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23.10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右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标志性陶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
瓷 ”。下列关于该文化遗存及其分布区域对应正确的是
A.龙山文化黄河下游 B.龙山文化长江上游
C.良渚文化黄河中游 D.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2.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A.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推行仁政
3.史载:鲁襄公十四年,姜戎首领驹支在诸侯集会中,赋诗言志,诵读《诗经》。楚国申叔时要求对贵族子弟教之以春秋,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确立
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
4.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5. 如表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人物 学派 主张
孙子 兵家 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墨子 墨家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孟子 儒家 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商鞅 法家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A.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B.诸子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C.关注民生成为诸子共识 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
6.有学者指出,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中国大一统局面只能在秦汉时期出现 B.中国封建帝国的形成具有特殊的原因
C.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得到了历史认同D.秦汉帝国的结构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
7.《语书》是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是南郡太守腾在秦始皇二十年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其中有大量关于整顿和统一社会风俗的记载,如 “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 ”;又如 “贵贱分别,男女礼顺 ”;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等。此告示的发布
A.践行了 “兼爱 ” “非攻 ”理念 B.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C.摒弃了法家治国思想 D.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8.《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 “矫秦皇之失策 ”的措施是
A.“与民休息 ”政策 B.“推恩令 ”
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
9.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B.《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班固的《汉书》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D.司马迁的《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10.在中国历史的 “常态 ”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 ”。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常态 ”,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 “变态 ”,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进化迹象 ”的是
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11.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图示,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①——前秦 B.②——西晋 C.③——梁 D.④——后汉
12.经考古证实,含嘉仓是唐玄宗时期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座粮仓,被称为 “天下第一粮仓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含嘉仓的储粮主要来自于苏州、徐州、楚州(江苏省中部)、润州(江苏镇江)等地。这表明当时
A.南方农业经济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北方经济水平落后 D.国家重视修建储粮仓
13.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成吉思汗一起编入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
A.正式确立科举制 B.开通京杭大运河
C.缔造 “开元盛世 ” D.实现国家大一统
14.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 “贞观遗风 ”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15. 在旧制,先规定田租定额,然后政府照额征收。唐代两税法规定: “先计州县每岁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 ”这一变化反映了两税法旨在
A.解决财政困难 B.简化税收名目 C.扩大收税对象 D.减轻人身控制
16.贞观年间,如果要在地方上开展一次大型赈灾工作,要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流程应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一尚书省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17.在对待儒、佛、道的态度上,唐代帝王多有不同。唐代由李姓开国,故立国初期推行尊崇道教的政策。武则天欲取代李姓王朝,又采取了兴佛抑道的政策。唐武宗为扩大财政收入,又推行了灭佛的政策。对此解读全面的是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发生动摇 B.道教更有助于稳定唐朝政治秩序
C.统治者倡导三教并行政策 D.为政者以维护政治统治为出发点
18.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9.北宋时,宰相和枢密院各掌文武二柄,彼此牵制。只有当战事爆发时,宰相才会兼任枢密院长官,兼具文武大权于一身。进入南宋后,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B.北宋冗官问题弊端显露
C.南宋面临国防压力更大 D.宰相权力反弹威胁皇权
20.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A.道—府州军监—郡守—转运司 B.路—府州军监—转运司—通判
C.路—参知政事—郡守—节度使 D.省—参知政事—节度使—巡抚
21.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 “中国 ”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 “中国 ”。……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 “中原即中国 ” “懂礼即中国 ”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 “中国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22. 《辽史》记载: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材料说明辽朝
A.建立因俗而治的体制 B.实行民族等级政策
C.分割相权以加强君权 D.强化南北分裂局面
23.有学者在评述某一制度时说: “既不考虑地理条件,也不考虑民俗文化,反而尽量做到 ‘犬牙交错 ’, ‘以北制南 ’,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 ”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
24.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 转运使、话本、《梦溪笔谈》
② 政事堂、武举、《千金方》
③ 宣政院、大运河、《授时历》
④ 造纸术、推恩令、《九章算术》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25.北宋学者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 “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 ”……此所谓 “不曾近富儿家。 ”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人较高的生活与消费水平。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该历史信息的是
A.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 B.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普及南方
C.丝织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D.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6. 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这反映出
A.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7.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文化遗产项目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文化遗产见证了
①元朝南方财赋由此北运 ②大型海船满载丝瓷远销亚非
③大量香料珠宝输入中国 ④指南技术广泛应用于航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
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
29.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多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这种风格
A.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 B.反映出专制体制的弱化
C.弱化了社会等级观念 D.推动了文人的自由解放
30.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经济文化的繁荣
C.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中外交流的推动
31.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 “立皇帝 ”,称武宗为 “坐皇帝 ”。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32.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一朝代疆域简图,下列关于该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A.先后设置都护府以统辖天山南北 B.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
C.开创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D.设立伊犁将军以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33.明朝中后期,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这表明当地
A.高产粮食作物得到推广种植 B.农业经营模式日益单一
C.丝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34.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代表作有《焚书》和《藏书》等, “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 ”故曰《焚书》, “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 ”故曰《藏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李贽
A.坚信自己的著作对后世会有深刻的影响 B.思想中蕴含着否定传统伦理道德的因素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D.强烈批判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5. 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
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
教的 “太极 ”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
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 “归于统一 ”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2)指出宋代 “新儒学 ”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6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民
族融合后,唐朝在 “就申好睦,静乱息民 ”治边思想的指导下,推行怀柔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实现了 “合同为一家 ”,唐太宗还被草原各族共同尊奉为 “天可汗”。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多个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再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疆域空前辽阔。为巩固边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广泛而直接的管理,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在这期间,中原和边疆地区的民族大交融,不仅改变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结构和狭隘观念,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并简析治理的意义。(5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新发展。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国家治理边疆所蕴含的政治智慧。(7 分)定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 2023.10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C B A D B C D B C A D C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D C B C A C A C B D B A B
31 32 33 34 35
A D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30分。
36.(1)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4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分)
(2)思想基础: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 “太极 ”思想。(2分)
核心主张: “理 ”或者 “天理 ”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6分)
37.(1)措施: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蕃和亲、会盟;封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分)
意义: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写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可得分);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
(2)发展:实行行省制,边疆治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西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4分)
智慧:继承中创新;以和为贵;坚持 “大一统 ”原则;尊重民族传统。(任答两点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