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擎雪
江山如此多娇
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注意下列画横线字的读音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
沁 ( qìn )
今朝 ( zhāo )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作者在写静景和动景时,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前三句总写北方的雪景。
雄奇壮阔、银装素裹、冰天雪地。
封、飘。静中有动,由下到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
上阕赏析
2.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5.“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惟余”和“顿失”的作用是什么?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望”。
3.思考:作者望到了什么?
4.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先总写,后分写。
6.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
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改写:山如银蛇,原似蜡象。
“舞”“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重点词句赏析
2. 欲与天公试比高。
“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的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北国雪景
实写
虚写
总写
详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须 看 :红装 素裹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上阕小结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先写眼前实景(先总后分),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末三句借助想象写虚景。在写景的过程中,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所倾倒。
下阕赏析
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哪个字进行评价?这个字有什么具体含义?
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巩固边防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惜”字总领,引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含义有以下几点:(1)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2)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3)表现了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3.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4.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咤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
看
今朝风流人物
文韬武略
以评论和抒情为主,从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转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
下阕小结
上阕:
下阕:
描写北国风光
评论历史人物
冰封、雪飘
红装素裹
(总写)
(分写)
(虚写)
沁园春·雪
热爱祖国河山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
稍逊
只识
惜
数 风流人物
赞颂当今英雄
描写、议论、抒情
—豪迈
——激情
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
总结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舞人们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