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水平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水平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4 06: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水平调研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答题卷和作文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09年,地震学家英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
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五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1971年和1975年,钻探船两次进入地中海,从海底以下取出岩芯。科学家惊讶地发现,在形成于约600万年前的岩层中,竟然有石膏和岩盐。这些矿物需由海水或盐湖里的卤水经强烈蒸发形成,怎么会出现在深海海底以下呢?科学家推测,600万年前的构造运动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被切断,导致地中海水位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晒盐场”,从而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20世纪90年代,钻探船在太平洋底下的深部岩层中发现了微生物,有的沉积物中每立方厘米甚至有1000多万个活细菌。科学家将这些生活在海底下部岩石里的微生物群称作“深部生物圈”,这是地球上最大的微生物储库,生活在地球深处的微生物可以享有远超“万岁”的高寿。
中生代地球上横行一时的恐龙在距今6500万年前消失。恐龙灭绝,谁是罪魁祸首?地质界有两种解释:火山活动和小行星撞击。结果是大洋钻探给出了答案: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上墨西哥湾,砸出了直径180千米的陨石坑。
1997年,钻探船从水深2600米的海底取得了这次撞击事件的证据:富含化石的软泥上,突然出现一个10多厘米厚的暗绿色层,其中含有大量硅质球粒和岩石碎屑。经分析,这些物质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和炸裂的撞击坑。它们生动地记录着这场旷世悲剧的惨烈情景。
2004年夏,三艘破冰船在北冰洋执行大洋钻探任务:一艘钻凿,两艘破浮冰(以保证钻探船的稳定)。这场“冰上大战”十分艰苦,却换来了巨大发现:5000万年前,北冰洋居然是个温暖的“湖泊”!
这次大洋钻探取得的岩芯中有大量的真蕨植物“满江红”的孢子。这是一种小型浮水植物,幼时呈绿色,也叫“绿萍”,常在水面上长成一片,到秋冬季节呈现一片红色,所以叫作“满江红”,现在广泛分布于江南的水池和稻田里。5000万年前,这些植物居然漂浮在北极的水面上,这表明当时的北极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个“北极湖”的生产力极高,沉积了丰富的有机碳,因此可以说,北冰洋底具有重大石油前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洋钻探船成了海洋科学的“航母”,接二连三的重大发现成了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研究过程中也不乏我国科学家的身影。
1998年,我国加入大洋钻探计划。当时提出的钻探建议书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取得了南海3000多万年来的沉积记录,这是当时西太平洋海区的最佳长期沉积记录。科学家由此发现了气候演变的长周期。这一发现为探索气候变化打开了新途径,也使我国的深海基础研究跻身世界前列。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南海开辟了17个钻探站位,为人类认识南海深部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摘编自《比海底更深的地方》,汤恒岩编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霍洛维奇发现地震纵波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的现象,后来被人们证实,这一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
B.在莫霍计划的基础上,美国先后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等计划,实现了莫霍计划的初衷。
C.自从“莫霍面”被发现以来,科学家对地球的研究从未间断,对其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D.1999年,在我国的设计和主持下,科学家实施了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为科学家发现气候演变的长周期提供了帮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平均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平均厚度,所以“莫霍计划”考虑在水下钻穿地壳。
B.科学家从地中海海底以下取出的岩芯中发现了石膏和岩盐,推测出600万年前地中海是“晒盐场”,堆积起了岩盐、石膏等蒸发岩。
C.地质界对恐龙灭绝有两种解释:一是火山活动,一是小行星撞击。“深部生物圈”的发现证实是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
D.2004年,北冰洋钻探任务发现大量“满江红”孢子,这表明北冰洋在5000万年前属于亚热带气候,在北冰洋底可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画波浪线部分说法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自主设计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B.《管子》一书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C.1810年,英国地理学家詹姆斯·雷内尔总结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D.大洋科学钻探面向2050年科学框架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栖居海底的生命类型。
4.请简要说明“莫霍计划”搁浅的原因。(4分)
5.从材料中看,大洋钻探取得成绩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我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我们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背上起了一阵寒噤,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目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老人先是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后又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
C.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地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地尽力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B.小说使用多种描写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处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了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
8.“我”的心理随着拜访老人及陪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简要概括不同阶段“我”的心理表现。(4分)
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的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甚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子墨子言曰:“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当此之时,世不渝而民不易,上变政而民改俗。昔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于此乎,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而从其心意之辟,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湛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听治不强。’必曰:‘吾命固将失之。’虽昔也三代罢不肖之民,亦犹此也。不能善事亲戚君长,甚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衣食之财不足,是以身有陷乎饥寒冻馁之忧。其言不曰‘吾罢不肖,吾从事不强’,又曰‘吾命固将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纸上涂黑对应的字母方框。(3分)
聪明深察A而近B于死者C好议D人者也E博辩广大F危其身者G发H人之恶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家,是纪传体史书《史记》为历史人物作传时采用的一种体例,一般是给诸侯所作的传。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毕弋,毕为捕兽所用之网,弋为射鸟所用的系绳之箭。泛指打猎活动。
