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八下)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教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八下)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教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22 15:38:18

文档简介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案
岳家庄中心学校张灿芸
学习目标:1、掌握: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新中国成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 度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万隆精神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3、归纳:建国初与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学习难点:美、苏对中国的不同外交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构建知识
外交政策:奉行 政策
外交关系:1949年同 等17个国家建交
时间: 年
内容: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2、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各指什么?

3、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三、巩固提升:

1、A、B两组各选一名代表做游戏,梳理全课知识,展示课件,突出重点。

四、归纳总结
1、 说出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1)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
(3)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情感熏陶:再次回顾周恩来光辉灿烂的一生,突出周恩来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滚动播放周恩来的图片,并深情讲述:
五、典型例题
(2013·荆州)(7分)阅读下列材料:
1953年底,中国和印度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双方经过友好谈判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一致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发表联合声明。此后,中国政府通过和平协商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友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160多份国际文件,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4分,回答2点即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3分)
六、课堂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
一个政策( ) 一个原则( )
一次会议( ) 一个方针( )
为此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位伟人( )
七、达标测试
1、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
A . 17 B. 16 C .15 D.18
建国初期,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的是( )
A.不结盟国家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煤钢联营 D.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 3. (2013·襄阳)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搁置争议 B.求同存异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 (2013·安徽)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睦邻友好C.战略结盟 D.平等互惠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互不结盟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D、平等互惠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 )
A.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2013包头)“和而不同”是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 )
①万隆会议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我国重返联合国 ④巴以冲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13·衡阳)在下列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APEC会议 D.多哈会议
9.(2013·湘潭)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13·威海)2013年5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始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下列有关中印两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唐朝高僧玄奘曾西游天竺 B.中国和印度都曾遭受英国的殖民侵略
C.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D.1954年,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
11.(2013·重庆)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 D.l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12.(2013·长沙)某中学八年级同学进行“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主题探究,下列各项中与此主题有关的是( )
①出席雅尔塔会议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出席万隆会议 ④参加中国加入WTO的谈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材料分析: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 ⑵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⑶请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岳家庄中心学校张灿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教具、学具准备:搜集有关史料、影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以备小组教学。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画面:清政府一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配音危害),待学生充分进入情境后,师问:上述画面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补充,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 = 屈辱的、跪着的外交。外交的核心是不独立、无自主、不平等。
设问:新中国的外交呢?其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又取了哪些外交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共同探讨: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过渡:然而当我们环顾世界,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却发现我们面临的外交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峻。
2、展示材料:
国际:材料一: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斗争图。
材料二:视频美国派军队进入台湾海峡孤立封锁中国沿海。
国内:
材料一: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
材料二:为了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49年春夏之交,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条外交方针。
思考: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外交形势?奉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分析建国初的外交形势: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的情况(地图:美苏对峙)。
3、设问:面对着当时对中国十分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看法。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广交朋友)
4、总结成就:
a中苏建交、毛泽东访苏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片:毛泽东与斯大林的合影)。
b建国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展示课件)。指出这是新中国积极主动的开展外交活动的成果。
c指出印度的位置,展示“周恩来访问印度”图片,
5、导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部分内容的处理分以下几步:
a生阅读课本77页第一段,获取与主题相关信息。
b A、B组各选一名“小老师”到黑板前板演知识题纲如时间、国家、内容等,并通过口答、默写、接龙比赛的形式进行知识竞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时间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提出者
周恩来
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首次确认
1954,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影响
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6、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五个原则相互联系,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为出发点,引申出各项原则;又以“和平共处”原则作为总目标,以其他原则为保障。作为一个整体,五项原则又全面概括了国家间关系及交往的基本原则。)
(2)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核心理念:尊重、平等、和平;指出: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心声,在那个充满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时代里,以尊重、平等、和平为核心理念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股春风,温暖了世界各国的心灵,因此能够赢得各国的支持和认同。)
7、强化记忆——挑战自我:1分钟背会五项原则的内容。
8、师引领生思想提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要实现世界的和平共处还任重而道远,为了进一步打破美国的封锁,团结更多的朋友,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加强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二)导入万隆会议。该部分内容处理如下:
1、生阅读课本78页第一段获取信息: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主题和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等。
2、同位之间相互提问补充,师巡视课堂深入学生,听取意见。
3、身临其境:假如你是一名出席万隆会议的记者,请你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做一个现场报道。(生稍加思考,就地演练,师选一人到台前报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掌声)现场记者报道的很好,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想象会议是否能正常进行?
生:不能,因为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帝国主义国家搞破坏。
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应该怎么办?我们假设下面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对这些攻击直接反驳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种:如果不予理睬,你们看行不行?
生:A、B两组分角色辩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进而理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A组:假设双方针锋相对,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因此第一种情况不可取。
B组:假设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表态,等于默认了这些指责,就背上了黑锅,因此第二种情况也不可取。
师:两种假设都不可取,我们看当时周恩来是怎么做的,展示课件《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情境。引导生进一步思考:
1、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各指什么?
2、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3、“求同存异”方针所体现的精神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适用?
生:讨论,交流,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求同存异”方针体现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进行情感教育。
师引领升华: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打破会议僵局的关键,它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巩固提升:
1、A、B两组各选一名代表做游戏,梳理全课知识,展示课件,突出重点。

