宋词中江南的因子,唐诗宋词就会黯然失色,味同嚼蜡。江南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把其中的人们化为承载诗性精神的主体,比如那些遗民、流人、山人和学人。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倾轧的苏东坡,在“不自由的生存”中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使一代大家真正擎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烟火人间的江南,用潋滟水光和空蒙山色,用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稀释和涤荡着生命中的焦虑悲凉。送走了以金陵为中心的南朝文化、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文化后,江南开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的第三座高峰的登攀之路。繁花似锦的江南却在此时承载了更多的故国之思和遗民之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嘉靖三年发出这样的人生沉浮之慨和历史兴衰之感时,他可能不会看透他所尽忠的大明王朝仅在一百二十年后便“都付笑谈中”了。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大夫的抵抗非常强烈,死节者众多,同时也出现了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他们组成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力的舆论场,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向这里。
中国五千年铁与火的历史告诉我们,苦难能够摧残生命,更能催生热情。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是新时代的江南。幽静透明和清丽纯洁的江南气质,正蓬勃焕发着蕴含千年哲思的全新生命力。奋勇争先的新时代面貌下,更多的生命个体寻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平常心,更多生活于斯的文人墨客才能临窗听雪,饱蘸雄浑丰厚的气魄;才能月下看花,挥就秀丽飘逸的风骨,将那些值得为之自豪的岁月遗珍,浓缩成独特的江南风华,构筑成华夏和人类的共同记忆。
在华夏民族的生息区域,江南一直是一片神奇而充满魔力的土地。新时代的江南将更是万里乡愁和人性灵明的现代栖所。
[注]衣冠南渡: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大批缙绅、士大夫随之南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史记》记载,写出了上古江南先民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也为江南精神性格的形成提供历史依据。
B.文中《世说新语》所写的魏晋士族阶层不同性格特征和人生追求,是衣冠南渡后江南呈现出的觉醒意识的真实写照。
C.作者叙写了苏东坡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融入江南后,在诗性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人生的超脱,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其人生态度的推崇。
D.文章结尾处展现了“烟波画船、临窗听雪、月下看花”的诗意画面,揭示了江南风华所蕴含的新时代内涵,升华了主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与《荷塘月色》都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前者表现江南人的闲愁心殇,后者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精神慰藉的追寻。
B.第二段作者将北方民歌的明朗豪爽和江南民歌的细腻真挚的风格进行对比,反衬出江南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
C.文章视角独特,情理融合。选取民歌、诗词、文化名人入文,承载着作者深厚的文化情怀,体现了作者对江南风华的理解和思考。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层次鲜明,既有对不同时代历史文化现象的思考,又有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展望。
8.本文语言典雅优美,请结合全文赏析。
9.文中说“若被以审美自由为生命精神最高理想的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过,则面临的苦难越大,激发出的生命热情就越大”。请结合文本,谈谈这句话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邦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白居易传》)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B.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C.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D.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是指古时汉族男、女二十岁,这时加冠行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年少,故称“弱”。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的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殿试、会试。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赋、比、兴”三种诗歌形式与“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很有诗才,顾况因为白居易的诗作对其态度逆转,甚至夸赞白居易的诗才可以让他居天下都不为过。
B.白居易关心时事,他曾经创作了讽谏诗作,受到皇帝的赏识,因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得罪了权贵,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
C.白居易的诗歌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很受欢迎,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14.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白居易此次“谪居”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③,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龙城:匈奴名称。这里泛指敌方要塞。③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全诗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C.第三句以“牙璋”“反阙”代指“出征的军队”和“京城”,用词典雅、稳重,体现出征将士崇高的使命感。
D.这首诗虽然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却具有律诗严格的规矩形式,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气势。
16.这首诗采用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请结合前六句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效果。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②《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 , ”。
③“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 , ”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_________。尽管_________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_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20.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①②③ D.①③④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仅色彩本身,关于色彩的观念也是被建构的。在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各路穿搭博主的指点,他们认为好的衣品一大重要标准就是配色和谐。色彩和谐究竟是什么?美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认为,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明度,不同量的光在一个完美的构图中应当能够实现平衡, A 。比如互补色,既富有哲学意味的平衡,又在明度上有数学般精确的度量,所以它是一种和谐。
