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3 23:59:03

文档简介

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化遗产,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示信息,如果将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视作匀速移动,与小满这天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节气是
A.谷雨 B.处暑 C.大暑 D.寒露
2、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B.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
C.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D.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天津王先生的家是一个高层建筑的二楼,令他苦恼的是因为南楼遮挡,寒冬的正午直到1月16日阳光才能照射进阳台,位于北京市的李先生家的顶楼阳台则没有这样的烦恼,但为了更好地采光晾晒衣服,李先生家的伸缩式晾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绳索距离楼顶的高度还是要调调。完成下面小题。
3、王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大约有多长时间没有阳光射入
A.18天 B.36天 C.25天 D.50天
4、与上海的同等情况相比较,李先生家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 B.冬季长,夏季长
C.冬季短,夏季长 D.冬季短,夏季短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6、四地按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7、造成四地白昼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球公转②地球自转③黄赤交角的存在 ④地方时的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岛上多石灰岩低丘。著名旅游景点“蓝窗”分布在该国戈佐岛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形成“蓝窗”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发生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沉积、地壳抬升、海浪侵蚀 B.地壳抬升、沉积、海浪侵蚀
C.海浪侵蚀、沉积、地壳抬升 D.地壳抬升、海浪侵蚀、沉积
9、“蓝窗”坍塌的首要原因是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人类活动
下图为某课堂演示实验:将书本打开、倾斜放于桌面上,沿书本中缝把沙子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在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演示实验模拟的作用力是
A.流水沉积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11、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A.狭长山谷底B.平原边缘处C.河流出山口 D.河流入海口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A、B、C、D四地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A.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B.背斜、向斜、断层、背斜
C.背斜、向斜、断层、向斜 D.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13、如果在A、B两处采煤,最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分别是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14、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
B.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C.背斜是岩层受张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而形成的
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
今年暑期小明去美国游学。他于当地时间2019年7月30日10时50分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小明到西雅图时北京时间为
A.7月31日1时50分 B.7月31日18时50分
C.8月1日1时50分 D.8月1日2时50分
16、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A.20°W向东到92°30′E B.20°W向东到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指出图中表示晨线的线段,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2)说出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并简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5分)
(3)计算图示时刻北京(116°E)的地方时,并比较A、B、C、D四点昼长时间的长短。(4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莱屿列岛位于福建省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部,这里很多岛屿上都没有植被覆盖,但岛上却遍生花岗岩石蛋,其中有一个石蛋整体看过去像一只背负巨蛋、窥探岸边蛋状石块的窃蛋龙(下图),顶部巨石长18米、宽10米、高8米,体积1080立方米,重约2800吨,巨石与基座间只有不到一平方米的接触面,它是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一块风动石(风动石是指停留在巨石表面的近似球状或椭球状的岩块,风来石微动,风止石岿然)。
(1)从水源角度解释莱屿列岛许多岛屿无植被覆盖的原因。(6分)
(2)简述风动石的形成过程。(6分)
(3)从岩性和岩表角度推测风动石“风来石微动,风止石岿然”需要满足的条件。(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9分)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6分)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7分)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6分)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D 6、B 7、D 8、A
9、C 10.A 11.C 12.B 13.A 14.B 15.A 16.B
17、15分(1)线段AB。判断依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夜半球经过线段AB进入昼半球,即线段AB为晨线。(6分)
(2)地理坐标:(23°26'S,15°E)。分布规律:自23°26'S向南北两侧递减;23°26'S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5分)
(3)北京地方时:18:44。昼长时间:A>D>B>C。(4分)
18、(1)岛屿面积小,储水条件差;花岗岩地貌,土层浅薄,土壤含水量低;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风力强劲加剧蒸发。(6分)
(2)莱屿列岛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使岩层产生裂隙;岩浆沿裂隙侵入冷凝形成花岗岩;地壳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花岗岩受风化、风蚀作用剥落形成石蛋;在长期球状风化中,上下岩块逐渐分离,连接部分变小并形成一个支点。(6分)
(3)基座岩性坚硬;风动石与基座的接触面不平整(有浅浅的凹坑);风动石的形状近似椭圆或圆球状。(6分)
【解析】(1)莱屿列岛许多岛屿无植被覆盖的原因有许多方面,题意表明应从水源角度解释。莱屿列岛的各个岛屿面积小,下雨后,地表水迅速进入海洋,陆地上储水条件差,地表水源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生长;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岩石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大多祼露,土层浅薄,土层涵养水源少,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植被生长;当地位于福建省,纬度低,平均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加上当地风力强劲,使得蒸发量更大,地表相对干燥,不利于植被生长。
(2)风动石的形成过程应从岩石形成、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等方面表述。莱屿列岛离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较近,地壳运动活跃,地层多裂隙,地壳相对薄弱,因此岩浆易沿裂隙侵入,然后冷凝形成大量花岗岩,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当地花岗岩及上覆岩层抬升至高处,外力侵蚀带走上覆盖岩层,使得花岗岩出露地表,花岗岩受球状风化等外力作用形成石蛋,在长期球状风化中,石蛋与基岩之间连接部分变小,并逐渐分离,从而形成风动石。
19、19分(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6分)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7分)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6分)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可知,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降低,表现为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信息“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