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目的: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一、救国思想的转变:医人——医国,改良——革命
二、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美国)
地位: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宗旨:振兴中华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领导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
三、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一)同盟会的成立
1、同盟会成立背景:①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③组织: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华兴会、光复会—并非孙中山建立)
④领导: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同盟会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三民主义(局限:反帝不明确,反封不彻底)
三民主义 同盟会纲领 地位 含义 别称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前提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核心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补充和发展 核定地价,解决贫富不均问题 社会革命
1.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此语旨在说明( )
A.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答案】B
2.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由此可见,他( )
A.使近代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C.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D.结束了近代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答案】C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前期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徐锡麟、秋瑾
3、广西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
4、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七十二烈士
评价: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湖北武汉,孙中山未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筹划: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
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地点:武昌——首义之城
结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铁血十八星旗),推举新军首领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1.意义:
(1)政治上: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②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反帝反封建)③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2)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①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革除封建陋习
2.局限性: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革命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具有不彻底性
3.“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绩是(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实现独立自主
【答案】C
【解析】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选C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排除A项;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排除D项。
4.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
A.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A
5.孙中山先生在1904年发表演讲:“满清政府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斜吗?”材料揭示了( )
A.反动统治是导致清政府灭亡的根本原因
B.清政府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答案】B
6.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此观点本质意图是(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B.弘扬儒家传统文化
C.为找寻变革历史依据 D.解读民主共和实质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共和制度是中国古老的政治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A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弘扬儒家传统文化,B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解读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D排除。孙中山的该思想目的是为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寻找历史依据,C符合题意。
7.孙中山说:“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著,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引发“各省之响应”的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故选C项;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没有引发各省响应,排除A项;同盟会是孙中山建立的革命政党,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没有引发各省响应,排除B项;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时,孙中山先生已经去世,排除D项。
8.叶圣陶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10月12日,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阅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知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由此推知辛亥革命( )
A.基础广泛 B.发展迅速
C.结束帝制 D.取得成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日记内容反映的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响应,在短时间内发展过程迅速,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武昌起义后,很多省份纷纷独立,没有体现出基础广泛,且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群众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是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辛亥革命成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2.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
3.举措:①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②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③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④旗帜:五色旗(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⑤一系列改革措施
4.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由参议院制定
2.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根本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权神授)
②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
④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责任内阁制)。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
①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重要文件。
②积极性: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③局限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二、辛亥革命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帝退位:1912.2.12,宣统帝,结束清朝统治/君主专制/帝制√,结束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最大功绩—结束帝制)
2、限制袁世凯措施: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4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①根本: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②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袁世凯的政治权谋
9.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说:“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下列现象中最能体现“这五十年”政治方面进化的是( )
A.握手取代跪拜 B.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总统取代皇帝 D.新学堂取代旧私塾
【答案】C
10.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是京师大学堂的毕业文凭,落款是“宣统元年”,另一张是京师第一蒙养院附设女子小学堂文凭,落款是“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女性地位的提高