伊顿有一系列色彩对比理论:明暗对比、纯色对比、质量对比、互补色对比等。尽管这些理论今天仍然影响着主流审美,但也有过度简化的风险。当时就有人指出:“如果人们遵循某种规则而总结出某种美学理论,那我们最终会放弃精神或者创造的丰富性。”
这些搭配并不是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天经地义的。 B ,①只是不同文化的喜好不同,②比如在印度服装中常见红色与紫色搭配,③在英国服装传统中并不受欢迎。④虽然配色是否和谐,⑤还会受使用环境的影响,⑥好看的服装配色不一定吻合家居环境,⑦一幅画的色彩也不一定适用于电子游戏界面。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河南卫视几档中国节日系列特别节目频频出圈。《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等一波接一波,掀起一潮接一潮。七夕在洛阳龙门取景的舞蹈《龙门金刚》更是又一次惊艳观众,让人叹为观止。与其他地方卫视娱乐至死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不同,河南卫视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为观众奉上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
假如你是一名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当代青年,上述材料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给河南卫视的负责人写一封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C 3.D 4.①提出问题:首先论述诗歌在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并分析了优秀诗歌的特点,同时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反而衰落的问题。②分析问题:文章接着分析了新时代诗歌衰落的种种原因。③解决问题:对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提出建议。 5.①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②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③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只是因为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分析错误。依据原文“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等内容可知,新诗衰落的原因不止一种,而“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只是原因之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就一定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说法过于绝对。依据原文“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可知,“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如果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只是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的因素之一。
B.“新诗只有发挥其功能才能得到人们认可”无中生有。文章没有提到“诗歌的功能”。
D.因果倒置,“新诗沿着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的结果是产生“有中国特色新诗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原文“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可知,“好诗”要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还要体现出“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只是作者本人对天空白云的赞美,并没有体现出其思想性和民族性,另外,也很难体现出“世间的崇敬和传承”。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而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等内容可知,文章开篇论述诗歌在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并分析了优秀诗歌的特点,同时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新诗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反而衰落的问题。这属于提出问题。
其次,依据原文“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等内容可知,文章接着分析了新时代诗歌衰落的种种原因。这是分析问题。
最后,依据原文“中国气派的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诗体,刻不容缓。那么,诗歌路在何方”“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等内容可知,文章最后对如何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是解决问题。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毛泽东、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可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要通过古典诗词、民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
其次,依据原文“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可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要注意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
最后,依据原文“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可知,创建“有中国特色新诗体”要注意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6.C 7.B 8.①引用、化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语言古朴典雅。如“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等;②连用四字短语,简洁凝练,颇具文学色彩,使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如“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等;③运用排比、对偶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优美,音韵和谐。如“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 9.①西晋末年社会动乱,士人南下,唤醒了江南的觉醒意识,促进了审美自由精神的发展,成就了南朝的文学之美;②以白居易、苏轼为代表唐宋诗人,历经坎坷,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下,转化为承载江南诗性精神的主体,成就了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③明清易代之际,政权更迭,江南士大夫抵抗强烈,“忠节”的遗民们组成的文人圈子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其人生态度的推崇”错误。原文是“苏东坡,在‘不自由的生存’中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使一代大家真正擎旗”,可见,文中叙写苏东坡在政治上遭受排挤融入江南后,赞美了苏轼在诗性文化的滋养下,实现了人生的超脱,但文中并没有表达出作者对苏轼这样的人生态度的推崇。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反衬出江南所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衬”错误。文中说“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可见,作者将北方民歌的明朗豪爽和江南民歌的细腻真挚的风格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南拥有与众不同的诗性特质。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理解“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典雅”是指高雅而不浅俗。“优美”是指美好、美妙。然后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由“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烟火人间的江南,用潋滟水光和空濛山色,用三尺红尘和一方净土,稀释和涤荡着生命中的焦虑悲凉”可知,引用、化用古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语言古朴典雅。
