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 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 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 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 “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豆腐坊往事
非非鸟
“狗汉奸”“卖国贼”……豆腐坊的院门上,多了许多石灰字,擦也擦不完。来福破例没磨豆腐,而是坐在门槛儿上发呆。
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
天刚露出鱼肚白,豆腐坊里,来福左手的葫芦瓢微倾,酸浆水仿如丝线,均匀落入热气腾腾的木桶里;右手的长柄木勺缓缓地搅动,米白的豆浆便慢慢凝成云絮般的豆花。除了一部分做糖豆花,其余的倒入两尺见方的杉木格,压成滑嫩鲜香的白豆腐。
点完豆花,来福抬手正要拭额头上的细汗,耳畔忽闻一声喝彩:“好!”
来福回过头,手中的木勺差点儿掉地上。一个鬼子军官,白手套,八字胡,正直勾勾地看着点好的豆花。
做豆腐的都知道,推磨只是下力活儿,点浆才是真功夫。可以说,来福家的酸浆豆腐,就是边陲老街的头牌。老街蜿蜒数百米,热闹得很。街两边是骑楼,杂货店、花布铺、小酒馆啥都有,一品鲜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有棵老榕树探出院墙。
鬼子坐下来,端起碗糖豆花,慢条斯理地啜完,伸出大拇指:“呦西!豆腐王的干活,我的喜欢!”回过神的来福,想起这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
“你的,大大的好人!我的,佐田一郎,朋友的干活!”咂了咂嘴,鬼子笑呵呵地伸出白皙的手。临走,这鬼子还非要给钱。这以后,佐田几乎隔一天来一次,吃完糖豆花,还喜欢扯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套一套的,原来这鬼子是个中国迷。
来福两手揪着凌乱的发,正胡乱想着,院门却嘎吱一声开了。
佐田拎着沉甸甸的布袋,瞅了眼门上的字,头一歪,龇牙笑笑,便迈进了院子。
摘下手套,他掏出只小瓷瓶,笑眯眯地说:“大日本正宗卤水!”然后提起布袋哗啦啦朝木盆里倒出一堆泡涨的黄豆,说:“我的,试下老手艺!你的,请指点!”
说话间,佐田脱下军服,朝来福鞠了一躬,转身便骨碌碌地推起了磨。浓白的豆浆,像来福的惊讶一般哔哗流下来。煮浆、去沫、过滤、卤水点浆……佐田娴熟得像老师傅,来福看呆了。
“豆腐的,大唐鉴真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国……”汗涔涔的佐田直起身,一脸谦恭,双手合十,静默了片刻,开口道:“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你们中国大文人,苏东坡的,你的明白?”
来福正听得心中茫然,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你的黄豆的多多,私通禁运区的干活?”
“积……积存的!”来福心中一紧,连忙指着屋里一排大豆缸,心口怦怦乱跳。
“噢?”佐田歪头瞟了眼来福,“哟西,哟西!”脸上旋即堆满温和的笑意,伸手拍了拍来福的肩膀:“大东亚共荣了,北海道的,吃我家祖传豆腐!”说着,佐田又神秘地从衣兜里摸出张黄纸笺,一脸诚恳地说:“你的,好朋友的干活!我家的豆腐配方,你的试试?”来福瞟了一眼,竟是抄得方正工整的中国字,心里不禁一动。
突然,街口传来啪啪两声枪响。
来福的手一颤。他知道,街口树上吊了几日的人定遭不测了。可佐田似乎并不在意,只伸手轻抹了下小胡子,捏起汤匙,将勺糖豆花送入口,啧啧连声,一脸陶醉。
“我点的豆花,请您多多指教!”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来福斜眼瞥见,满树樱花下,有个身着和服的女人和一个漂亮女孩。
“我,昭和八年应征的。要不是入伍,我的,还在北海道卖豆腐呢!”佐田目光暗淡下来,若有所思。顿了顿,他伸手解下腰间的一串佛珠,然后闭目轻捻着,口中念念有词。
“1、2…13…”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恍惚间,似乎有数十双血红的眼球飘动,来福的脸颊就突突地跳动起来。他晃了晃脑袋,看着眼前这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人,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腾而起。.