四、归纳总结
1、 说出建国初年周恩来的外交成就:
(1)195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访问印、缅,首次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外交公报;
(3)1954,首次以五大国身份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情感熏陶:再次回顾周恩来光辉灿烂的一生,突出周恩来崇高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滚动播放周恩来的图片,并深情讲述:
五、典型例题
(2013·荆州)(7分)阅读下列材料:
1953年底,中国和印度就西藏问题进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双方经过友好谈判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通商和交通协定》。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一致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发表联合声明。此后,中国政府通过和平协商同缅甸、尼泊尔、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友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多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160多份国际文件,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4分,回答2点即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够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3分)
答:(1)表明新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树立了新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日渐成熟的标志;
成功地解决了与邻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边界问题);
打击了西方大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发展了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新中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等。
(4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获得了极大成功,为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因而具有旺
盛的生命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通过和平和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问题,体现了世界和
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体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世界各
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尊重各个国家在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上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体
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愿;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加强,中国首创的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法制化和章程化的特点,为理性处理国家之
间的关系提供了原则依据。
(3分,回答其中1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六、课堂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一定不要忘记
一个政策( ) 一个原则( )
一次会议( ) 一个方针( )
为此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位伟人( )
七、达标测试
1、新中国成立的一年里,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
A . 17 B. 16 C .15 D.18
建国初期,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的是( )
A.不结盟国家 B.世界贸易组织 C.欧洲煤钢联营 D.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 3. (2013·襄阳)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D )
A.搁置争议 B.求同存异 C.一国两制 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 (2013·安徽)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A )
A.求同存异 B.睦邻友好C.战略结盟 D.平等互惠
5、下列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互不结盟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D、平等互惠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 )
A.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民族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C.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国际组织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2013包头) “和而不同”是孔子“仁”的思想体现。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C)
①万隆会议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我国重返联合国 ④巴以冲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2013·衡阳)在下列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
A.万隆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APEC会议 D.多哈会议
9.(2013·湘潭)以下属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是(B)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2013·威海)2013年5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始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下列有关中印两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唐朝高僧玄奘曾西游天竺 B.中国和印度都曾遭受英国的殖民侵略
C.在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同时,中国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D.1954年,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 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
11.(2013·重庆)新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
C.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 D.l972年尼克松访华时
12.(2013·长沙)某中学八年级同学进行“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主题探究,下列各项中与此主题有关的是(C)
①出席雅尔塔会议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出席万隆会议 ④参加中国加入WTO的谈判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3.材料分析: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家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申明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材料中“这些原则”指什么?
⑵这些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的?
⑶请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
八、兴趣作业:
关于周恩来的外交还有很多趣事与精采之处,请你课后收集,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件30张PPT。猜猜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周恩来也是亚洲第一个让联合国在其逝世时为他降半旗致哀的领导人动一动脑筋思考:
1、为什么说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离不开周恩来?
2、周恩来提出了那些外交政策?
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哪些?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3、通过学习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 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明确周恩来的外交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新中国建立之处,我国确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历史探究:外交形势:严峻政治:外交:经济:敌对孤立封锁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新中国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废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一边倒”: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毛泽东访苏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及利亚、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形势与中国建交国家与美国共同封锁中国的国家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说一说 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会怎样去改变这
种状况呢?(1)经过: 53年提出 54年确立(2)内容:(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3)意义:(1)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2)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
(3)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4)应用: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西藏问题
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从中国西藏划出印度(英国殖民地)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 即“麦克马洪线”,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历届中国政府未予承认。这一地区就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
周恩来总理说,过去英印政府在西藏享有的特权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现在不适用了。现在两国独立了,应该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中印缅发表联合申明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三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带着以下的问题看课本:
来参加会议的有哪些国家?时间?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参加会议的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怎样?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该说啥好了???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 地点:
2.特点:
3.讨论内容:
4.会议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5.解决办法:(周恩来提出)
6.意义:比一比谁最棒!万


议时间:地点:特点:主题:解决办法:
意义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出现问题: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用宽容大度的话赢得了
与会代表的赞扬,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外交风采 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
方针?同:亚非各国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的
压迫、谋求发展等。
异:亚非各国的社会制度、建设道
路以及思想意识的不同。议一议 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我国外交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4.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总结概括(你一言我一语)《南京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漫画:清政府和八国联军) 概括旧中国的外交特征
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
的屈辱外交思考:结合巴黎和会评价近代外交?近代外交的基本特征是:
不平等性、
不独立性、
无自主权请问这两副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巴黎和会比较新、旧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不同点。由此,你能得到哪些认识?落后就挨打,弱国无外交。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的耻辱外交,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
国际地位不同;外交方针不同;外交成果不同……
鉴古知今小结:外交环境外交方针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提高民族独立 国家性质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畅谈收获 反思完善 1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A.周恩来 B.丘吉尔 C.尼赫鲁 D.基辛格
2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优化训练,巩固提升 3.关于万隆会议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周恩来出席了会议
B.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D.会议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阅读下列材料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起都曾受过,并且
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
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
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
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
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2、“求同存异”中的“同”应如何理解?“存异”又指的是什么?
3、会议的直接影响是什么?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
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存异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让我们共同祝愿
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