C.历史发展的潮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答案】C
【解析】从“宣统元年”到“中华民国元年”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故毕业证书上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政权的变革,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项;新式学校在清朝就已出现,排除A项;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的是政权的变化,与女性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封建制度结束于土地改革,排除D项。
11.清帝溥仪退位时,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这表明( )
A.君主专制仍存在 B.革命果实被窃取
C.辛亥革命不彻底 D.民主共和难实现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 “仍保留皇帝尊号”“每年坐收四百万元巨款,养尊处优于北京皇宫”并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1912年2月12,宣统帝下诏退位,但仍保留尊号和待遇,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协性,不彻底,故选C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与溥仪无关,排除B项;民主共和难实现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所致,与题干所述无关,排除D项。
12.新文化运动时,在胡适、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民国九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民国九年如果换算成公元纪年是( )
A.1912年 B.1915年
C.1918年 D.1920年
【答案】D
13.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改革纪年,明显带有破除君主专制思想束缚的想法,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鸦片战争拉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A项;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排除C项;鼓舞全国人民斗志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4.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答案】D
15.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从列强手中收回大量权益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D
16.“中国历史上的多次革命,并未改变宗法专制的社会形态,唯有辛亥革命在破旧与立新两个方面,堪称历史性的首创之举。”辛亥革命在“破旧方面的首创之举”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项;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君主专制,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也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排除A、B、D三项。
17.辛亥革命使更多的人对参与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民国,参与政治的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和士绅外,妇女也有参政的意愿,女子参政团相继出现。这表明辛亥革命( )
A.实现了男女权力的平等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促进各阶层思想的趋同 D.扩大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D
18.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应苏州立宪派和绅商的要求,在江苏巡抚衙门前挂上“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都督府命令全省各地的原任地方官照常办事。广西、安徽的革命也大概如此。上述现象能够表明( )
A.清朝官僚拥护资产阶级革命
B.封建官僚合力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D.中华民国政权得到空前支持
【答案】C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3——1928):
①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3—1916)
②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
一、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1.宋教仁案:1913年春
背景: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
②宋教仁1912年组建中国国民党,力图实现责任内阁制
2.二次革命:1913年,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1)导火索:“宋教仁案”
(2)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4)结 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复辟帝制&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复辟准备:
(1)政治上:正式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临时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终身总统
(2)外交上: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3)舆论上:尊孔复古
2、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护国战争
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历时83天,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①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必然失败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军阀割据&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
1、背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2、割据表现:直系—冯国璋、曹锟; 皖系—段祺瑞(掌握北京政府); 奉系—张作霖; 滇系—唐继尧; 桂系—陆荣廷
3、军阀割据影响:①连年征战导致社会动荡
②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护法运动
1、背 景:袁世凯死后,继任的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2、时 间:1917年秋——1918年5月
3、领导人:孙中山
4、结 果:南北军阀达成妥协,孙中山被排挤出军政府,之后被迫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邵阳市某历史人物(见图)故居管理局举行其诞生140周年系列活动,宣传材料中有“叱咤风云的革命经历,辛亥革命期间,领导新军起义,袁世凯称帝后,领导护国军起义,武装讨伐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该历史人物是( )
A.魏源 B.邓世昌
C.黄兴 D.蔡锷
【答案】D
20.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国民思想仍存在的问题是( )
A.封建专制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答案】A
21.如图漫画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梦碎,直接导致其梦碎的革命运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答案】D
22.“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腐败
【答案】C
23.“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和“再造民国第一人”分别是( )
A.宋教仁黄兴 B.黄兴蔡锷
C.陈天华黄兴 D.宋教仁蔡锷
【答案】D
24.观察下列图表,导致各项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B.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答案】C
25.袁世凯,北洋军阀领袖。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宣布自称皇帝,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 )
A.护国战争迅速发展 B.帝国主义放弃支持
C.北洋军伐内部分化 D.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得人心,D选项符合题意;护国战争的迅速发展只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其中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选项;袁世凯接受日本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排除B选项;北洋军阀内部分化是袁世凯死后发生的,排除C选项。
26.“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B.军阀混战延续不休
C.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D.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答案】C
27.下图是1918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答案】C
28.观察图2,该战争形势图所示的是( )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答案】D
29.《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运动爆发,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排除;B项发生在宋教仁遇刺后,排除,北伐战争发生在袁世凯去世后,D排除。
30.陈独秀曾说:“列位看看,前几天督军团(指北洋系督军为干政和镇压民主革命力量而组织的团体)在北京何等威风!只因为外交团(指由外国派驻中国的外交使节按照外交惯例组成的团体)小小的一个劝告,都吓得各鸟兽散。”材料反映了( )
A.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B.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
C.列强势力在中国横行 D.北洋政府的外交失利
【答案】C
【解析】“只因为外交团(指由外国派驻中国的外交使节按照外交惯例组成的团体)小小的一个劝告,都吓得各鸟兽散。”反映了列强势力在中国横行,C符合题意。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与北洋政府的外交失利均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