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同步教案: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同步教案:第15课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2-26 10:1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课标要求: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线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
康有为“托古改制”思想
梁启超“从兴民权到新民“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民主思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思想主张、代表性著作及评价;严复的主要成就及观点;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内容及理解原因;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历程;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内容以及变化。
2、能力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洋务派思想主张;结合有关史料理解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含义;通过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解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原因并对之做出评价;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理解梁启超思想观点的变化;利用比较法掌握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会“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体会严复观点与洋务派观点的关系;体会康有为为代表的阶层在维新变法中的局限性;体会梁启超的思想因时而宜的特点;体会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理念。感受近代中国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的不懈努力和拳拳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分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萌生的条件;分别掌握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的观点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可谓历史悠久,发展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顶峰。这也意味着我国近代的民主化进程更漫长、更艰难。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康庄大道上时,让我们再次向那些曾经为推动近代中国民主事业而殚精竭虑、义无返顾的志士仁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展示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帝王图片,增加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历史悠久的感性认识)展示课件标题,进入正题
(概述本课整体结构,使学生胸有成竹)
萌生的条件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萌生的表现
萌生的影响
一、萌生的条件
(展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与近代民主思想萌生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论:历史遗产: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明末清初,以顾、黄、王维代表的君主批判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展示《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和圆明园遗址图片,创设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时代背景)
结论:严峻现实: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迫使有志之士去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
(展示林则徐、《海国图志》书影和张之洞像,引导学生回忆西学东渐相关内容,了解近代民主思想是随着西学传入而引进的)
结论:学习方向: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学习西方逐步深入。
(展示陈启沅和张謇像,引导学生回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进而理解资本主义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壮大与民主思想的萌生的关系)
结论:推动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展示晚清留美幼童像,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人才培养与西学传播的关系)
结论:人才培养:近代教育的发展和派遣留学生出国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二、萌生的表现
1、洋务运动及洋务思想的影响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忧:农民起义。外患: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目的:对内镇压;对外抵抗侵略。
(2)洋务派与顽固派、抵抗派的比较
(01全国春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
A.要不要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 B.要不要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C.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D.要不要抵抗列强的侵略
(3)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指: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的器物、技术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教,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4)洋务实践与近代化:
实践:创办了中国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
(5)评价:
(1999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那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3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2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2分)诱寻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2分)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2分〕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3分)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2分〕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 (2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2分)经营管理腐败 (2分)
(6)张之洞是洋务派后期的代表人物,极大地丰富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中体西用”思想作出了全面阐述。
2)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
3)主张“务通”,倡导西学。(超出了“器物”层面)
2、最早出现:洋务运动后期的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王韬、郑观应就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由于中法战争的失败等原因,他们发觉西方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而洋务派仅限于学做器物,由此逐渐与洋务派分道扬镳。其中一些佼佼者进而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①主张进行“商战”,发展民族工商业②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提倡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3、发展: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展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四人图片,作为超级连接图标引导)
A、严复:(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1)翻译西学著作
《天演论》 赫胥黎 生物进化论
《原富》 亚当·斯密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法意》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政治理论
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说
自由 —— 目的、价值—— 体
民主 —— 手段、保障—— 用
(2)温和的现实政治主张,主张教育“开启民智”
B、康有为:
回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将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借孔子的权威宣扬维新变法思想,相关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1)认为儒家思想中包含民主、自由、平等精神
问:儒家思想真的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吗?
问: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西学呢?说明了什么?
(2)用进化论观点重新解释三世说,为变法辩护
据乱世——君主专制时代
升平世——君主立宪制时代
太平世——民主共和时代
(3)坚持渐进改革、主张君主立宪
C、梁启超:
(1)强调兴民权
(2)重视国民素质、提出“新民”思想
“新民”必须具备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四要素。
新民意义:是提高国民素质,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3)赞同君主立宪、反对操之过急
问:比较康、梁、严的思想,你能发现什么相似之处吗?说明了什么?
相似:都宣扬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
在现实政治中都主张温和的改良主义(君主立宪)。
维新派不主张废除君主制,而是在保留君权前提下给予人民一定的参政权利,其理由是“民智未开”。
说明:1、他们对国情的深刻了解
2、对封建统治者还抱有幻想(妥协性、软弱性)
D、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1)背景:进入20世纪后,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清政府在人们的心目中权威全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彻底丢弃了改良主义,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提出了更彻底的,以三民主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
(2)核心: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回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核心是民权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提出背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继续斗争。但是随着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了联俄、联共的重要性。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3)五权分立学说
五权: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权。
既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优秀成分,又注意到了其缺陷弊端,是结合本国国情的积极探索。
三、萌生的影响
1、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严、康、梁)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孙)
指导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小结:
萌生的条件:历史遗产、严峻现实、学习方向、推动力量、
人才培养
最早: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后期)
萌生的表现: 改良:严、康、梁(19世纪90年代)
革命:孙中山 (20世纪初)
萌生的影响:两场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解放作用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