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 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 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 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 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3分)
A.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 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D.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 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请你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来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18分)
文本一: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
……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文本二:
嘱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
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地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的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
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铁凝把孙犁先生作品中的女孩子们比作初春平原上的朝霞,展现了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B.铁凝《哦,香雪》里的香雪和孙犁先生《荷花淀》里的水生嫂,都是各自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她们成为了不同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C.孙犁先生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高度赞誉了小说《哦,香雪》,这对这篇小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嘱咐”作为小说的题目,看似平淡,但实际上故事情节围绕题目而展开,也交代了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水生刚回家的一个“你”字,生动再现了当自己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显得有点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情景,具有个性色彩。
C.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语言通俗易懂,既符合小说人物的特定身份,又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8.对话是语言描写的一种形式,本文大量采用对话描写,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铁凝认为孙犁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你结合文本一,分析文本二《嘱咐》的“诗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贫士》其四
陶渊明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蔽覆乃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①。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注】①斯俦:这类人物。
10.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中的“黔娄”是“安贫守贱”的典范,他应是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清介自守的高洁之士。
B.“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一句表达了黔娄坚守仁义的品性,与儒家经典《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表现的心志相仿。
C.“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一句写出了贫士虽未体会到穷困至极点的感受,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道。
D.全诗语言自然平淡,但平中亦见警策、率真,体现了陶渊明诗歌平淡朴素与醇厚隽永的特色。
11.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黔娄对心中“道”的追求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2.(本题7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作者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 。”
(2)(2021年新高考Ⅱ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所谓健康饮食,是指一个人摄取的所有饮食是否符合人体的需求——需要得多,就吃得多;需要得少,就吃得少。认为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这个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所以, ① ,意义很有限。
好好吃的根本,是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而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一日三餐。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 ② 。同样,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而是它们富含的营养成分往往在许多人的饮食中有所欠缺。
我们在进食时,如果能在其他食物中补充营养,“不健康食物”也可成为健康饮食的组成部分。因为,除了这顿午餐,还有早餐、晚餐。只要在其他那几顿饭中注意补上蔬菜、水果、粗粮,注意控制盐和糖,也完全可以构成健康饮食。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4.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的高一学生,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莘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
1. 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原文中提到的是,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表明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
故选A。
2. 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一切”错。对应材料一原文第五段“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选项中的“一切”扩大了范围。
故选B。
3.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
原文中对第四种态度的解释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与道家精神契合。
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诗句来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意思是把生和死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寿命长和寿命短看成相同的是妄造胡说。这正好是对庄子《齐物论》中表达的“等生死”观的否认。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出自于郭璞《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
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出自于《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意思是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顺应自然任由生命的去留,体现了对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
故选D。
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 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②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
③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
【答案】6.D D.“这对这篇小说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错误。孙犁给铁凝的回信对《哦,香雪》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影响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应是《哦,香雪》本身的魅力。故选D。
7.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错误。这篇小说情节比较平淡,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等特点。故选D。
8.①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水生和水生嫂的对话,让读者知道水生只能在家里待一晚上,通过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知道了水生爹在世的时候对儿子抗日的支持以及生活的不容易,从而有了结尾水生嫂催水生去前线。
②能够塑造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水生和水生嫂为了抗日为大家舍小家的牺牲精神是通过二人的对话体现出来。
③能够暗示小说的主旨,本文表现的是军民共同抗日,通过对话表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对话的把握能力。
水生回到家,在家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一声亲热地“你!”引起了水生嫂的注意,才有了后文水生和水生嫂见面的情节。水生和水生嫂互诉想念的话语,引出了水生说明早就走的情节。正是因为水生明早就走,水生嫂才打算早上撑冰床去送水生的情节,从而在途中回忆起了水生的爹,才有了文章的结尾水生嫂让水生快去好好打仗、快回来,等着他胜利的消息的结尾,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水生和水生嫂的性格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体现出来的,如“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体现出水生为了抗日又不得不离开家,体现出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如“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体现出水生嫂对水生抗日的支持,所以人物之间的对话能够塑造人物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
本文是一篇抗战题材的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形象的美好,同时体现出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赞美了为了抗战水生夫妻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9.①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
②文中的女主人公具有美好的东西,是“美”和“善”的代表;
③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
由原文“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可知,孙犁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由原文“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对环境的描写清新自然;“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运用比喻的手法,语言表达更加地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写出了水生嫂的志气;“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写出了水生嫂为了抗日而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所以文中的女主人公具有美好的东西,是“美”和“善”的代表。
由原文“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可知,本文描写的虽然是抗日战争的故事,但是本文注重抒情,淡化叙事,并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并没有描写残酷的战争,而是通过平淡的情节来表现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
10.C “贫士虽未体会到穷困至极点的感受”错误。“岂不知其极”意思是:哪里不知道是穷困到了极点。
11.①直抒胸臆,以“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直接表达了自己安守贫困,不慕富贵名利的心志。②借助反问,“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强化了黔娄追求道的坚定决心。③借助对比,黔娄死时衣不蔽体,但内心却无任何忧患,突出其忧道不忧贫。
④用典。化用《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表达对仁义大道追求的矢志不渝。
11、【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3)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详解】本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的易错字有“峥嵘”、“稠”、“凋” “羁”“暝”“摧”等。
13、①针对一顿饭谈健康饮食
②因此导致摄入太多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认为只有‘整体的食谱’,才能谈得上健康还是不健康”可知,健康的饮食标准是用整体饮食来评价的,根据后文“意义很有限”可知是整体饮食的相反面,根据“这个整体,至少是针对一天而言,甚至是可以几天为时间范围的”可知是比一天还要短的时间,所以可填:针对一顿饭谈健康饮食。第①处,根据“其实并不是含‘有毒有害’成分,而是它们所富含的营养成分人们很容易获得”可知是因为吃的太多,所以可填:因此导致摄入太多。
14、①健康饮食并非针对一顿饭而言;
②“健康食品”没有神奇的健康成分;
③健康饮食不排斥“不健康食物”。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阐述健康饮食的标准是从整体上评价,用否定句的句式概括,可从段首“健康饮食不只是针对一顿饭而言的”的否定观点总结:健康饮食并非针对一顿饭而言。
第二段主要阐述好好吃才能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健康食品’也并不是含有什么神奇的健康成分”。用否定句可概括为:“健康食品”没有神奇的健康成分。
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不健康食物”也可以通过正确的饮食变成健康饮食。否定句式可概括为:健康饮食不排斥“不健康食物”。
15、审题:
评分参考2023年山东高考作文标准。(详见周考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