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同步练习 (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23:1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
《赤壁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举起、端起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2.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西望夏口
⑤东望武昌
⑥顺流而东也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⑥⑦/②③/④⑤/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7.整理课文相关文学常识,根据下面内容填空。
赋是一种 的文体。苏轼,字 ,号 ,开创 词风。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 ”,又与另五人同列为“ ”。
8.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壬戌( )(2)桂棹( )(3)余音袅袅( )(4)幽壑( )(5)lí( )妇 (6)qiǎo( )然 (7)山川相缪( )(8)舳舻千里( )(9)旌旗( )(10)shī( )酒(11)横槊( )(12)渔樵( )(13)扁舟( )(14)匏樽( )(15)蜉蝣( )(16)无尽藏( )(17)狼籍( )(18)枕藉( )(19)窈窕( )(20)麋鹿(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
(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5)《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寡妇听到箫声的表现和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
(6)《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水中的生物和岸上的动物为伴的句子是“ , ”。
(7)《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泥水。③锸(chā):锹。
10.(文段二)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11.(文段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文中写苏轼刚到成年就已博览群书。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
C.“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是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等职。
D.“侪”是“同类,同辈的人”的意思,同义词还有“伦”“徒”“属”“辈”等。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表达了“客”对英雄的敬仰追慕之情。
B.(文段一)“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既描写当时的景象,又引出了话题。
C.(文段二)苏轼幼年时,家人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良臣之志。
D.(文段二)苏轼成年时,已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政治见解,又喜欢庄子道家学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4.苏轼在徐州领导人民抗洪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试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正”,使动用法,“使……正”,意译为“整理”。句意:(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斗牛,古义:天上的星宿,斗宿和牛宿;今义:斗牛赛。
B.足下,古义:指脚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平方,古义:平并且呈方形;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
C.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歌:名词作动词,歌唱;
②③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④⑤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⑥东:名词作动词,东下;
⑦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⑧白:形容词做动词,变白。
故选C。
4.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5.C 6.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要表达写字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其力度节奏等,可填“游刃有余”。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第二空,语境修饰“作品”,表明其自然,无斧凿痕迹,可填“浑然天成”。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
第三空,语境就《兰亭序》的内容内容分析,和“忧伤”相反,可填“悠然自得”。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从逻辑关系上看,前后内容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排除AB;
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不仅”后加“在”,与后面结构一致。
7. 讲究词采、体物铺陈 子瞻 东坡居士 豪放派 苏洵 苏辙 三苏 唐宋八大家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本题涉及“赋”的文体常识和“苏门三学士”。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问题,讲究词采和铺陈。苏门三学士中苏轼的成就最大,苏轼,字子詹,号东坡居士,开创豪放派词风。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又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起并称唐宋八大家。
【点睛】文学常识题的解题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近几年的文学常识命题设置上来看,其干扰项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如: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等。
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立足于课本内容,又要在难度设置上恰到好处,总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出题。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识记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典故。
2. 熟悉课文内容、名著内容。
3.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
4.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断。
5.根据作家写作风格进行推断。
以上答题时可做出的某些推断,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课本和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
8. xū zhào niǎo hè 嫠 愀 liáo zhú lú jīng 酾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í jiè yǎo tiǎo mí lù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要特别注意这些字的读音:戌(xū)、舳舻(zhú lú)、旌(jīng)、槊(shuò)、樵(qiáo)、扁(piān)、藉(jiè );特别注意这些字的写法:嫠、愀、酾。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9.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卒、袅、缕、徘徊、窈窕、幽、嫠、樵、渚、麋、骤、遗。
10.D 11.B 12.A 13.(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4.(1)安定民心。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
(2)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
(3)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于)曹村”是“河决”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梁山泊”是固定地名,不能断开;“于南清河”“于城下”分别是“溢”“汇”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富民”是主语,“争出避水”是谓语,结构完整,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礼部职能包括祭祀、教育、外交、官员考核评定等”错误,官员考核评定不属于其职能,而属于吏部。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客’想象了曹操当年的盛况,并以曹操自比”错误,没有自比。文章是用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示人世的无常和悲哀。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渔樵”,名词活用为动词,捕鱼砍柴;“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意动用法,以……为朋友;“属”,敬酒。
(2)“庐”,名词作动词,居住;“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上庐”;“堵”,城墙;“卒”,最终;“全”,保全。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可知,苏轼及时阻止富裕的百姓出逃,安定了民心。
由“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可知,苏轼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抗洪保城。
由“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科学施策,责任明确,率先垂范。
参考译文:
(文段一)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文段二)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东汉的《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 ”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 ”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贽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