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学程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4 10:59:49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第一学程历史测试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可知,商朝时“王臣”只是商王私兵,但到西周晚期,“王臣”变成了周王国臣民,体现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相对商朝得以提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西周分封制有关,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增强了周文化认同,C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A项;“家天下”体现在国家治理渗透者家族传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但商朝也实行这一制度,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与“王臣”范围的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殷商外服内服即外官内官”说明郭沫若认为殷商内外服制是一种职官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内外分治理,排除A项;邦族种姓之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稳固天下局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分析,《战国策·秦策》《荀子·正论》中强调传统的宗法影响,《韩非子·初见秦》《墨子·明鬼》《荀子·正论》都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宗庙的恭敬,注重血缘关系,说明当时仍然是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发展的阶段,排除A项;C项仅反映了部分信息,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辖”及所学可知,《推恩令》使得地方列侯依附郡县管理,而郡县听命于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推恩令》只是削弱王国的力量,在当时并没有废除王国,排除A项;《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大大强化皇权,排除B项;“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与题干及史实不符,当时国家本身就是统一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时期的军国大事经过中书舍人起草、中书省审查、门下省驳正、复奏皇帝批准等程序才下诏实行,因而“鲜有败事”,表明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国家大事的正确决策,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决策程序的严密而非迅速,无法得出提高效率,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决策程序,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本质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不能有效限制君主专制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
7.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但是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反映了新儒学对法律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破坏法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专制统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朝时期。根据材料“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细微)之迹,皆属考功”可知,隋朝时期,地方官员都有中央吏部铨选,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①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族门阀特权被废除的信息,表述有误,②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隋朝时期官吏任用机制的变化,③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受到抑制的信息,④项错误。①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该谕旨大多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撰拟,由皇帝修改,不走正常程序发出,且极为机密迅速”可知,谕旨的细化与完善,便利了皇帝对国家机器的驾驭,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在秦朝就已确立,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君权的强化,并不是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无法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实质上还是要坚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各民主党派不能动摇现行的政治制度,从而是要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A项正确;蒋介石意图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并不是要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排除B项;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都不是蒋介石的提出的这一条件的“实质”,排除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实行学堂选官,标志着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B项正确;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并不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标志,排除A项;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C项;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由“大跃进”到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再单纯强调速度和数量,B项正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措施的变化主要是由国内因素影响的,不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排除C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反映的是表面问题,未能体现实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王进喜带领工人们在诞生不久的大庆油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可得出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宣传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铁人精神与法治建设没有直接关系,也与教书育人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点睛】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D项正确;干部管理民主化、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及干部考核法制化均不属于出发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从材料的表述看城邦人口是指雅典人,即雅典公民,而材料的表述中雅典公民是不包含“妻子和孩子”的,所以女子和孩子是没有公民权的,故选A。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理发店职权都集于一身。”及所学可知,古罗马强调君主个人的权威,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因此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特征,C项正确;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形式,排除A项;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排除B项;贵族共和制是指奴隶主民主共和制的一种形式。由选举产生的奴隶主贵族组成国家机关,担任国家公职,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奴隶制国家是采用这种制度的典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根据所学可知,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①项正确;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②项正确;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和资历得到晋升或惩罚,③项正确;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④项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启蒙运动及以后的时期,而材料“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保存德意志的精神”则体现了法国和德国民族意识的发展,综上可知,思想启蒙助长了民族意识的发展,故C项正确;德国在1871年才实现统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思想对民族意识的发展作用,没有体现工业革命,排除B项;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晚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由此可知,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有比较系统的行政制度,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宗族势力,故A错误;材料没有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次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 编《论语训蒙口义》”“编《弟子职》《女诫》”“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于临漳学官”可知,朱熹编著的这些著作都与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有关,有利于促进儒学向基层的渗透,B项正确;朱熹的学说有利于巩固封建社会的道德秩序,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教育实现了普及化的结论,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儒家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督察院(左都御史)、中央(六科给事中) 、地方(监察御史、地方督抚)”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C项正确;“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是唐代监察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督察院监察御史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体现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应该持有时空观念,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并不是只有亲历革命才能正确认识革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正确认识革命,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且只是对题干信息片面的认识,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宪法也能表现出足够的弹性”,是指美国的1787年宪法,通过不断的修正案不断完善和发展,B项正确;英国、法国、德国制定的制度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现代史1982年。