战斗打响的那个傍晚,河面夜雾弥漫。“依呀嗨……索兰……索兰……”鬼子营地喧腾一片。枪声一响。喝迷糊的鬼子们张皇奔出,负隅顽抗中纷纷丧命。
“要给你记大功啊!”县大队老王哈哈大笑,“那天藏豆缸里,我还差点儿被憋得背气了呢!可惜,还是让佐田这龟孙子跑了。”老王很是遗憾。
阳光斜斜地照下来,久远的故事缩回了时光里,老榕树上爬满了苔藓。年过九旬的来福伯,放下铜嘴水烟筒,兀自出神。
良久,他颤巍巍地取出个灰布包,从中翻拣出一张旧照片。“这是当年岗楼里捡的。”他哑着声说。尽管画面有些斑驳,但还看得清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
“啊?一直就没拆开过?”
“他是该千刀万剐下地狱的……”来福伯似乎没注意到我们的诧异,他抬起头喃喃自语,“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狗汉奸”“卖国贼”“破例没磨豆腐”“发呆”,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表现出来福的忍辱负重和悲悯情怀。
B. 作者通过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动”,到偷看佐田捻“佛珠”,心中愤怒火苗升腾,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
C. “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结尾一句感叹那些被战争重新书写的悲剧人生,给文章蒙上了伤感的色彩。
D. 小说将国家不同、立场不同,都擅长做豆腐的两个人物融人到时代的背景中,让本应成为朋友的人却成为兵戎相见的敌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插叙了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使佐田的形象更加丰满。
B. “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豆腐坊位置偏僻,为下文豆缸藏战士的情节做了铺垫。
C. “酸浆水仿如丝线”“凝成云絮般的豆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豆花的制作过程,突出了来福手艺高超。
D. “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此处情节的突转,使文章产生波澜。佐田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此处描写突出了他的身份。
8. 文章结尾处提到“旧照片上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和“未开启的信”,简析这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9. 你认为本文主人公应该是谁?请说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 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 “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 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 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16.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
②《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 ① 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2)或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树在前,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多年来只有他一人,这气象 ② 。
(3)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宵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 ③ ,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中,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探访。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更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D.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B.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C.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D.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晴朗的夏夜,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牛郎星基本算是白色的,表面温度约为8000开尔文(开尔文=273.15+摄氏度),织女星看起来是白色的,比牛郎星更加偏蓝一点, ① ,约为10000开尔文。不论是从星体亮度, ② ,牛郎星和织女星确实都是挺般配的一对。通常来说,恒星的颜色越红, ③ ;颜色越蓝,温度越高,冬季的夜空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例子。位于猎户座肩膀上的参宿四,红色的光芒暴露了它偏冷的本质,温度约为3200开尔文。位于猎户腿部的参宿七温度约为11000开尔文,因此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而挂在猎户腰带上的参宿三,表面温度高达30000开尔文,(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宛若猎户腰带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B. 宛若猎户座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C. 宛若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挂在猎户腰带上
D. 宛若猎户座上的一颗蓝宝石,在闪闪发光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秦诸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 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 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
C. 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C. “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D.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答案】1. B 2. C 3. D
4.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5. (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是说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
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
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A.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
B.是孟子仁政思想;
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
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第二部分第二段,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 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 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可见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可见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可见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豆腐坊往事
非非鸟
“狗汉奸”“卖国贼”……豆腐坊的院门上,多了许多石灰字,擦也擦不完。来福破例没磨豆腐,而是坐在门槛儿上发呆。
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
天刚露出鱼肚白,豆腐坊里,来福左手的葫芦瓢微倾,酸浆水仿如丝线,均匀落入热气腾腾的木桶里;右手的长柄木勺缓缓地搅动,米白的豆浆便慢慢凝成云絮般的豆花。除了一部分做糖豆花,其余的倒入两尺见方的杉木格,压成滑嫩鲜香的白豆腐。
点完豆花,来福抬手正要拭额头上的细汗,耳畔忽闻一声喝彩:“好!”
来福回过头,手中的木勺差点儿掉地上。一个鬼子军官,白手套,八字胡,正直勾勾地看着点好的豆花。
做豆腐的都知道,推磨只是下力活儿,点浆才是真功夫。可以说,来福家的酸浆豆腐,就是边陲老街的头牌。老街蜿蜒数百米,热闹得很。街两边是骑楼,杂货店、花布铺、小酒馆啥都有,一品鲜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有棵老榕树探出院墙。
鬼子坐下来,端起碗糖豆花,慢条斯理地啜完,伸出大拇指:“呦西!豆腐王的干活,我的喜欢!”回过神的来福,想起这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
“你的,大大的好人!我的,佐田一郎,朋友的干活!”咂了咂嘴,鬼子笑呵呵地伸出白皙的手。临走,这鬼子还非要给钱。这以后,佐田几乎隔一天来一次,吃完糖豆花,还喜欢扯些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套一套的,原来这鬼子是个中国迷。
来福两手揪着凌乱的发,正胡乱想着,院门却嘎吱一声开了。
佐田拎着沉甸甸的布袋,瞅了眼门上的字,头一歪,龇牙笑笑,便迈进了院子。
摘下手套,他掏出只小瓷瓶,笑眯眯地说:“大日本正宗卤水!”然后提起布袋哗啦啦朝木盆里倒出一堆泡涨的黄豆,说:“我的,试下老手艺!你的,请指点!”