由“芳草萋萋,烟雨迷离”“落花依草、娟然自媚”“笙歌悠扬,月光如水”“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可知,文中有些语句连用四字短语,简洁凝练,文学色彩浓,使语言典雅有韵味。
由“逸笔草草、斜晖脉脉”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此时的江南,是多情满溢的笔墨素笺里的江南,是低吟浅唱平仄潜徊里的江南,是从唐诗宋词中款款而来的江南”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前者境界开阔明朗豪爽,渗透着“铁肩担道义”的中华政治伦理文化的基因,后者则一唱三叹细腻真挚,映射出超越实用理性的“月明人倚楼”般审美自由的诗性特质”运用整齐的句式,音韵和谐,语言优美典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考生应抓住句中“江南诗性情调”“长期浸润和滋养”“苦难”“生命热情”等关键词来分析该句的含意。
根据“衣冠南渡唤醒了江南沉迷于自给自足与美丽富饶的觉醒意识,开启了从‘好勇轻死’的野蛮到‘向善尚文’的文明、从‘自然趣味’的本能到‘精致生动’的自由审美精神的升级程序……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已经处处呈现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分析,西晋末年社会动乱,士人南下,唤醒了江南的觉醒意识,促进了审美自由精神的发展,成就了南朝的文学之美。
根据“仕途坎坷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时回首青年时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时的情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作《忆江南》。彩霞满天、白浪碧波、叠彩风灵、水墨写意的江南,不正是梦里水乡的江南吗”“江南文化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把其中的人们化为承载诗性精神的主体”“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倾轧的苏东坡,……来到江南,并成为被江南文化所化之人,在江南获得了生命的蓬勃和宽宏,终于使其从积郁难舒走向了旷达盈实。……他,实现了运用诗性智慧机能在烦恼人生中开拓出审美一脉,把个体经验中的苦痛与创伤转化为澄澈的生命之流,实现了整个人生的超脱”分析,以白居易、苏轼为代表唐宋诗人,历经坎坷,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下,转化为承载江南诗性精神的主体,成就了唐代的气度和宋代的典雅。
根据“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士大夫的抵抗非常强烈,死节者众多,……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他们组成的文人圈子成为当时最有辐射力的舆论场,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里萌生,向四方传播开去,同时又吸引各地的思想资源流向这里”分析,明清易代之际,政权更迭,江南士大夫抵抗强烈,“忠节”的遗民们组成的文人圈子使江南成为文化集散地。
10.C 11.C 12.D 13.(1)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
(2)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 14.宰相被杀,白居易上疏皇帝请求抓捕凶手,得罪了权贵,权贵借他写的《新井篇》诽谤他,因而被贬江洲司马。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根据“遂失志”主语是白居易,应与前面的“奸党”断开,排除AD;
“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是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托浮屠死生”是状语,“说忘形骸者”是谓宾,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弱冠是指古时汉族男、女二十岁”错误,“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不指女子二十岁,古代汉族女子满十五岁“及笄”,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进入二十岁后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名“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B.“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殿试、会试”错,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赋、比、兴’三种诗歌形式与‘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错误,“赋、比、兴”是表现手法,“风、雅、颂”是诗歌形式。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况,吴人”,判断句,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恃”,自恃,依赖;“推可”,推荐认可。
(2)“累”,多次;“鲠”,耿直;“摈”,排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可知,宰相被杀,白居易上疏皇帝请求抓捕凶手,得罪了权贵,权贵借他写的《新井篇》诽谤他,因而被贬江洲司马。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5.B 16.场景:诗歌第一句描写边境烽火四起的场景,三四句描写将士辞京出征和围困敌军的战斗场景,五六句以景物烘托,描写战场上大雪遮蔽军旗、狂风与战鼓声交杂的场景。
效果:(1)使诗歌节奏明快,增强了气势。(2)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唐军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3)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视野。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诗人通过‘烽火照西京’这一句直接说明军情紧急”错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明军情紧急,而是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将军情紧急表现出来。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场景: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根据“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可知,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五六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效果: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表现了书生从军边塞到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17.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踟蹰”“遗”“暮”。
18.A 19.C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积淀:指积累沉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用于文化、知识或者经验。沉淀:比喻凝聚,积累。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是民俗文化和历史积累的结果,对象是“二十四节气”,故应选择“积淀”。排除BC。