根据材料分析,全国人大表决出现弃权票和反对票,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内容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全国人大代表来自社会各界,无法说明广泛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晋南朝时期。根据材料“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可知,两晋南朝时,选官方式有吏部任命、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州郡县吏积功升迁、官府属员入仕等,这体现了选官方式多样性的特点,B项正确;两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处于鼎盛状态,排除A项;科举选官形成于隋朝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举进士”,可知该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卢商是家境贫寒的孤儿,通过努力参加科举考试,最后晋升到统治阶级集团,说明科举制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得以加强,C项正确;科举制相对打破贵族的特权,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的相对公平正义,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贪官污吏,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规范规范官员行为,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无法说明监察体系的完善和监察职能得到有效保障,排除A、B项;材料反映了民众监察渠道,D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彭尔顿法》确立文官竞争择优与保持中立原则,首次确认了联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则,在一定程度减少政府的腐败,改进了文官的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文官的专业化和行政管理的职业化,有利于提升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D项正确;文官中立不等同官员中立,排除A项;原则上有利于公平,不等同于事实上的公平,排除B;根除腐败有点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可知,宋代的乡约将礼俗结合,重视礼仪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乡约属于道德规范,缺乏法律约束,排除C项;乡约不是地方基层政权的治理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3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在议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议席,除去议会改革的制度性因素外,同时还得益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说明经济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是获得选举权的男性公民越来越多,但并不能说明民众能够广泛的参与政治活动,排除A项;此时获得选举权的主要是男性公民,因此不能说明英国率先实现社会平等,排除B项;金融资产阶级地位下降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教会和等级议会的限制,体现了有限王权的政治传统,A正确;中世纪后期的英国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相对紧凑,排除B;中世纪的英国并不是民主制,而是等级君主制,排除C;限制王权不等于权力分配制度化,排除D。
3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分封制,“秦以后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据所学知识,贵族政治的官员依据血缘世袭产生,官僚政治的官员非世袭产生,分封制以血缘宗法为依据,属于贵族政治,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官僚政治,A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世袭统治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诸侯势力膨胀,形成割据局面,排除B项;郡县制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项;分封制是奴隶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郡县制是封建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34.D
【详解】根据材料“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行”,可知在防御倭寇的过程中,相约组织有利于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减少战争对群众的损失,同时也间接地打击了倭寇,具有军事防御的职能,D项正确;“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说明约长由有才能谋略的人担任,排除A项;乡约组织是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排除B项;乡约只是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主要是为了弥补政府基层管理的不足,不属于官方的国家治理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5.A
【详解】根据材料“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材料“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中央政府具有大的权力,地方各州保留一定的权力,体现了联邦制,A项正确;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总统制并不能反映分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两院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美国制度设计中的三权分立原则与联邦制,不能体现共和制与总统制,C项错误;民主制主要指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由民众定期普选产生,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主制,D项错误。
36.(1)原因:急于求成;改革违背了传统士人的价值观;只凭借君主的一时支持,忽略了政治生态的平衡;反对派势力过于强大;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4分)
(2)成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6分)
经验: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体制改革的关系。(6分)
37.(1)方略:礼法结合的治理特点。《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意义: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3分)
(2)历史渊源不同:英美法系主要受习惯法影响(或以判例法为渊源),突出法官地位;大陆法系深受罗马法影响(或以成文法为渊源),强调宪法地位。(4分)
原则不同: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原则(或以遵循先例为原则);大陆法系以遵循法律条文为原则。(2分)
(3)地位: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分)
启示:法律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法律的制定要关注人民的利益(或遵循自愿、公平原则,保护私有财产等);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与时俱进。(3分)
答案第1页,共2页长春市田中实高 2023—2024学年度 高二年级上学期 第一学程考试 历史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据甲骨卜辞可以推断,在商朝“王臣”是商王的私兵,他们平时活动在商王左右,战时出征。但到了西周晚期,“王臣”囊括了周王国里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西周建立了封建的专制王权 B.“家天下”的局面深入发展
C.分封制不断推行并得以完善 D.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
2.郭沫若指出:“《尚书·酒诰》之殷商外服内服即外官内官,非谓内外之畿服也。”郭沫若认为殷商内外服制( )
A.呈内外分治特征 B.有邦族种姓之分 C.是一种职官制度 D.稳固了天下局势
3.下表是关于宗法制度的历史叙述。
周,天下之宗室也 《战国策·秦策》
古代的王仍然被视为“天下之宗室” 《荀子·正论》
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 《韩非子·初见秦》
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 《墨子·明鬼》
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宗法制度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B.传统的宗法制影响依然尚存
C.各国君主对于宗庙恭敬有加 D.重视对于国家有影响的宗族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外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分割部分领地为列侯,归郡统辖。这一规定( )
A.废除了西汉的王国 B.大大强化了皇权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太宗时期,凡军国大事,皆由中书舍人各抒己见,并且署名“五花判事”。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这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
A.有利于国家大事的正确决策 B.大大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分割和限制了尚书省的职能 D.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
6.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7.依汉律,夫死未葬即改嫁者,罪当“弃市”。时有一女,夫死未葬而遵父母之命改嫁,董仲舒援引《春秋》“听从为顺”的原则,裁定该女“不与坐罪”,这成为“春秋决狱”的典例之一。“春秋决狱”的影响是( )
A.破坏司法公正,造成伦理冲突 B.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道路
C.引经决狱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礼法合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8.《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官府征召),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细微)之迹,皆属考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①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②废除了士族门阀特权
③官吏任用机制变化 ④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0.明代皇帝的诏敕文书,在“诰”“誓”“命”等基础上增加了“谕旨”。清代初期,细化为“谕”和“旨”,雍正时又独创了“寄信谕旨”,该谕旨大多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撰拟,由皇帝修改,不走正常程序发出,且极为机密迅速。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
A.皇帝独尊地位最终确立 B.君主权力运行受到挑战
C.皇帝对国家机器驾驭能力得到提高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矛盾激化
1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这一“条件”的实质是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 B.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
