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4 11:49:49

文档简介

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学科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Na-23 K-39 Al-27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4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同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不同。下列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Cu与AgNO3溶液反应 B.敦煌壁画变色 C.石笋形成 D.橡胶老化
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的是
A.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的反应 B.碳酸钙高温分解
C.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 D.铝片和稀硫酸反应
3.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对于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错误的是
A.某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因此该反应是熵增反应
B.ΔH<0,ΔS>0的反应在温度低时不能自发进行
C.Na与H2O的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D.2NO(g)+2CO(g)=N2(g)+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4.在密闭容器里,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vA、vB、vC表示,已知2vB=3vA、3vC=2v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 2C B.A+3B 2C C.3A+B 2C D.A+B C
5.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嫦娥五号”采回月壤。腾飞中国离不开化学,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使用的燃料有液氢和煤油等化学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煤油是可再生能源 B. 燃烧过程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C. 火星陨石中的20质量数为 D. 月壤中的3与地球上的3互为同位素
6.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S(s)+ O2(g) SO2(g),K1;H2(g) +S(s) H2S(g), K2;则反应H2(g) +SO2(g)O2(g) +H2S(g)的平衡常数是
A.K1+K2 B.K2 K1 C.K1 ×K2 D.K2/K1
7.依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已知,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已知,则含的稀溶液与稀盐
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
D.已知;;则
8.对于反应CH4(g)+H2O(g) CO(g)+3H2(g)(正反应吸热),一定可以提高平衡体系中H2百分含量,又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增大水蒸气浓度 B.升高温度 C.加入催化剂 D.降低压强
9.下列实验设计不恰当的是
目的 实验设计
A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022年10月5日,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在“铜催化”领域贡献突出的卡罗琳等人。利用铜催化剂可实现甲醇()的催化制氢,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 B.CO属于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C.反应过程中有非极性键的断裂与形成 D.反应Ⅱ的正反应活化能为
11.下列关于如右图所示转化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过程I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该转化过程中为催化剂
C.过程I的化学方程式为:
D.过程Ⅱ的反应中FeO为还原剂、为氧化产物
12.硫酸生产中,催化氧化生成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图表示等物质的量的和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
B.a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再次加入等物质的量的和
C.b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降低温度
D.b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分离出部分
1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数为2NA
B.密闭容器中1.2molN2与3molH2合成氨,平衡后容器内气体分子总数大于2.2NA
C.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水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D. 已知: ,则某容器内加入个与足量的,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
14.下列关于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S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B.增大O2浓度,平衡常数K减小
C.当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降低反应温度,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减少,反应速率减慢
15.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由实验可知,Ⅰ、Ⅱ、Ⅲ所涉及的反应
都是放热反应
B.将实验Ⅰ中的镁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镁粉
后释放出的热量增多
C.实验Ⅲ中将玻璃搅拌器改为铜质搅拌
器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实验Ⅲ中若用浓硫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则测定的ΔH偏低
16.可逆反应,反应过程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百分含量(C%)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平衡后,加入催化剂后C%增大
B.达平衡后,若升温,平衡右移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平衡后,增加A的量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
非选择题:共56分。
17.(14分)火箭推进器中装有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氧化剂过氧化氢(H2O2),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化氢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可用次氯酸钠溶液与氨气反应制备液态肼,已知生成物之一是常见的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NH4+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NO3—。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第一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判断依据是 。
②1 mol NH4+ (aq)全部氧化成NO3— (aq)的反应热
△H是_______________。
(5)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则a=______。
共价键
键能/() 436 247 a
18.(12分)已知A(g)+B(g) 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700 800 90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0.5 0.6 1.0 1.6 2.0
(1)该反应的△H 0(填“<”“>”“=”);
(2)900℃时,向一个固定容器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0.20mol的A和0.80mol的B,若反应初始到2s内A浓度变化0.05mol L-1.则A的平均反应速率v(A)=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如果这时向该密闭容器中再充入1mol氩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填字母代号).
