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命题人: 新汶街道初级中学 张君
学习目标
1、熟记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
2、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
3、归纳鉴真和玄奘的相同之处,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预习指导
1.通读全课,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作个符号
2. 找出与唐朝友好交往的两个国家和五个人物,重点识记。写一写: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重大史实:
两个国家:( )、( );
三件大事:① ② ③
五个人物:( )、( )、( )、( )、( )
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谴 目的:密切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 次数:十多次
唐与日本 使 代表人物: 、 、
目的:
东渡意义:促进了日本
唐朝的对外交流 (1)天竺是指今天的 是 发源地
唐与天竺 时间:
(2) 西行目的:
意义:
导学问题
1、议一议: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找找唐朝对外交往频繁、发展的原因?
①
②
③
④
2、读一读:郭沫若赞鉴真诗,并思考日本为何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3、谈一谈: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
4、画一画: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线路
5、议一议:开放与繁荣的启示
学法指导
回忆唐朝与边疆的史实,及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等对外交往的史实。
在唐朝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分析对双方各方面的影响。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今年是中国与印度建交60周年。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
3、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如果给下图鉴真塑像作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 政启开元,请宏贞观
C. 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 主动请缨,和亲塞外
5、“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6、2011年5月,温家宝总理对震后面临严重核泄漏危机的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下列历史事件,与温家保总理此行有着相同意义的中日交往大事是( )
A.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玄奘西游 D. 戚继光抗倭
7、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8、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唐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往。以下史实符合这一判断的是( )
A.《金刚经》 B.玄奘西游天竺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10、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备受后人称颂,最根本的原因是
A.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和医学知识
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著追求 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1、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14、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5、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史记》
二、非选择题
10、下面是小刚同学撰写的课本剧《大唐帝国·唐玄宗》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唐玄宗统治时前期,有位天竺人在参观完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后,来到唐都开封,发现城市气势恢宏、街道整齐,异常繁华。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让人流连忘返。离开商店,他又前往寺庙拜读了玄奘所著的《西游记》。他由衷地感慨:大唐果然是繁荣富庶的帝国啊!
(1)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梦回盛世大唐】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至今令人神往。让我们穿越时空,梦回唐朝。
贞观之风
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l)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盛世经济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唐朝在农业工具进行了哪些改进。(至少举出两例)
海内知己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至今各国仍称中国人为“唐人”。
(3)请你举出唐朝对世界影响的史实。(至少举出三件史实)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命题人 新汶街道初级中学 张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西游记》剧照。
提问:吴承恩的《西游记》实际上是以哪一个历史故事为题材写成的?《西游记》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经的故事为题材写成的。
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时的主要外贸城市及与唐朝有往来的国家
一、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能力)
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学生讲解从哪些城市出发,经过哪些路线,到达哪些国家:从洛阳、长安出发向西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东可以到达新罗;从广州出发,走海路可以到达东南亚各国、天竺,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从扬州出发可以到达日本。
由此可见,唐朝对外交往相当频繁,与唐朝有贸易往来的包括亚非欧七十多个国家。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由学生列举唐朝与日本的来与往:
1、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想一想:遣唐使来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反映出来?
——学习唐朝的文化。(从遣唐使的人员构成和遣唐使回国带回大量的书籍可以反映出来)
同时,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鉴真东渡
播放《鉴真东渡》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可以说是历尽磨难。第五次东渡时,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暴,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达海南岛。在这次东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鉴真的六次东渡,传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谈。郭沫若称赞鉴真东渡:“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学生解释郭沫若赞美鉴真的诗句,并用事例说明。
舍己为人传道艺:鉴真把唐朝的建筑、医药等道艺传到了日本。在鉴真主持设计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在唐招提寺内保存的鉴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日本政府为什么要把鉴真坐像定为国宝?
