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古诗词诵读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王安石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2.鉴赏词章,掌握借景抒情、用典和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3.诵读涵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伤痛。
金陵古城,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更替。我们的前辈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这古迹的不朽篇章。
词牌名
桂枝香·金陵怀古
题目
金陵:点明地点,为“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东晋,还有“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怀古:点明题材,即咏史怀古词。
解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古今词话》
背景:
《桂枝香·金陵怀古》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
初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听朗诵,品味本词的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沉郁悲壮
文本细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几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点明事件(登临)、活动(送目)、地点(故国)、时令(晚秋)和天气(初肃)。
②“登临送目”总领上片写景;
“故国”点题(金陵),为下片的怀古埋下伏笔;
“晚秋”和“初肃”共同营造“悲秋”的氛围,为下文的写景抒怀奠定感情基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明确:
①比喻。“似”“如”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②用典。借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④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⑤色彩搭配。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⑥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上片写景:
比喻形象,色彩丰富,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手法),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情感)。
而“晚秋”“残阳”“西风”等意象又给人以冷落、萧条的感觉,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为下片的抒情营造氛围。(作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典故1:门外楼头
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指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却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这是亡国悲剧的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明确:
·一个“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一个“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而“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注:谩嗟荣辱: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谩,通“漫”,徒然。
用意:
批判自古以来的“凭高对此”者,面对金陵的山川,只知空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的教训。不禁让人联想到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借景抒情,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典故2:后庭遗曲
语出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明确:
词人用“至今”和“时时”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作者借古讽今,想要让统治者从这种因奢靡荒淫而误国的生活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否则结果只会是“悲恨相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后世的统治者只是对历史在口头上徒然地感叹,而是要从政治上奋起改革,吸取历史覆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下片抒情: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所念者,是揭露以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利用江南秀丽山川,繁华竞逐,荒淫误国;所叹者,是鄙夷他们到头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实在是既可悲又可恨。
艺术特色
①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虚写:“念往昔”想象六朝往事。
③用典。“门外楼头”“后庭遗曲”表达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的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④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要奋起变革,有所作为。
1.怀古实为伤今。
2.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3.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怀古词特点
课堂小结
王安石作为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他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这首词在艺术上也有成就,它体现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文学主张。
王安石这首词全篇意境开阔,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文人皆能,丰富多彩,精美绝伦,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课堂延伸
俞律 于1928年生于扬州,父亲是上海中学的国文教师,父亲本身就喜爱吟诵。受家庭影响,俞律从小喜爱古典诗词。因喜欢而入迷,不久开始创作诗歌、散文和书法。后与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往来颇多。他才真正喜欢上了吟诵!
俞律是极出色的吟诵者。他手执折扇,坐一长条案几一侧,说到哪首诗篇,他即刻就能吟诵出来,边挥扇边吟诵,中气十足,气韵悠长。
名家风采
1.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2.“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典故,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后人以之为鉴了吗?
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北宋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他们并没有吸取六朝的历史教训。
3.“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表达了作者对自古凭高者怎样的态度?暗示着对朝廷的态度如何?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吗?
作者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意在说明责任不在商女,而在于让商女唱曲的统治者。这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5.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
借景抒情 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借寒烟中苍绿的衰草之景,抒作者对统治者享乐依旧的不满之情。
用典 “门外楼头”“商女唱曲”,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享乐依旧、昏庸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借古讽今 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
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悲叹的是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是对自我人
生遭际的慨叹。
《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更多是对国家命运、 前途的担忧,是对社会的
关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