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 犹:如同
C.只是朱颜改 只是:口气较轻的转折语
D.问君能有几多愁 愁:忧虑
2.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指美好的事物,可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是极端悲苦的。
B.“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的是词人昔日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采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顾名思义,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言自语、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适得其反。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愿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朝中措①
宋·朱敦儒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石头城”即建康。②晚市,傍晚的集市。③个,这。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6.“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与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抒发了愁情,有何异同?请从手法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
南唐·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些景物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愁绪,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B.“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练准确。这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词人感受,词人愁绪满怀的形象跃然纸上。
C.“别时容易见时难”化用了李商隐的《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花落春归, 深深寄托着词人浓浓的悲伤。短短的七个字包含着极深广的内容。
D.这首词以景起笔,由景及情,将梦与现实、欢乐与忧思结合在一起,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如同李煜同时所作的另一首《虞美人》,语言生动,主要用白描手法,却境界扩大,气象豪迈。
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小词,完成下面小题。
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雝雝②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注]①香坠:即香囊。坠,一种古代人们佩戴在身上的装饰品。②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暮”字既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又写出作者心情黯淡,感叹光阴虚掷。
B.重阳节常见的活动除了本词中提到的登高望远、佩插茱萸外,还有观赏菊花、挂菖蒲、饮雄黄酒、吃重阳糕等。
C.“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景象,和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使全词笼罩上了悲凉的气氛。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从“满阶红叶暮”到“晚烟笼细雨”,上下片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
10.这首词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除了正确识记词语常用含义外,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要注意结合语境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等加以理解。
B项,“雕栏玉砌应犹在”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所以“犹”应解释为“还”;
C项,“只是朱颜改”意思是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因而“只是”在词中是叹惋口气;
D项,“问君能有几多愁”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愁”应解释为悲愁。
故选A。
2.C
【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是实写”说法有误。“雕栏玉砌应犹在,知识朱颜改”是想象之语,为虚写。
故选C。
3.B 4.修改: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自言自语、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可知,“这种感受”是指作者无人诉说,无人理会,无人懂得的惆怅和苦闷之情。
A.句意: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此处说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衔接不恰当。
B.句意: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表达了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人理会的惆怅和苦闷之情。衔接最恰当。
C.句意: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抒发的是淡淡的春愁,衔接不恰当。
D.句意:登上高楼,极目所见的是一派荒凉冷清的茫茫沙野,如海似天的愁绪油然生起。此处说的是“高楼”而不是“小楼”,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贬谪之地的艰苦,衔接不恰当。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
一、搭配不当,可以把关联词语“不仅是……而是……”改为“不仅是……而且是……”;
二、语序不当,应先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再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5.C 6.相同点:
两首诗都借用比喻来抒情,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把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化无形为有形,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
不同点:
①朱词先回首往事,并将往事比作一场春梦,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然后回到现实,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②李词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强调愁绪之深,再用虚设的满江春水作比,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错误,结合原文“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可知,“朱雀桥”是建康正南朱雀门外的大桥。“石头城”是南京,即当时的建康。在当时,建康还是登临销忧之地。“新秋”是畅好的天气。晚市、新秋不是眼前之景,是作者对往昔繁盛的追怀,而今物是人非,这种追怀带来的只能是无尽愁苦,而不是安慰。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美好往事,喻体为一场春梦。“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本体为绵绵不绝的愁绪,喻体为东流的春水。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美好往事或绵绵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同时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江水,将愁怨融入流水意象,体现了愁情的浓郁、绵长的特点。
不同点:朱词中,作者登临远眺,首先是回顾往事,回忆了朱雀桥边热闹的场景以及石头城下畅好的天气,所以朱词将美好的往事比作一场春梦,而如今战乱之后,江山犹是,人物全非,“故国”空余悲凉情景,再没有人在桥边玩赏了,热闹地方已成寂寞,只有潮水依然无恙,流露出醒后无限的怅惘失落。所以眼前的江河正如衰颓的国事,进而引发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担忧,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采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出国破家亡的愁恨。
7.D 8.作者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对国破家亡的千古憾恨,以及对故国江山的深切眷念。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如同李煜同时所作的另一首《虞美人》,语言生动,主要用白描手法”错误。《浪淘沙》主要以白描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虞美人》有设问,有诘问,有对比等手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暮春时分,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雨,洒扫着寂寞零落的残春。囚居之人,独自流年,已是无言的况味;落花时节,风雨飘零;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所有春天都会谢幕,有的人聚散随缘,不悲不喜;有的人心境黯淡,落寞惆怅。人世间,没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得失随缘,心无增减。春花凋落,秋月无言,总有人凄凄惨惨。其实,人们所感伤的,还是匆匆来去的人生。春天去了还会再来;年华却是去而无声,永不回来。至于李煜,他心中的滋味更是难言。水流花谢,两处无情,自然会让他悲凉;江山如画,只是曾经,更让他极度痛苦。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此词的结束,也几乎是他生命的结束。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9.B 10.①远近结合。“紫菊”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描绘一幅晚秋烟雨图画。②嗅觉、视觉听觉相结合。闻到了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看到了菊花、晚烟,听到了嘔嘔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③以动衬静。新雁飞过,发出“呕吧”的和鸣声,用悲凉的呜咽,反衬出秋天的宁静。④运用叠词。冉冉: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雝雝:写出鸟的和鸣声。叠词的运用,使诗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挂菖蒲、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活动,不是重阳节。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远近结合。“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写暮秋景色,“菊花”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形成一幅晚秋烟雨图画。
②嗅觉、视觉、听觉相结合。下片再写暮秋景色,“紫菊气”写庭院中飘溢着紫菊的香味, 是嗅觉描写;“菊花”是近观所见,“晚烟”一句写远望所及;“雝雝新雁咽寒声”从听觉写,又闻新雁咽寒之声。词句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③以动衬静。“雝雝新雁咽寒声”嗈嗈鸣叫的新雁呜咽着凄寒之声,以动衬静,用悲凉的呜咽声,反衬出秋天的宁静。
④运用叠词。冉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雝雝:同“嗈嗈”,鸟的和鸣声。两处叠词的运用,使诗句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美,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