C.欺骗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 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12.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课的笔记,其中事件与意义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意义
A. 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 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最终确立
B.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 标志中国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D. 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A.A B.B C.C D.D
1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14.2021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王进喜带领工人们在诞生不久的大庆油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的铁人精神
A.对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起了积极作用 B.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
C.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D.是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
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
A.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干部考核法制化 D.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16.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
子”。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女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 B.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
C.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 D.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
17.“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理发店职权都集于一身。”屋大维实行政治制度的实质是(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君主专制 D.贵族共和制
18.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方国家在文官的选用、职责、晋升和退休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其包括( )
①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②严格保持中立,规避政治
③根据功绩和资历得到晋升 ④可以担任政务次官或秘书等职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20.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21.下表所示为朱熹的部分活动,下列活动( )
时间 活动
隆兴元年(1163年) 编《论语训蒙口义》
淳熙元年(1174年) 编《弟子职》《女戒》
绍熙元年(1190年) 刊《四经》于(漳州)郡并作序;刊《大学章句》《小学》《家仪》《乡仪》于临漳学官
A.冲击了社会道德秩序 B.促进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C.实现了儒学教育的普及化 D.使儒家道德伦理更具约束力
2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23.因为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后来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对此,曾有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亲历者的解释最具说服力 B.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
C.“烈度”是对“革命”认定的重要标准 D.评价的客观性与距事件的时间远近直接相关
24.有西方学者说,世界上“少有哪个民族,能成功地设计一套制度,既合乎制定时的需要,又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宪法也能表现出足够的弹性,允许这些力量进行表达,不至于造成革命危机。”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民族国家应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5.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第一次出现了3位代表投弃权票的现象。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通过七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时,第一次公开出现了反对票。这表明新时期以来我国( )
A.民主的内容有了新的调整 B.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完善
C.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D.人民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26.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门阀政治逐渐衰落 B.选官方式具有多样性
C.科举选官开始出现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27.《新唐书》载:“(卢商)早孤,家贫寒,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卢商的仕途之路说明,科举制度( )
A.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 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营造了学而优则仕风气
28.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府州县官,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表明明代( )
A.监察渠道体系的日益完善 B.监察职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C.民众监督有利于吏治清明 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加强
29.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彭德尔顿法》的颁布
A.确保了美国官员的政治中立 B.实现了美国用人制度的公平
C.根除了美国社会的政治腐败 D.提升了美国的国家治理能力
30.宋代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这体现出宋代乡约( )
A.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B.强调礼仪教化功能
C.具有法律强制性特征 D.加强了地方的治理
31.通过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获得更多的议席,选举权的资格降低,越来越多的男性公民获得了选举权。这表明
A.民众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 B.英国率先实现社会平等
C.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D.金融资产阶级地位下降
32.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于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于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A.有限王权的传统 B.国家结构的松散 C.民主政治的确立 D.权力分配制度化
33.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都是以血缘为纽带,权力高度集中 D.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4.明代,为了御倭,青州“乡居之民,每乡立约长,择一乡有才谋者充之……声势逼近,约长率百姓近城者入城,近山者入山,裹粮自随不能携带者缓即先行。窖藏急则即时焚毁,宁弃沟壑,必无以粮资敌。宁窜山谷,无以民资敌也……”。据此可知,当时
A.约长由民主推选产生 B.乡约是基层军事单位
C.已形成完善的治理体系 D.乡约组织具有防御职能
35.杰斐逊(1743年—1826年)等美国政治家们提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既实现国家权力系统之间的横向分权,又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分权。这一思想在美国制度设计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与联邦制 B.总统制与两院制
C.共和制与总统制 D.三权分立与民主制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重点,主张政府分割地主、高利贷经营者和商人的利润,实现政府增收、抑制兼并和平抑物价多重目标。但变法没有突破北宋立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在边患不至于亡国的情况下,北宋君臣面临的最直接困难还是财政赤字。面对财政危机,加税已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方法过于激进,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极大违背了士人所持的观念和准则,为推行新政将异见官员统统赶出中央,促使这场政见之争演变为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斗争,旧党维护传统价值的斗争,最终招致失败。
——摘编自李光伟《千秋功罪——对王安石变法得失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建设成就(部分)
时间(年) 成就
1978-2008 GDP增长了64.4倍,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人均CDP总量增长了42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
2003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1978—2006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7倍
2007 49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
200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08 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010 承办上海世界博览会
——据曹淑英《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强国富民之路》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并简析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12分)
37.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颜钧集》卷5《箴言六章》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5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
第267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统治者的治理方略。这一治理方略也是中华法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并说明《大明律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意义。(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谈谈民法典编撰给我们的启示。(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