说话间,佐田脱下军服,朝来福鞠了一躬,转身便骨碌碌地推起了磨。浓白的豆浆,像来福的惊讶一般哔哗流下来。煮浆、去沫、过滤、卤水点浆……佐田娴熟得像老师傅,来福看呆了。
“豆腐的,大唐鉴真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国……”汗涔涔的佐田直起身,一脸谦恭,双手合十,静默了片刻,开口道:“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你们中国大文人,苏东坡的,你的明白?”
来福正听得心中茫然,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你的黄豆的多多,私通禁运区的干活?”
“积……积存的!”来福心中一紧,连忙指着屋里一排大豆缸,心口怦怦乱跳。
“噢?”佐田歪头瞟了眼来福,“哟西,哟西!”脸上旋即堆满温和的笑意,伸手拍了拍来福的肩膀:“大东亚共荣了,北海道的,吃我家祖传豆腐!”说着,佐田又神秘地从衣兜里摸出张黄纸笺,一脸诚恳地说:“你的,好朋友的干活!我家的豆腐配方,你的试试?”来福瞟了一眼,竟是抄得方正工整的中国字,心里不禁一动。
突然,街口传来啪啪两声枪响。
来福的手一颤。他知道,街口树上吊了几日的人定遭不测了。可佐田似乎并不在意,只伸手轻抹了下小胡子,捏起汤匙,将勺糖豆花送入口,啧啧连声,一脸陶醉。
“我点的豆花,请您多多指教!”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来福斜眼瞥见,满树樱花下,有个身着和服的女人和一个漂亮女孩。
“我,昭和八年应征的。要不是入伍,我的,还在北海道卖豆腐呢!”佐田目光暗淡下来,若有所思。顿了顿,他伸手解下腰间的一串佛珠,然后闭目轻捻着,口中念念有词。
“1、2…13…”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恍惚间,似乎有数十双血红的眼球飘动,来福的脸颊就突突地跳动起来。他晃了晃脑袋,看着眼前这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人,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腾而起。.
战斗打响的那个傍晚,河面夜雾弥漫。“依呀嗨……索兰……索兰……”鬼子营地喧腾一片。枪声一响。喝迷糊的鬼子们张皇奔出,负隅顽抗中纷纷丧命。
“要给你记大功啊!”县大队老王哈哈大笑,“那天藏豆缸里,我还差点儿被憋得背气了呢!可惜,还是让佐田这龟孙子跑了。”老王很是遗憾。
阳光斜斜地照下来,久远的故事缩回了时光里,老榕树上爬满了苔藓。年过九旬的来福伯,放下铜嘴水烟筒,兀自出神。
良久,他颤巍巍地取出个灰布包,从中翻拣出一张旧照片。“这是当年岗楼里捡的。”他哑着声说。尽管画面有些斑驳,但还看得清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
“啊?一直就没拆开过?”
