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4《致云雀》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2.4《致云雀》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4 11: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他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
他歌唱西风,也歌唱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风暴,他赞颂云雀,把云雀看成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就是英国的著名诗人雪莱。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致云雀
雪莱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理想的追求。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13年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22年在海上遭遇风暴逝世。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与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主要成就在四个方面:创作大量浪漫主义诗歌;构想了理想社会的雏形;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的独立;预言希腊的独立。
作者介绍
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他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有《自由颂》《致云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当时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圈地运动现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分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在欧洲,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规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时期,英国就已存在大规模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
题目解说
云雀,形似麻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构巢于地又性喜高飞,常从巢中一跃而起,直冲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云雀常被诗人选作讴歌的对象。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称赞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第二部分(第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8-20节):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得出结论:云雀的欢乐在于鄙弃尘土。
第四部分(第21节):愿学云雀的欢欣,用自己和谐、炽热的激情唱出欢乐的歌,为全世界带来欢乐。
课文探究
第1节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1.第1 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2.试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第3、4 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4.试分析第5、6 节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诗节赞颂云雀歌声之美,诗人运用通感修辞,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之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5.第8~10节四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追求?
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闺阁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火虫”“ 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6.“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 /雨后苏醒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全都不及你的音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节诗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密集的形象从更高的层次上概括了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明朗、欢悦、清新;而“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云雀的音乐,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云雀的音乐之美。这一节好似乐谱中的间奏,使整首诗有了一波三折的律动。
7.“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一节中的“鄙弃尘土”有怎样的深意?
“鄙弃尘土”,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全诗在使用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同时,塑造了一个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这里的隐喻以双关的形式又一次呼应第一节诗中的暗示:此曲只应天上有。
8. 最后一节中的“熟知的欢欣”有什么含义?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对云雀的爱以及他不能像云雀那样自由飞翔的遗憾。
内容小结
致云雀
欢乐的精灵
表达愿望
展开描绘
外在形态:
优美歌声:
云雀本质:
诗人观点:
人鸟对比:
总体评价
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欢乐明朗
欢乐强音
高贵自由
爱与生死
鄙弃污浊
云雀是理想化的诗人
主题归纳
《致云雀》这首极富浪漫主义思想的诗歌,借助描述展翅高飞的云雀,唱着动听的歌曲飞上天际的情景,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深入探究
(1)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它是高贵而又自由的化身。① 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社会。② 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着诗人不求功名利禄、高官爵位,他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③ 云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雪莱的作品风格自然清新,优雅大气。④ 最后一节“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 和谐、炽热的激情”正体现了作者渴望公正和谐的社会理想。
(2)从这首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对社会的公正充满信心,为了人民的光明前途而努力。雪莱在诗中表达了自己难以与云雀比肩的叹息,同时他也对自己实现理想充满了信心。其实诗人和云雀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渴望离开地面,翱翔天际。但是诗人受到现实的束缚,无法像云雀那样随心所欲,展翅高歌,云雀是诗人的理想。
1.在诗人眼中,云雀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透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怎样的追求与理想?
在最后的4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不可能超过云雀,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和感叹,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愉,也是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一半的自己。
2.诗歌的最后4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诗歌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3.《致云雀》这首诗富有浪漫主义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红烛》和《致云雀》在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上有何异同?
相同 不同
诗歌主题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红烛》侧重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
《致云雀》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艺术特色 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拟人修辞,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①语言风格不同:《红烛》偏于沉郁浓烈,《致云雀》偏于清丽明快。
②两首诗运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红烛》包含反复手法;《致云雀》包含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③《红烛》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而《致云雀》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