D.国、家,国是指大夫封地,也有国都的意思。家指诸侯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在鲁国时,鲁国国君和孔子共乘一辆马车,带了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一起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
B.三代圣王主持天下政事时,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与三代暴君耽于酒乐,不顾国家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C.选段中墨子的“非命”观是对那些拿“命运”来说事,但自身不努力也不试图改变的统治者和百姓的批评。
D.第三则材料从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13.下列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归仁焉 归:归附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B.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C.譬如平地 平地:填平洼地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 攻:治疗
D.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 贼其君者也 贼:偷窃的人
1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3分)( )
例句:敏于事而慎于言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弟自爱,不爱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4分)
(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4分)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分)
16.简要概括墨子的“非命”观给了你哪些为人的启示?(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岸贫①
梅尧臣
无能事耕获,亦不有鸡豚。
烧蚌晒槎沫②,织蓑依树根。
野芦编作室,青蔓与为门。
稚子将荷叶,还充犊鼻裈。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当时北宋边患严峻,朝廷每年供给大量岁币,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破败流徙。②槎沫:水上漂浮的零枝断梗。③犊鼻裈:短裤,或称围裙,因形如犊鼻,故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岸边贫苦人家失去了土地,无法耕种与收获,也没有办法饲养鸡豚。
B.他们用晒干的断梗枯枝烧蚌蛤吃,用“野芦”“青蔓”搭建居住的地方。
C.小孩子们把荷叶穿在身上充当短裤,刻画了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形象。
D.全诗只描绘场景,客观直白,未加任何评论,让读者自己思考。
18.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老子〉四章》中不仅批评了自以为是的人,而且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评了那些自我夸耀的人。
(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时间为顺序,始于“___________”的月升,终于“___________”的月落,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显得空灵美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思。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 ② ,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20.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规矩”和文中加点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水平调研
语文评分标准
1.B 2.C 3.A
4.①预算大,成果少。②美国国会停止了对“莫霍计划”拨款。(1点2分,2点4分)
5.①科学家们好奇心的推动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②勘探计划的制订;③不断取得的勘探成果的激励;④各个国家的积极参与与合作;⑤勘探工具的助力,如破冰船、大洋勘探船的使用。(一点2分,3点6分)
6.A 7.C
8.①惊讶(难以置信)②恐惧(慌乱)③感动(同情)④羞愧(敬畏)(1点1分,4点4分)
9.①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老人是幸福的。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时期,像老人一样有着充实而明亮的精神世界的人,可以摆脱严酷的现实世界,他们是幸福的。(1点2分,3点6分)
10.CEG 11.D 12.A 13.C 14.B
15.(1)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去”,离开;“乎”,介词,在;“斥”,被排斥。1点1分,4点4分)
(2)看待弟弟、子女、臣下就像看待自己,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视”,看待;“若”,像;“恶”,怎么;“亡”,通“无”,没有。1点1分,4点4分)
(3)1句1分,4句4分。
16.①掌握自己命运,不可怨天尤人;②善待亲人君长,勤劳简朴。(1点2分,2点4分)
参考译文: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准确公平;曾经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在他的管理下家畜繁殖,数量增多。从这做起,升为掌管工程事务的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寻求从政之途),在齐国遭排斥,在宋国、卫国被驱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过围困,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大个子”,认为他与众不同。鲁国依然善待孔子,因此他就返回了鲁国。鲁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请允许我与孔子去周地。”鲁国国君给了他们一辆车、两匹马,一个童仆随从,让他们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老子为孔子送行,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而仁人用有益的话赠别。我不是富贵之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称誉,那就送你几句话吧: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评价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做孩子就要一切为了父母,不考虑自己;做臣子就要一切为了国君,不考虑自己。”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墨子说:“从前三代的圣王禹、汤、文、武,刚主持天下政事时,说务必举拔孝子以鼓励人们侍奉父母,尊重贤良的人而教导人们做善事。所以公布政令实施教化,奖赏善行惩罚凶暴,如果按圣王说的去做,则天下的动乱,将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社稷的危险,将可得到平定。如果认为不是这样,古时桀时的混乱,汤治理了;纣时的混乱,武王治理了。那个时候,这个世道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务,人民就改变了风俗。从前三代暴君桀、纣、幽、厉,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在那时不能矫正他们耳目的欲望,而放纵他们内心的邪念,在外驱马打猎射鸟,在内耽于酒和音乐,而不顾念他的国家百姓的政事,过多地做无用的事,残暴地对待百姓,于是失去了国家。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我治政不强。’一定说:‘我命里本来就要失国。’即使是三代时疲弱无能的百姓,也是这样。不能好好地对待亲人君长,很嫌恶恭敬俭朴而喜好简慢粗陋,贪于饮食而懒于劳作,衣食财物不足,所以自身有饥寒冻馁的忧患。他们不说‘我疲弱无能,不能努力地劳作’,也说‘我命里本来就穷’。”
(选自《墨子·非命下》,有删改)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17.C
18.①全诗真实反映了住在河岸边的贫苦人家无地、无房、无衣、无食的社会现状,充满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政局和社会现实的关心,对朝廷无能的愤怒之情。(6分)
19.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海上明月共潮生落月摇情满江树(1句1分,6句6分)
20.D
21.示例:
①《论语》是知识体系
②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③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1句2分,3句6分)
22.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