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标要求】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1:“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材料2: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1.起源
(1)时间: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2)原因:
(3)目的:
原始社会后期
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概念解析: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它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后来人们把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商品流通的活动,称之为商业。
商业发展基本要素
商人(商业活动的主体)
城市、市场(商业活动的场所)
商品的种类(交易内容)
货币(交易媒介)
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交易范围)
国家政策
贸易通道
阅读教材P37,在亚非欧文明发展图上标注其他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
▲2.发展(1)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城邦形成若干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垄断东方奢侈品贸易;工商业发达
阿拉伯:从事亚非欧中介贸易,范围遍布世界主要文明区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商业繁荣;亚述商人开辟海外贸易
中国: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并存
特征: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后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时间 发展情况 表现
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隋唐两宋
元明清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①基本情况: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思考:请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先秦时期商贸活动的变化。
③私商渐成主体,“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
春秋战国:
①货币流通广泛;
②一批商业都会出现;
商朝:
①已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和货币;
②商贸遍及商朝统治区和周边地区;
③官府和贵族控制商贸(工商食官)
为什么会被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商周时期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性经营制度,周王室和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设工官管理。
①兴起阶段——商周时期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②初步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例】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A
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官至秦国丞相。
1.原因
(1)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
(2)根本原因: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知识拓展】中国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唐宋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
汉朝
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贬低商人地位。
明清
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限制商业发展
2.过程
3.目的:①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①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小农经济;②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明清——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结合所学指出秦汉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④国家插手经营商贸
(均输平准、盐铁官营)
“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史记·货殖列传》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条件: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
秦汉的商业有哪些特点?
特点:
①全国性商品流通
②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
③重农抑商
③艰难发展阶段--秦汉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思考:丝绸之路联通哪些地方?描述其间商品流动情况。
商品流动:
①中国丝绸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北非,樱桃、杏从亚洲传入罗马;
②欧洲、中亚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葡萄、苜蓿、西域良种马等传入中国
空间: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1)汉代
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
商业有时间限制
坊市分区制(商业有区域的限制)
商业受政府直接监管
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
商业打破时间的限制
坊市分区制瓦解(打破区域的限制)
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出现了瓦舍一些娱乐性的场所,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④繁荣阶段--隋唐到两宋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思考1:唐宋时海外贸易的新变化?
变化: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路线: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南洋-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沿岸。
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哪些港口格外重要?
广州、泉州、明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设置专门的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
思考2:请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
(2)唐宋
从大食来访的使节“贡赋不绝”,宋代海外贸易直接和间接地扩及欧洲、中东、东非、印度、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等地。
——王树伟《宋代海外贸易研究》
请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商品流动。
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南宋时期从事远洋贸易的古船,船上载有数万件商品。该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
从文物数量看规模较大,贸易方向上为外销出口贸易,从考古实物视角见证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达。
思考4:请从多角度概括元明清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空间: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形成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
⑤内盛外衰阶段—元明清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时空限制,晓市、夜市等繁荣。
(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货币: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集聚
商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人: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商帮)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特点: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贸易活动依附于各国使节朝贡的体系;
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
影响:①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及海外诸国的交流;
②带来巨大财政负担,影响了正常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3)明清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方式—“朝贡贸易”
明清对朝贡贸易的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规定十分严格。
【知识回顾】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朝贡贸易”:
(1)含义:
(2)特点:
(3)目的:
(4)影响: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①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②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③东亚逐渐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材料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黄遵宪认为“此事实大错”的原因。
自我封闭使得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与资本的原始积累,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忽视民众与外商的利益,没有优先考虑国计民生和国富民强。
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3)明清对外贸易的政策—“海禁”“闭关锁国”
公行:
是民间组织,是清朝中期政府特许在广州成立的外贸商行组织,在约百年期间垄断当时中国与西方主要商业往来的广州贸易。
广州十三行:
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广州十三行
(1)特征:经济文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
(2)历史价值
①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生产力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④助推了多样性文化文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知识拓展】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历史价值
[知识回顾]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
2.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交融。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5.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汉朝至明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自守,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6.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时期 发展情况 商业发展概况
商周 兴起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职业商人);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③官府和贵族掌握商业(工商食官)(使用海贝与铜铸币;商业贸易范围广);
春秋战国 初步发展 工商食官格局被突破(出现私商);重农抑商政策;货币流通广泛且种类繁多;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
秦汉 艰难发展 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全国商品流通;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汉朝打击富商大贾并征财产税;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汉朝开辟丝绸之路
隋唐两宋 繁荣阶段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北宋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瓦子);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纸币交子
