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编人教版(八下)语文(课件+导学案)第26课《小石潭记》(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新编人教版(八下)语文(课件+导学案)第26课《小石潭记》(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26 20:15:35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文体介绍《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 的心情。七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是柳宗元简介《黔之驴》。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一家老小来到位于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的荒凉偏僻的永州。贬谪生活使柳宗元有更多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因此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描写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抨击腐败政治的散文、游记、寓言等。然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山水游记。永州虽地瘠民贫,但风景秀丽,为了排遣胸中的抑郁、愤懑,柳宗元经常徜徉于山水之间,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元和四年,九月,柳宗元来到永州法华寺浏览,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胜景,饱览了这里的山川秀色,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四篇游记。三年后,柳宗元又写下了《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四篇游记,以上八篇游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自学指导1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 卷石底 为坻

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往来翕忽 悄 怆幽邃
huáng quán chí kān cēn cī y? chù xī qi?o chuàng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字形。huáng( )竹篁清liè( )洌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yǐ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xī犬牙差互( )quánchíkān cēn cīchùcīhū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学指导2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格外,非常清凉。冽,寒冷(潭)以整块石头做潭底作为遮掩缠绕,
摇动下垂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了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使我 心中快乐。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来,往下 走就出现了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的石 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水面石头,形成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使.....快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副词,大约好像依靠愣住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太阳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象和游览的人相互取乐。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曲折能够、可以看见译文: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明或现,也能够看见。溪岸 的地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环绕合抱忧伤的样子连词,因为凄清,冷清停留副词,就离开随从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 有其他人,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不能够久留,就记下它的情景就离开了。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随从我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为(作为)(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可(大约)(能够,可以)通假字: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清凉)(凄清,冷清)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用)(因为)“见”通“现”,出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结构内容 发现
小潭 潭中
景物小潭
源流 潭中
气氛 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透明 游鱼:动静结合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隔、闻、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水——清石——怪树——青感受:凄苦孤寂侧面描写西行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移 步 换 景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生动写出了小石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之情。探索本文主旨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快乐)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介词)
隶而从者(跟随,随从,动词)
清 水尤清冽(清凉,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清静,冷清,形容词)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副词)
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一词多义 ②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作为,动词成为,动词 玉环,名词 环绕,动词 ①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1乃记之而去
2小生古,离开;今,前往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古今异义1.解释下列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
2.写出下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1)其岸势犬牙差互(? ?? )??
(2)不可知其源(?? ? )
(3)以其境过清(?? ? )??????
(4)乃记之而去(?? ? )
?
。3.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思考与讨论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小石潭记景清全景潭中景潭上景神凄感受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 游鱼:不动远逝 动静结合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溪身:曲折婉蜒 岸势:参差不齐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静 孤凄悲凉 形象比喻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小石潭的“奇”(1)潭石奇——异石纷呈?①“全石以为底”。(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潭水奇——声悦水澈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声悦)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水澈)(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曲折)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神秘)(4)潭境奇——清幽凄凉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凉)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思考:小 结  本文以生动的笔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深冷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的心境。 淡淡的 ,浓浓的 ,缓缓流淌出的是一首 的古典曲子。喜愁抑郁幽怨配乐朗读一切景语皆情语 浓郁的 、清雅的 ,融汇成一幅 的水墨画。 愁景幽雅深邃配乐朗读与柳宗元对话 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与
柳宗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
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
结合写作背景你想对他说些什
么?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这一形式与作者展开对话。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6、《 小石潭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并熟练翻译课文。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摇缀?( )? 隶( )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为嵁(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 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 、 、 、 、 和 , 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3、背景介绍。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 》。在第一篇《 》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 》、《 》并称为《永州八记》
合作交流
1、全班齐读第一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西:  
.如鸣佩环: 鸣: 。 .
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伐竹取道,伐: 。取: 。
下:(名词作状语) 。   .见: 。
.水尤清冽(liè): 。尤: 。清冽 : 。
.全石以为底: 。以为:
.卷石底以出: 。卷: 。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
3、译文。
4、质疑问难。
??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
???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
???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第二、三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可百许头: 。可: 许:表
佁(yǐ)然, 。
俶(chù)尔, 。
翕忽: 。翕: 。
.潭西南而望: 。西南,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 。 蛇: 。
其岸势犬牙差互:势: 。犬牙,(名词作状语) 。
3、译文。
3、质疑问难。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精读品析
1、全班齐读第四、五段。
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寂寥: 。 悄怆, 。 邃, 。 凄:(使动用法)
寒:(使动用法) 。 以其境过清: 。以, 。清: 。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居: 。之: 。而:表 。去: 。
3、译文。
3、质疑问难。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
???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