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教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人教版历史(八下)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教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22 15:47:43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3课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知道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一、知识概括:请你填空概括本课知识。
二、重点理解:
1.P61“动脑筋”:英国政府同意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2、P63“活动与探究”:“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体现了怎样的思想认识?它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3、P68“动脑筋”: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三、知识反馈
1、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 )
A 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中美关系
2、我们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 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 ??D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1998年又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这充分说明( )
A、在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
B、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C、香港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D、“一国两制”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政治保证
4、统一台湾,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方式……材料中提到的“独特的模式”指的是 ( )
A、承认台湾独立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授权两个民间团体进行政治对话 D、放弃使用武力
5、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调整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商、通航④开推进和平统一祖国大业⑤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A、①② B、①③⑤ C、①④ D、②④⑤
6、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订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汪辜会谈
7、1995年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不属于八项主张内容的是( )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B、 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C、 针对台独分子的活动,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是最佳方案 D、 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8、当前阻碍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 )
A.民间交往 B.两岸“三通” C.台湾分裂势力 D.日本对台湾的支持
四、知识运用
9、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香港是按什么方针回到祖国怀抱的?此方针是由谁提出的?
⑵此方针还在1999年解决了什么地区的历史遗留问题?
⑶这两个地区的回归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说明了什么?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温家宝
材料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江泽民主席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
材料三:我们多次表示,欢迎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代表性人士同我们开展交流和对话,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
————胡锦涛
材料四:2005年4月29日15时,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随后,双方举行了会谈。这是6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会谈。两党希望这次会谈的成果,有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fú zhǐ,幸福的意思),开辟两岸关系新的前景。
————摘自《人民日报》(200年4月30日第一版)
材料五: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
材料六: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摘自《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
请依据所学知识和你的理解回答下面问题:
⑴目前的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建立后美国是怎样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的?
⑵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分别是什么?
⑶请列举出改革开放以来,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事件。(至少三件)。
⑷假如海峡两岸中学生在暑假期间举办一次联谊活动,请为其写出一条宣传语。
⑸根据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在出现哪些情况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
四、小调查
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以及近现代阻碍祖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的因素谈谈年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欣赏歌曲和联系实事热点两个环节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的重要性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④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1.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首先,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其次,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2.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教学方法
教法: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汇报交流,整合信息─质疑释疑,分析探究─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学法:课前查询信息、阅读、讲述、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板书设计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政方针
2.对台基本方针
3.八项主张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见学生演示课件1)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2.台湾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教师总结并提问: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学生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 间
政 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
以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江泽民
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资料,找出史实证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教师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找史实,一是两岸人员的交往;二是汪辜会谈;三是两岸的经济交往;四是热点问题──连宋大陆行
学生回答并演示自制课件。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 “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巩固练习 (略)
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势力”的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
课件42张PPT。美丽的日月潭阿里山日出花莲的清水崖台湾手工艺品——沙包台湾美食海峡两岸的交往八年级下册 第13课
1、请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三次分离两次回归分别是什么?
3、列举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
4、列举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海峡两岸交往的史实等。预习提示1.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夷洲(台湾)。
2.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台湾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3.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立台湾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第一次分离: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第一次回归: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第二次分离: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回归: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第三次分离:蒋介石集团在解放战争中战败,退踞台湾,导致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三次分离两次回归: 2002年陈水扁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中国,一边一国,要分清楚”……1999年李登辉提出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国与国”关系,宣扬“两国论”坚决反对“台独”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做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国际反华势力坚决抵制同根同源政治交流历史性握手连战与胡锦涛2005年
国民党
与共产党
“一笑泯恩仇”政治交流吴伯雄与胡锦涛2009年
国民党
与共产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政治交流 陈 江 会 谈陈江会谈陈,是指海协会会长陈云林。
江,是指海基会会长江丙坤。
2008年6月起,海协会与海基会在两岸展开多次商谈,至2011年10月,共举行了七次“陈江会”。政治交流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
通邮
通航
通商经济交流经济交流经济交流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宣布启动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7万名游客通过个人旅游形式,踏上宝岛之旅 .2012年4月, 开放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包括重庆、南京、济南等十个城市。 经济交流1600海峡两岸贸易额
单位:美元年份0.4615.16178.8305.3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两岸帆船友谊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分离52年的母女再次相逢血浓于水5·12地震后
台湾红十字救援队进入四川绵竹市汉旺镇展开搜救大陆—援助台湾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通过本课的学习,作为中学生在祖国
统一问题(台湾问题)上应该如何做?合作探究(1)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2)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3)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战争解决 B 、建立经济特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学以致用 C 2、1987年海峡两岸同胞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一国两制”的出台
B、海基会的成立
C、海协会的成立
D、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学以致用D 3、 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主要共识是( )
①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②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④台湾独立
A、②③ B、 ①②
C、③④ D、②④学以致用A 4、2009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认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坚持( )
A、通邮、通航、通商
B、平等互利 C、共同发展
D、一个中国原则
学以致用D和平天使: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