元明清 内盛外衰阶段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③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兴盛(晋商、徽商、潮商);白银货币化;形成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苏州、汉口镇、佛山镇)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关系、手工工场)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①基本情况: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的三次突破:战国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
周朝
春秋战国
隋唐
宋代
元代
明清
A、私商为主,黄金白银成为货币,都会兴起
B、商贸繁盛,世界级大都会,外贸繁荣
C、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D、物物交换,原始商业
E、“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
F、纸币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G、商业市镇的兴起,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货币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大商帮形成
H、职业商人、货币产生
(1)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地区性——全国性——国家间。
(2)商业活动场所:从城市到农村:从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3)商人组织形式:从官商到私商再到地域性商人群体。
(4)交易内客:商品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加,从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周时期,商品的种类以奢侈品为主,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5)商业政策:在封建社会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2.发展(2)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②趋势: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1: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维持生计而四处买卖,逐渐发展为固定职业,周人称其为“商人”,称其职业为“商业”,沿用至今。殷人“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尚书·酒诰》
材料2:(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
材料3:宋时每逢科举考试揭晓那天,官僚地主、富商家庭一大早便纷纷出动“择婿车”,争相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是为“榜下捉婿”。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张邦炜《试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4:(明)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伍袁萃《林居漫录 》
先秦:商人出现,
但官府控制为主导,地位不高。
秦汉: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生活方式限制大。
宋:商品经济繁盛
商人地位提升。
明清:轻商思想淡化,财富成为身份象征。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观点:
商人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
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
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
【合作探究】
★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为例探讨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说明商业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3.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①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③对世界:中国丝绸之路一度成为西方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4.商业发展的作用:划课本
二、古代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信贷与契约
▲二、古代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产生
表现
意义
p39【学思之窗】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商贸往来频繁。
阅读教材p39第1段,梳理货币的产生、发展、意义。
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①古代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扩大商业领域②成为财富的象征,催生拜金思潮
③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古埃及钱
时间 货币演进历程
古代 夏 最初可能用海贝
商后期 开始岀现铜铸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春秋战国 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秦朝 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西汉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五铢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唐朝 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北宋 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元朝 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
明清 明朝中期起,白银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由纸币宝钞向白银流通的演变)
回顾选择性必修1第15课:中国古代货币
演变规律:先秦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秦朝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汉朝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唐朝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宋元时期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明清时期由纸币宝钞向白银货币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1)多元货币体系存在。货币的各种职能在中国古代并不集于一体。铜钱、白银和纸币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同时存在,但有时这些货币形态并不是作为流通货币,而是一种贮藏手段。
(2)货币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国古代,许多地方流通的货币并不相同,这体现了中国封建性的特征。
(3)货币形态最终归向贵金属。两宋时期纸币制度的形成本质上是商品性和信用性关系调整的产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胀和商品性、信用性头条的失衡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国古代币制最终还是向贵金属流通归复。
(4)信用性纸币制度的早产、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区别于古代与近代西方的两个重要将征。
地区 时间 信贷史实
两河流域 前22—前21世纪
古埃及 前16—前11世纪
古希腊 前4世纪
中国 西周
春秋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周记》中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出现了货币信贷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开始使用交子、会子,并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二、古代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信贷
阅读教材概况古代信贷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特点?
特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偿还性;受法律保护;机制不断完善等
*飞钱作用:
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
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材料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早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地区 时间 商业契约史实
古埃及 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 前2600年左右
古巴比伦
中国 商周
汉朝
唐宋以后
契约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已经使用契约
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事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出现契约
凡涉及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学习聚焦:阅读教材概况古代商业契约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特点?
特点:历史悠久;广泛应用;以书面契约为主;受法律保护;不断发展完善
▲二、古代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3.商业契约
阅读教材概况古代商业契约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特点?
回答课后【问题探究】
方式:①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②采取庄严的宣誓的形式,在祭司和官吏的面前签订契约。
作用:
①保证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②使人们形成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契约产生原因、作用
(1)产生原因:契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经济生活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条件下经常发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各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后来发展成各种交换协议,达成文字约定即契约。
(2)契约的作用
①规范交易行为,维持交易秩序,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商品生产经管的健康发展。
②界定了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维护其的关系双方的利益。
③使社会形成重诺守的、讲求信用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④有利于缓和杜会矛盾,推护社会秩序。
古代
商业
贸易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商业贸易的媒介: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起源
发展
中国
世界
货币
商业契约
信贷
小结
中国古代的商业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排挤下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商业作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附属品,始终在古代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毕竟从长远来看,商业大抵在一种动态中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的“变”与“不变”。
1、发展前提:
3、存在地位:
2、商业政策:
4、对外贸易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重农抑商;
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不变: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
2、交易媒介的变化:
3、交易内容的变化:
4、商人组织的变化:
5、商业领域的变化:
6、商业发展程度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
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货币交易,再后白银货币化。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由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到以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和雇佣劳动相结合;
商业发展程度不断变高,出现了金融服务机构和大量工商业市镇。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