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串讲精品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串讲精品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3 21: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复习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 课标要求
2 时空线索
3 概念解读
4 知识讲解
5 单元检测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课标要求
时空线索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判断依据:主要是革命任务而非领导阶级
比较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
概念解读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
知识讲解
开始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口号
民主与科学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
意义
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陈独秀
(1879—1942)
《青年杂志》封面
中国近代化四次探索的比较
考点二 五四运动
知识讲解
导火索
爆发时间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5月4日
中心、主力
前期:北京,学生;后期:上海,工人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意义
它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绘画)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①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新”在何处?
新的革命力量
合作探究: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上海全市工人大罢工
“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新思潮震荡全国,真有‘一日千里’之势。近一年来新出版的报章杂志有好几百种,都竞谈世界各文明国的新学说,……“尤以马克思学说为最流行”。
——李季《社会主义史》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的革命文化
五四运动“新”在何处?
合作探究: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新的革命斗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五四运动“新”在何处?
合作探究:
新的革命方向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受挫“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在遭遇深重认同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知识人随之开始转向以苏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路径。
——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化》
五四运动“新”在何处?
合作探究: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考点二 五四运动
知识讲解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清单
背景
1917年俄国__________________胜利的影响
经过__________,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表现
《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等
作用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____________结合起来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工人运动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清单
(2)中共诞生的条件
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阶级条件
__________队伍逐渐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工人阶级
组织条件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________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上海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清单
时间、地点
参会人员
__________、董必武、李达、马林等13位代表
1921
内容
确定党名: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__________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__________
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上海
毛泽东
意义
标志着____________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共产主义
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
______年7月,______(后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
(3)中共一大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清单
(4)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________年7月、上海
内容
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__________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____________
意义
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_____________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
帝国主义
民主共和国
反帝反封建
考点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清单
(5)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________年2月
结果
教训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意义
1923
顶峰
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__________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浙江嘉兴 上海
纲领
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最高纲领:建设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
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
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共1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
B
单元检测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中对“社会主义”一词的引用频率和使用次数越来越高,这说明当时的思想界对社会主义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的表现,B项正确;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与题干内容中“《新青年》中对‘社会主义’一词的引用频率和使用次数越来越高”没有联系,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新青年》中对‘社会主义’一词的引用频率和使用次数越来越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傅斯年反思五四运动时说:“从前人们说中国民众是“一盘散沙”,没有组织,没有活力。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上述材料表明了五四运动( )
A.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B.推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凝聚了伟大的民族力量
D
单元检测
【详解】根据“五四运动勃兴,各种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得出,五四运动凝聚了民族力量,促进了民族团结,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思想解放,排除A项;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前已经出现 ,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3.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解决。此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探索中( )
A.领导了工人运动 B.团结了同盟者
C.调整了革命纲领 D.创建了人民军队
c
单元检测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中共一大……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解决”,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的中共二大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探索中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革命纲领,C项正确;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室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A项;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排除B项;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