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6单元 生命的延续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5节 遗传与环境
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课前预习
03
课堂演练
04
素养提升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简述基因组成、性状表现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2.区分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独立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实验。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课前预习
1.遗传实验表明,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__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知识点1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
表现型
2.喜马拉雅白色家兔的毛色可随着__________发生变化,而普通白色家兔的毛色不随温度变化。可见,表现型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温度
基因型
环境条件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控制)(影响)
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环境也能影响表现型;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如控制双眼皮(显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可以有BB和 Bb 两种类型。
3.可遗传的变异:凡性状的变异能在后代中__________的叫做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__________,也就是基因组成的改变产生的。
知识点2 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重复出现
遗传物质
变异是生物的一种普遍现象,引起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人们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的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如杂交育种、人工选择培育、诱变育种等。
4.不可遗传的变异:有一些变异不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仅仅是由__________条件直接作用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
5.环境变化能够引起生物_____。 当它引起__________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否则,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的。
外界环境
变异
遗传物质
可遗传
不可遗传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知识点1 性状表现是基因组成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同一株水毛茛,伸出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浸没水中的叶呈丝状。下列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性状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生物的性状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生物的性状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D
2.下列选项中能够最恰当地解释下图中兔子背部毛色变化的是( )
A.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B.兔子的身体内产生了局部可遗传
的变异
C.冰块的低温导致兔子的基因发生改变
D.极低温度导致兔子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A
【解析】白兔背敷冰块,导致背部温度过低,为了减少光的反射,多吸收光能,毛发变为黑色,表明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选项A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C.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若环境相同,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相同
B
知识点2 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4.某对单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男孩,该男孩通过手术整形成双眼皮,则该双眼皮性状( )
①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②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③可以遗传给后代④不会遗传给后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成语“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说的是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后,味道和色泽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不再称为“橘”,而是叫“枳”。据此资料完成5和6题。
5.下列对于“南橘北枳”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由于环境条件发生改变引起的 B.属于生物的变异现象
C.橘的基因组成发生了改变 D.橘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C
【解析】白兔背敷冰块,导致背部温度过低,为了减少光的反射,多吸收光能,毛发变为黑色,表明环境能够影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选项A正确。
6.下列选项中,与“南橘北枳” 属于同种变异类型的是( )
A.视觉正常的夫妇生下患色盲的儿子
B.玉米地中常出现个别白化苗
C.一只母兔生下了不同毛色的小兔
D.改变光照时间,促使植物提前开花
D
7.通过卫星搭载农作物种子到太空去可以选育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是( )
A.无土栽培 B.诱变育种
C.杂交育种 D.组织培养
B
8.下列现象中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通过杂交选育的高产抗倒伏小麦
B.用眼不当导致的近视
C.大花生因水肥不足结出的小花生
D.在阳光下晒黑的皮肤
A
9.育种工作者使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的种子,再从中选出优质高产的新品种,这种育种方法能够成功,是因为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作物的( )
A.遗传物质 B.性状
C.生活习性 D.生活环境
A
10.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都能遗传
B.生物的变异都对生物生存有利
C.生物的变异都对生物生存不利
D.变异能够使生物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
二、非选择题
11.(资料分析)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一 取2只培养皿,标记为A、B,每只培养皿放15粒小麦种子,A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湿度合适、 阳光充足的条件下。B培养皿放置在温度适宜、湿度合适的黑暗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培养皿长出的绿叶苗比例更大。
资料二 肤色正常的人皮肤会被晒黑,但长时间待在室内后又能白回来;黑色人种刚出生的时候皮肤就是黑色的,很难自然变白;白化病人的皮肤不会被晒黑。
资料三 我国牡丹种类繁多,观赏性强,这是相关科研人员长期培育的结果。
(1)资料一中A、B培养皿长出的绿叶苗比例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引起的,说明生物的表现型受__________的影响。
光照条件(或“环境”)
环境条件
(2)被晒黑的人长时间待在室内后又能白回来,黑色人种却很难自然变白,这种表现型的差异是由于__________不同造成的,说明生物的表现型主要受__________的控制。
(3)被晒黑的人,其遗传物质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改变,属于__________变异;白化病人的遗传物质与正常人比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改变,这种白化肤色____(填“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属于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
基因型
没有
不可遗传
有
能
(4)科研人员培育牡丹,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重瓣、形大、色艳性状,应利用其__________的变异。要获得性状组合较好的新品种,一般采用不同优良品种相互_____的方式。
可遗传
杂交
素养提升
航 天 育 种
航天育种也被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进行诱变以产生有益变异,返回地面后根据需要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就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上天,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其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将番茄种子送上太空,后来在地面试验中也获得了变异的番茄,种子后代无毒,可以食用。1996年至1999年,俄罗斯等国在“和平号”空间站成功种植小麦、白菜和油菜等植物。目前,国外根据载人航天的需要,搭载的植物种子主要用于分析空间环
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以改善空间环境,其目的在于要使宇宙飞船最终成为“会飞的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
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开始于1987年,截止到2020年9月,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上天,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问题:航天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示范答案:航天育种主要是利用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在返回地面后根据需要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