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3 21:0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峨眉山月歌》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积累了部分古诗词,但大多都比较浅显,且只注重了背诵积累,对古诗词还缺少研究。一是缺少对写作方法的研究。二是缺少对抒情方法的研究。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三是缺少诗歌阅读理论。四是缺乏阅读情趣。如果在刚入初中不及时指导学习,养成读古诗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后续的诗词学习。因此,此课的学习、探究、积累尤显重要。
三、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4.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提升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素养。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你能背出你学过的唐诗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也都是唐诗,而且它们还都是绝句。现在就让我一起走入这两首唐代绝句,领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怀之美。
(二)常识补充
1.关于李白
学生先讲,老师再补充: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三)品读诗歌
1.诵读诗歌
先听朗读,扫清字音,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诗文。
2.诗意解读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高气爽,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映入平羌江,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想你却又看不到,只能恋恋不舍驶向渝州。
(四)品析诗歌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二句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3.这首诗被称为地点最丰富的七言诗,出现了哪些地点?有何作用?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4.《峨眉山月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 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五)教学评价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七、课后作业
1.必做题:背诵此篇诗歌
2.选做题:模仿此篇诗歌,尝试诗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