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编湘教版(七下)地理(课件+导学案)第七章认识大洲第1节东南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新编湘教版(七下)地理(课件+导学案)第七章认识大洲第1节东南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2-20 15:45:2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东南亚
【学习目标】
(1)能在图上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位置、范围;能说出所濒临的大洲、大洋的名称,理解东南亚地区“十字路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3)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构成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东南亚、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及重要性。
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主要物产及分布。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位置与范围
【自主学习】
1.读下图找出东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
在图中填出:亚洲、大洋州、太平洋、印度洋;并指出南北回归线。
(1)纬度位置:位于 带;(2)海陆位置:东临 洋,西临 洋,北连 洲。南接 洲;地处两洲两洋的 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读下图找出东南亚地区的范围
(1)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的 部,包括
半岛和 群岛。
(2)在图中填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马六甲海峡。
【小组交流】
说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说出东南亚的主要范围。
3、总结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习】
读图2—3、2—4,思考:
在图中找出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为什么说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的咽喉要到?它有什么重要的战略地位?
【小组合作】
1.在图中填出亚洲、非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马六甲海峡。
2.马六甲海峡连接了 洋和 洋;
3.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最短航线必须经过 海峡;
学习任务二:自然环境----地形与河流
【小组合作】
1、请各组在图2—1中南半岛上依次找出: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
2、思考回答:(1)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2)这些河流之间的黄颜色代表什么地形?(3)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4)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有何差异?上游什么资源丰富?下游为什么成为重要的农业区?
3、用八个字概括中南半岛地表形态特点。
4、在图2---1中,观察马来群岛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河流有什么影响?从板块构造解释马来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学习任务三:自然环境----气候
【小组合作】观察下图,思考问题:
1、甲图表示 气候,乙图甲图表示 气候;与A地气候相符的的是 图,与B地气候相符的的是 图。
2、归纳东南亚气候特征,填写下表: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南半岛
?
?
?
马来群岛
?
?
?
学习任务四:富饶的物产
【自主学习】
1、读图2—6,结合P38,连线
①泰国、越南、缅甸 a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②泰国 b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③菲律宾 c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棕油
2、石油的图例是 ,锡的图例是 ,在图2—6中找出这两种矿产的分布。
【合作探究】稻米是东南亚的重要物产,结合图2—1、2—6,说说东南亚的水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样分布?
学习任务五:人口与城市
【合作探究】
1、东南亚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是否相同?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2、观察图2—3,看一看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你能说出其原因?(提示:从地形、土壤、河流、交通、农业等方面分析)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3、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他们主要在什么时间来到东南亚?祖籍在我国哪里?他们为东南亚做出了哪些贡献?
4、我们去东南亚会有语言障碍吗?
【课堂练习】
1.东南亚位于( )
A.太平洋与南极洲之间 B.亚欧大陆与大洋洲之间 C.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 D.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
2.关于马六甲海峡,说法正确的是( )
A.介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 B.介于马来半岛与爪哇岛之间
C.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 D.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
3.马来西亚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为( )
A.油棕和天然橡胶 B.金鸡纳和油棕 C.椰子和金鸡纳 D.蕉麻和油棕
4.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气候温和,降水丰沛 C.炎热少雨 D.全年高温多雨
5.被誉为“千岛之国”的世界最大群岛国家是( )
A.菲律宾 B.马来西亚 C.印度尼西亚 D.日本
6.世界稻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
A.印度尼西亚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D.泰国
7.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
A.泰国 B.缅甸 C.越南 D.老挝
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主要农事活动的特点是( )
A.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有收获 B.农作物在春季播种,夏季收获
C.农作物多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D.农作物秋季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
9、中南半岛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
A.大山众多、平原少 B.多高原、山地和盆地
C.多平原、少山地 D.山河相间分布、南北延伸
10、发源于中国,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的河流是( )
A.湄公河 B.伊洛瓦底江 C.红河 D.萨尔温江
11、对东南亚的开发和繁荣做出巨大贡献的是( )
A.黑人奴隶 B.华人、华侨 C.英国移民 D.殖民统治者
12、下列有关东南亚居民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 B.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C.以白种人为主 D.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13、东南亚华人、华侨的祖先大多是来自我国( )
A.广西、广东 B.河北、河南C.四川、云南 D.福建、广东
14、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处是著名的________海峡。它位于_______半岛和_______岛之间,该海峡两岸的3个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图,航线①能够到达_______洲的_______地区;航线②能够到达_______洲;航线③能够到达_______洲;航线④能够到达_______洲;航线⑤能够到达_______洲。
课件24张PPT。第二章 了解地区第一节 东南亚(1)第二章 了解地区第一节 东南亚1.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2.读图说出东南亚的位置特点及马六甲海峡在世界交通上的重要意义。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学习目标4.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1、东南亚的范围中


岛中国大洋洲马 来 群 岛太

洋印

洋一、东南亚的范围与地理位置 低纬度
(热带地区) 2.纬度位置中南半岛马 来 群 岛 3、海陆位置位于 洲东南部,东临 洋,西临 洋。南与 为邻。亚太平印度大洋洲东南亚东南亚的地
理位置有何
特点?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亚洲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十字路口”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重要枢纽东南亚的位置有何特点?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思考人们为什么称马六甲海峡是沟通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马六甲海峡1、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与印度洋的天然水道。马六甲海峡3、马六甲海峡浅滩暗礁不多,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有利于船只航行。2、马六甲海峡是连接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与太平洋西岸港口的重要航道。为什么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
“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思考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赠缅甸友人
——陈毅 轻松驿站二、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
北高南低地势崎岖
山岭很多
平原较少
火山地震频繁火山国
印度尼西亚上游急
下游缓上游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多平原,为农业地区河流短、湍急 多呈放射状分布,水力资源丰富 (对比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思考探究读图分析:为什么东南亚地区火山地震活动特别频繁?火山的功与过我们选择火山周围居住耕种…火山喷发造成巨大灾害!学有所用301020400气温(0C)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0100200300400降水(毫米)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月) A热带季风气侯B热带雨林热候三、东南亚的气候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终年高温、全年多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随时播种,全年都有收获6——10月:西南风;雨季
11—次年5月:东北风;旱季总结一下对比差异 寻找联系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位置地形河流 亚洲东南部 纬度低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
北高南低上游急、下游缓地势崎岖
山岭很多
火山地震河流短,水流急气候四、东南亚的国家眼明手快找国家越南、老挝、缅甸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内比都)中南半岛各国首都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河口三角洲。1、中南半岛地势北 南 。山河 , 分布。河流上游流速 ,下游流速 。
2、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地势 ,河流 ,
多 和 (地质作用),是因为这里位于 板
板块、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 。
3、A处为 气候,特点是 。
B处为 气候,特点是
。崎岖短小湍急火山地震亚欧太平洋印度洋剧烈热带季风终年高温,旱雨两季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高低快慢相间纵列快乐晋级谈一谈你的收获东

亚东南亚的位置与范围东南亚的地形、
河流与气候东南亚的国家及首都位置:连两洲、通两洋,“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河流短急多火山、地震热带雨林气候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生海啸,造成沿岸各国人民生命与财产重大损失。 海边有海啸灾害,山区又有火山活动,东南亚人民该怎样与“水”“火”相容?请就此提出你们的建议。课下探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