表明这坐像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鉴真坐像是唐朝与日本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日本政府把它定为国宝,表示对鉴真的尊崇和对中日友谊的珍视。
“唐风洋溢奈良城”——说明通过日本与唐朝频繁的友好往来,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影响。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处?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总结: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积极地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与新罗友好往来的情况。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略讲)
在地图上找到新罗的地理位置。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与中国毗邻,所以两者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人参等,从唐朝带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和书籍。
同时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也很深远。如韩国的国旗,韩国的国旗被称为太极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为基础而绘制的;韩国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刚才我们讲了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学生举例:朝鲜音乐传入中国;玄奘西游取经。
四、玄奘西游
学生自制课件,并根据课件讲解玄奘西游的经历。
玄奘取经回来后,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后来,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找到了那烂陀寺的遗址。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课件47张PPT。《西游记》主题音乐导入新课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新罗的关系
玄奘西游 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以及玄奘西游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思考隋唐时期出现对外交往繁盛局面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隋唐文化对日本、新罗以及世界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玄奘、鉴真为传播文化、完成使命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加深对中外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崇敬之情。了解唐朝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史实,加深对唐朝发达文明的理解,培养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之间的友好往来。难点
隋唐时期频繁的对外交往,以及同现代开放的区别。《职贡图》(局部)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由于实行了开放的政策,鼓励经商,因此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商人纷纷来到中国,进行商贸活动。隋唐也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开展了频繁的贸易活动。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二、唐与新罗的关系三、玄奘西游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乘坐的船只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日本遣唐使中的僧侣遣唐使:
来华目的:
作用: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的文化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各类典籍,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绘画、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这些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
唐风洋溢奈良城
鉴真坐像 鉴真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14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并向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华学佛留学,并敦请鉴真赴日传佛。鉴真欣然应允,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六次终于成功。他携带佛经、佛具及佛像,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到达日本。此时鉴真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并以其丰富之经验,讲授医药知识,特别是他所带之香料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东大寺正仓院仍保存有其遗迹。曾经治愈光明皇太后及圣武天皇之病。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号,日本人民誉他为“过海大师”。 鉴真鉴真和尚 迟重瑞在电视剧《鉴真东渡》里扮演的鉴真和尚鉴真东渡路线图鉴真准备东渡鉴真手迹你从鉴真六次东渡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日本都城平城京和唐朝长安城的布局有什么相似之处?唐朝的开元通宝日本的和同开 鉴真为什么会本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想一想 鉴真除讲授佛经之外,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书法、文学、绘画等知识,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因其卓越的贡献,所以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政府交往: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
访问和学习 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2.参考汉字,创造日本文字
3.社会生活、风俗、饮食、服饰等 方面保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鉴真东渡时间:唐玄宗时期
经过:六次东渡到达日本
影响:对中日文化交流做
出了重大贡献唐与日本的关系民间交往: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新罗(公元前57年—935年) 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罗时期的佛教塑像 新罗建国后,不断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同时还有许多的新罗商人来往于中国和新罗之间,为两国的商贸往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建筑、医学、天文历法等各个方面都积极学习和效仿唐朝制度,同时新罗的音乐等也在这一时期传入唐朝。在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中,许多的新罗人在唐朝求学,甚至有的还在唐朝做官,为两国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罗人崔致远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崔致远 崔致远是朝鲜新罗时期诗人。字孤云,后改字海云。王京(今大韩民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人。869年来中国学习,5年后进士及第,877年任宣州溧水县尉。881年任淮南节度使(驻地扬州)的从事。后唐僖宗授都统巡官承务郎侍御史内供奉职。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新罗国王授予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公元894年向真圣王献时务策10多条。后屡遭诬陷,外放为大山、富城郡守。因对现实不满,后辞官隐居伽倻山,不知所终。他在中国的10多年里曾写有大量诗文,现在大多数已经失传。只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20卷)收在《四库全书》中。汉诗《秋夜雨中》、《江南女》等颇具盛唐、晚唐纯熟诗风。归国后写有反映乱世黑暗、社会恶浊的诗《寓兴》、《古意》、《蜀葵花》等。他被朝鲜历代公认为汉文文学奠基人,为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中国《新唐书·艺文志》有其传,《全唐诗》等均收有其作品。 结合你看到的影视作品《西游记》,比较一下书中的玄奘与影视作品中的唐僧有何异同。
玄奘三、玄奘西游 玄奘(602—664),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我国佛教学界崇高声望的大德,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在沟通中印文化上最有贡献的一个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他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17年,博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携带回许多经籍,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他的事迹被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改编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玄奘《西游记》里徐少华扮演的唐僧《西游记》里迟重瑞扮演的唐僧《西游记》里汪粤扮演的唐僧玄奘西行路线图那烂陀寺遗址玄奘讲经处玄奘坐象游街 天竺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天竺的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难倒玄奘,因此玄奘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因此戒日王让玄奘乘坐大象绕城一周,以示表彰。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玄奘为什么西行?有何贡献?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想一想 原因:他在全国各地从师学佛的过程中,有感于各家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
贡献:翻译佛经1335卷;将《老子》等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精神: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唐西域记》书影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民间交往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政府交往:遣唐使唐 朝 的 对 外 交 往唐朝兼容并蓄泽被东西,全面开放,文化更加辉煌。课堂小结
1.唐朝吸引世界各国文化使者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对中国的向往
B.唐朝对外交通便利
C.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经济的繁荣
2.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的是( )
A.鉴真 B.玄奘
C.李白 D.阿倍仲麻吕 课堂练习DA3.鉴真和玄奘身上有哪些相同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能力拓展勤奋刻苦、持之以恒、不图名利、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4.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什么启示?延伸探究开放则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