“他是该千刀万剐下地狱的……”来福伯似乎没注意到我们的诧异,他抬起头喃喃自语,“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狗汉奸”“卖国贼”“破例没磨豆腐”“发呆”,文章开篇就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也表现出来福的忍辱负重和悲悯情怀。
B. 作者通过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动”,到偷看佐田捻“佛珠”,心中愤怒火苗升腾,这一系列心理变化,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
C. “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结尾一句感叹那些被战争重新书写的悲剧人生,给文章蒙上了伤感的色彩。
D. 小说将国家不同、立场不同,都擅长做豆腐的两个人物融人到时代的背景中,让本应成为朋友的人却成为兵戎相见的敌人。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插叙了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使佐田的形象更加丰满。
B. “豆腐坊则躲在街尾十字巷深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豆腐坊位置偏僻,为下文豆缸藏战士的情节做了铺垫。
C. “酸浆水仿如丝线”“凝成云絮般的豆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豆花的制作过程,突出了来福手艺高超。
D. “佐田却突然眼一翻,沉下脸质问”,此处情节的突转,使文章产生波澜。佐田是检查站新来的小队长,此处描写突出了他的身份。
8. 文章结尾处提到“旧照片上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和“未开启的信”,简析这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9. 你认为本文主人公应该是谁?请说明理由。
【答案】6. B 7. A
8. ①从情节上说,给故事一个悲情的结尾。佐田没有看信,说明他可能已经战死,和前文佐田亲吻照片的情节形成了很好的照应。②从主题上说,悲剧结尾直指战争的残酷。
9. 示例一:来福应是小说的主人公。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为《豆腐坊往事》,豆腐坊中最主要的人物是来福。②从情节上看:小说主要围绕来福来写的,正是通过他的回忆、经历、再回忆把文章组织在一起。③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像来福这样的老百姓不仅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而且对敌人的情感超越了仇恨,升华为惋惜和同情,凸显人性的光辉。
示例二:佐田应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内容上看,小说大篇幅运用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描写等,丰满了佐田的形象,表现了他温情的一面。②从情节上看,佐田的一举一动始终推动着故事的发展。③从主题上看,作者意在控诉战争的残酷,佐田这样的小手工业者,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打破自己平静的生活,和亲人分离,奔赴战场,面临死亡的威胁。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项,“表现了战争时期人性的复杂”理解错误。从情节上看,来福看到豆腐配方,“心里不禁一动”,后来“来福偷偷数着佐田手里的佛珠”愤怒的火苗从心底升腾而起,眼前眉眼间隐有笑意的佐田虽然熟悉中国文化,手有佛珠,却是侵略中国的一员,表现出的是来福对日本忘记中国的友好残杀中国人的愤怒情绪。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A项,“插叙”说法不当。由第二段“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一句可知,佐田来到豆腐坊,特别喜欢来福做豆腐的手艺,这些情节是倒叙的内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作用。
文章结尾处提到的“旧照片上身着和服的女人和小女孩”和“未开启的信”,在前文“来福斜眼瞥见,满树樱花下,有个身着和服的女人和一个漂亮女孩”这里出现过,从情节上看,形成了照应。之前的照片是在佐田手里,“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现在是在来福这里,“良久,他颤巍巍地取出个灰布包,从中翻拣出一张旧照片。‘这是当年岗楼里捡的’”,给故事了一个悲情的结尾,和前文佐田亲吻照片的情节形成了很好的照应。“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佐田没有看信,说明他可能已经战死,从主题上说,悲剧结尾直指战争的残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写了两个人物——来福和佐田。主人公是作者主要突出的人物,可从情节、主题和对人物着墨多少来看。文章标题是“豆腐坊往事”,豆腐坊的主人是来福,“他想起两个月前的一幕”,情节内容与来福有关。从内容上看,“阳光斜斜地照下来,久远的故事缩回了时光里,老榕树上爬满了苔藓。年过九旬的来福伯,放下铜嘴水烟筒,兀自出神”,是由之前的回忆回到了现实,全文写的都是来福的回忆和经历,来福是主要人物形象。从主题上看,“要给你记大功啊!”通过县大队老王的话可知来福把愤怒化为了行动,这不仅是表现了作为老百姓的来福的勇敢,而且还有他的“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这些话也表现出对佐田这样的擅长做豆腐的人的惋惜和同情,凸显了人性的光辉,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由此可认为文章主人公是来福。
如果说主人公是佐田,也要找出相关的理由。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用了不少篇幅写佐田,“咂了咂嘴,鬼子笑呵呵地伸出白皙的手。临走,这鬼子还非要给钱……”“摘下手套,他掏出只小瓷瓶,笑眯眯地说”“说话间,佐田脱下军服,朝来福鞠了一躬,转身便骨碌碌地推起了磨。”这些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使佐田这一人物形象具体形象生动,“‘我点的豆花,请您多多指教!’佐田微笑着说完,摸出张照片亲了一下,脸上漾满幸福”,佐田的温情也得以表现,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从情节上看,佐田的行为关系着情节的发展。从主题上看,“他是该千刀万剐下地狱的……”这是对侵略战争的批判,“布包里,还躺了封未开启的信,盖着多年前北海道的邮戳!”“若不是战争,他也是个好豆倌儿呢”,佐田这样的小手工业者离乡背井加入战争,面临死亡的威胁,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通过这一形象也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点睛】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B. “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C. “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D. 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为太傅。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 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而不要妄动、妄为。
C. 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 《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 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2)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14. 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孔子适周”,“周”作“适”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
“老子曰”,“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开;“子所言者”,“子”本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学而不思则罔”的“罔”,精神迷惑而无所得;句意: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B.正确。
C.“又称《南华经》”错误。文中指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南华经》是庄子的作品。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错误。根据原文“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记”应为史料记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复”,补救。
(2)“或”,有的人;“莫”,没有人;“然否”,正确与否。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概括出“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