时过境迁: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改变了。语境强调时间过去,应选择“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语境强调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不用说,大家都能明白,选择“不言而喻”。排除D。
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表现出来。映射:映照、照射,也可以指反射反映。语境是说二十四节气表现了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应选择“折射”。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关联词搭配上,应该是“正因为能够……才能……”,据此排除AD;“对农业发展”是状语,应当放在前面修饰“具有”,据此排除B。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句诗描述江南插秧的情景,一般4月上旬后期开始插秧。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十二月的节气有小寒、大寒。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七夕情景,节气是立秋。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描写春季采摘野菜的情景。
据此可以排出:④①③②。
故选B。
21.A从而达到和谐境界
B色彩本身并不遵循这些规则(或:任何颜色都可以搭配) 22.②在“红色”前加上“的”;
④应将“虽然”改为“而且”;
⑥应将“吻合”改为“适合”。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后文“所以它是一种和谐”可知,填入内容应与“和谐”有关,再联系前文“不同量的光在一个完美的构图中应当能够实现平衡”的后文“比如互补色,既富有哲学意味的平衡,又在明度上有数学般精确的度量”,可知是要达到和谐境界。故可以填入“从而达到和谐境界”。
第二空,从前文“这些搭配并不是本质性的、决定性的、天经地义的”可知,色彩本身并不受搭配规则的限制;由后文“只是不同文化的喜好不同”可知,这里要说的是任何颜色都可以搭配,因此也可填入“任何颜色都可以搭配”。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根据后文“在英国服装传统中并不受欢迎”可知,不受欢迎的是“红色与紫色搭配”的方式,故应在“红色”前加上“的”。
④搭配不当。“不同文化的喜好不同”是造成颜色搭配方式不同的原因之一,“受使用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颜色搭配方式不同的原因之一,二者是并列关系,故应将“虽然”改为“而且”。
⑥搭配不当。“吻合”与“环境”搭配不当,应将“吻合”改为“适合”。
23.例文:
绽放传统之美,奏响文化强音
尊敬的河南卫视负责人:
你们好!一眼千年,铭记于心。胖妞唐俑雍容娴雅、灵动娇憨,水下洛神矫如游龙,翩若惊鸿,清明时节垄上踏歌祭奠先人,端午时分粽叶飘香龙舟竞渡……这是你们献给大家的视觉盛宴,也是文化大餐。你们是媒体人,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作为一个有志于媒体创作的中学生,我怀着万分恭敬之心,向你们致意、学习。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绽放传统之美,奏响文化强音。
在浮躁的今天,我要像你们一样掬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让它绵延不息,滋润心灵。
尼尔说,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时代洪流滚滚,饭圈文化、花边新闻层见叠出,大家沉醉于明星的家长里短、婚变绯闻。我们的文化越来越浮躁、浅薄、狭隘。而作为一个媒体人,需要汲取传统文化里的活水:跟着陶渊明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雅,跟着王维深味“山中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灵,跟着李白思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跟着苏轼寻味“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跟着《中国诗词大会》品味飞花令的博大优美……文化是我们的民族命脉,精神力量,思想源泉。作为媒体人,我们要掬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在万众喧嚣中绽放传统之美,浇灌心灵花开。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要像你们一样种一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大潮涌动飞奔,短视频里卖货打赏嘉年华横飞,编故事排段子逗乐卖惨立人设,喧闹无比,流量至上。媚俗、低俗的文化乘势而入,这是我们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个人的心田不长庄稼就会长满了野草。传承弘扬优秀文化迫在眉睫。这些文化种子,是岳武穆的精忠报国,是关云长的义薄云天,是陈情表的拳拳孝心,是中秋节的阖家团圆,是清明节的祭祖归宗,是端午节的爱国忠贞……传统不死,精神不灭。作为媒体人,我们要用优质节目在人们的心田上种下文化的种子,期待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在喧闹的世界里,我要像你们一样歌一曲传统文化的赞歌,让它铿锵有力,响彻世界。
世界并不太平,疫情肆虐、俄乌战火、宗教争端、中东狼烟……而中华文化是治愈世界的黄钟大吕。这音乐是传统文化里“以和为贵”的和平和谐思想,是“天下为公”的人类一家的思想,是风月同天的守望相助的精神,是“以民为本”“得道多助”的儒家良政善治,是“数罟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的”生态理念……它们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们给世界合奏一首庄严正大、高妙和谐、振聋发聩的交响曲。美哉壮哉!让我们一起奏响文化强音,奔赴未来。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有寒暑更替,草木荣枯,有文化不朽,文明不息。手掬传统文化的活水,撒播优秀文化的种子,奏响中华文明的强音。让活水滚滚而来,让种子破土而出,让歌声响彻世界。
感谢你们,在我的心田浇下了文化的活水,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唱响了文化的赞歌。未来的我也会成为你们。让我们绽放传统之美,奏响文明强音!加油,我们一起向未来出发!
此致
敬礼!
学生:某某某
2021年4月19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作文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写作任务、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材料主要列举了河南卫视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几档黄金节目,并且指出河南卫视与其他地方卫视的不同,其他地方卫视追求的是娱乐至死,而河南卫视则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因此,才能为观众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引导语“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是核心,写作的时候需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写作时可以从“传统文化”这个角度切入,分析河南卫视的节目之所以频频“出圈”,原因就是对传统的坚守及深挖。河南卫视用文化基因唤醒国人,从而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因此,作为媒体人,作为中国的媒体人,想要牢牢抓住中国观众,就要从文化美、中国美这个审美角度出发,深挖传统文化,守正出新,创造出更多吸引国人的节目。深挖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用本国传统文化吸引国人,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引申出很多写作的角度。
写作任务一共涉及四方面:一是根据考生个人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注意:必须体现对河南卫视“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要有明确的观点。二是结合上述材料,考生可以结合材料扣住“河南卫视的负责人”和自身体验来写作。三是写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者身份是有志于从事媒体行业的当代青年的自己。读者对象是河南卫视的负责人。四是书信文体。语言要有沟通的互动性,富有文采和说服力。
立意:
1.文化基因唤醒国人。
2.文化自信,大国风采。
3.传承创新,精耕细作,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彩。
4.深挖传统文化,守正出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