由“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概括出“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由“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概括出“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乙)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着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着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 “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 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 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16.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5. C 16.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亦比亦兴,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不是为了状眼前之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
②《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③《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④《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修我甲兵 ⑥. 与子偕行 ⑦.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⑧. 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能力。
易错的字:焉,庶,壹,偕,扁。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 ① 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2)或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树在前,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多年来只有他一人,这气象 ② 。
(3)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宵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 ③ ,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中,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探访。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更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D.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 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B.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C.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D. 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答案】18. ①长久不衰(经久不衰) ②绝无仅有(亘古未有) ③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19. C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可知,诸葛亮一直得到后人怀念,可填“长久不衰(经久不衰)”。长久不衰:存在时间很长,但是精力与耐力没有一点点衰退,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一般形容某种精神或者某种文化,历经时间洗礼,却依然被别人记住。经久不衰: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
第②处,“千多年来只有他一人”说明这种现象历史上很少有,可填“绝无仅有(亘古未有)”。绝无仅有:极其少有。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
第③处,前面说“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后面是“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二者相反,可填:“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弄巧成拙:本想卖弄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拟人,“拱卫”把古狮人格化。
A.比喻和夸张。将头发比作青丝和白雪,是比喻;一天之间白头,生动形象写出了苍老的速度快,是夸张。
B.对偶,上下两句结构相同。
C.拟人,“殷勤”把鸟人格化。
D.对偶,上下两句结构相同。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每年”修饰“有”,应放在“至今”后面。
语序不当,后两句存在递进关系,应先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后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晴朗的夏夜,牛郎和织女隔着银河相望。牛郎星基本算是白色的,表面温度约为8000开尔文(开尔文=273.15+摄氏度),织女星看起来是白色的,比牛郎星更加偏蓝一点, ① ,约为10000开尔文。不论是从星体亮度, ② ,牛郎星和织女星确实都是挺般配的一对。通常来说,恒星的颜色越红, ③ ;颜色越蓝,温度越高,冬季的夜空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例子。位于猎户座肩膀上的参宿四,红色的光芒暴露了它偏冷的本质,温度约为3200开尔文。位于猎户腿部的参宿七温度约为11000开尔文,因此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而挂在猎户腰带上的参宿三,表面温度高达30000开尔文,( )。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宛若猎户腰带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B. 宛若猎户座上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C. 宛若一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挂在猎户腰带上
D. 宛若猎户座上的一颗蓝宝石,在闪闪发光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21. A 22. ①因为温度高些②还是从颜色来说③温度越低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前文说“挂在猎户腰带上的参宿三”,后面的比喻也要准确表述这颗星的位置,而不是“猎户座上”,据此排除BD;
而AC项的区别在于,A突出喻体“闪闪发光的蓝宝石”,C突出位置“挂在猎户腰带上”,结合语境应该突出星座闪烁着光芒这一点,据此排除C。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通读文段可知,温度不同则颜色不同,依据前文“表面温度约为8000开尔文”和后文的“约为10000开尔文”可知,这里可填:因为温度高些。
第二空,依据前文“织女星看起来是白色的,比牛郎星更加偏蓝一点”可知,这里是说牛郎星和织女星颜色上相般配,再结合“无论……”可知,这里可填:还是从颜色来说。
第三空,依据后文“温度越高”“红色的光芒暴露了它偏冷的本质”可知,恒星的颜色越红温度越低,所以这里可填:温度越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5)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秦诸子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贵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试题要求以五句名言中的两三句为基础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主题讨论会上发言。
题目中给了五句名言,首先要了解名言的含义。
(1)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此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强调“意志坚韧”和“勇挑重担”。
(3)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强调“自知”的重要性。
(4)意思是:知道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安稳泰然。强调“志向”“目标”的作用。
(5)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强调做事要“有主有次”“有始有终”。
学校组织的讨论会的主题是“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也就是要从这些名句中学习为人做事的道理,让它们指引自己的人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给我们限定了选择范围,两句也好三句也好,关键是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可以按照材料中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立身处世的道理”来寻找关联点。
如选择(1)(2),它们的关联点在于路途遥远就需要坚持,坚持也是“勇毅”的表现;如选择(2)(4)(5),关联点在于首先要确定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要坚持去做,有始有终。最后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注意表达得体,有感染力。
立意:
1.肩负重任,坚持不懈。
2.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3.自知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