A. 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 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间改变 D. 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4)1200℃时,若向另一相同容器中充入0.30molA、0.40mol B、0.40mol C和0.50molD,此时v正 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9.(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向一定量的NaHSO3溶液(加入少量淀粉)中加入稍过量的KIO3溶液,一段时间后,溶液突然变蓝。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查阅资料知:NaHSO3与过量KIO3反应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第二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分两步进行的反应,其反应速率主要由慢反应决定,所以NaHSO3与过量KIO3反应中,慢反应是 (填“第一步”或“第二步”)反应。
(2)通过测定溶液变蓝所用时间来探究外界条件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记录如表:
编号 0.01mol·L-1溶液/mL 0.01mol·L-1KIO3溶液/mL H2O/mL 反应温度/℃ 液变蓝所用时间t/s
① 4.0 14.0 2.0 15 t1
② 6.0 14.0 0 15 t2
③ 6.0 a b 25 t3
实验①②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t1 (填“>”、“=”或“<”)t2;实验②③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a= ,b= 。
(3)将NaHSO3溶液与KIO3溶液在恒温条件下混合用速率检测仪检测出起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该小组对其原因提出假设,认为是生成的SO4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故设计实验验证,试完成表中的内容。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Ⅰ.在烧杯甲中将一定量的NaHSO3溶液与KIO3溶液混合,用速率检测仪测定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甲) Ⅱ.在烧杯乙中先加入少量 ,其他条件与甲完全相同,用速率检测仪测定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乙) 若v(甲) (填“>”、“<”或“=”,下同)v(乙),则假设不成立; 若v(甲) v(乙),则假设成立
20.(14分) 实验室以天青石精矿(主要含,还含有少量、、)为原料制取,其实验流程如下:
(1)室温下,反应达到平衡,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
(2)浸取天青石精矿时,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适量浓氨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为了提高“浸取Ⅰ”的速率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中的一条)。
(3)①“焙烧”所得粗品用蒸馏水多次浸取得Sr(OH)2溶液。判断SrO粗品已经浸取完全的方法:____。
②“培烧”过程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是( )
蒸发皿 B. 坩埚 C. 试管 D. 烧杯
(4)“沉淀”过程中除得到SrSO4外,还得到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该物质为___________。
(5)将SrSO4与煤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煅烧得到一种黑灰()。写出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湛江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化学答案详解
1.A
【详解】Mg与AgNO3在溶液中会迅速发生反应:Cu+2Ag+=2Ag+Cu2+,反应非常迅速,而橡胶老化、钟乳石的形成、敦煌壁画变色的反应速率都比较缓慢。
2.D
【分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该反应中有电子的转移,其特征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属于放热反应说明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C与CO2反应是吸热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碳酸钙高温分解是吸热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NaOH和HCl反应为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铝和稀硫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3.B
【详解】A.吸热反应的△H>0,△H-T△S<0的反应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是熵增反应,故A正确;
B.△H<0、△S>0的反应在任何温度下都满足△H-T△S<0,即任何温度下该反应均能自发进行,故B错误;
C.Na与H2O的反应是熵增的放热反应,则△H-T△S<0,反应可自发进行,故C正确;
D.2NO(g)+2CO(g)=N2(g)+2CO2(g)中△S<0,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H-T△S<0,则该反应的△H<0,故D正确;
4.A
【详解】由于2vB=3vA、3vC=2vB,所以vA:vB:vC=2:3:2,即A、B、C对应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2、3、2。故反应方程式为2A+3B 2C。故选A。
5.C
【详解】A.煤油来源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氢气的燃烧过程放出热量,将化学能变为热能,故B错误;
C.元素符号左上角数字为质量数,所以火星陨石中的20Ne 质量数为20,故C正确;
D.同位素须为同种元素,3He 和 3H的质子数不同,不可能为同位素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①S(s)+ O2(g) SO2(g),K1=;②H2(g) +S(s) H2S(g),K2=;根据盖斯定律,将热化学方程式②-①,整理可得反应:H2(g) +SO2(g)O2(g) +H2S(g),其化学平衡常数K=。
7.C
【详解】A.选项中生成的水是气体,应该是液态水,所以不能得出氢气的燃烧热是241.8kJ/mol,A错误;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ΔH>0;石墨能量低于金刚石,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B错误;
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kJ·mol-1,则含20.0gNaOH物质的量为0.5mol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C正确;
D.已知2C(s)+2O2(g)=2CO2(g) ΔH1 ①,2C(s)+O2(g)=2CO(g) ΔH2②;①-②得到:2CO(g)+ O2(g)= 2CO2(g) ΔH1-ΔH2,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放热反应,焓变为负值,所以ΔH1<ΔH2,D错误。
8.B
【详解】A.增大水蒸气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并且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体系中H2量增大,但百分含量降低,故A错误;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并且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使体系中H2百分含量提高,故B正确;
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平衡,体系中H2的百分含量不变,故C错误;
降低压强反应速率减慢,故D错误。
9.A
【详解】A.溶液总体积不同,则硫酸与硫代硫酸钠的溶液的浓度均不同,不能探究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应控制硫酸的体积相同、浓度不同,故A错误;
B.只有温度不同,一个变量,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正确;
C.温度不同,导致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之间的平衡改变,向吸热或放热方向移动,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正确;
D.要探究催化剂FeCl3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应该是向两种盛有等浓度等体积的H2O2溶液中,一支试管中滴有FeCl3溶液,另一种试管中滴加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根据产生气泡的快慢分析判断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D正确。
10.B
【详解】A.根据能量图示,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项错误;
B.反应I生成CO,反应II消耗CO,所以CO属于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B项正确;
C.反应I断开了C-H键、H-O键,形成了H-H键,反应II断开了O-H键,形成了C-O键、H-H键,所以反应过程中有非极性键的形成,但没有断裂,C项错误;
D.根据图示,反应Ⅱ的正反应活化能为,D项错误。
11.D
【分析】过程Ⅰ是在太阳能作用下Fe3O4分解为FeO和O2,过程Ⅱ是FeO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Fe3O4和H2。
【详解】A.过程Ⅰ是在太阳能作用下Fe3O4分解为FeO和O2,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故A正确;
B.该转化过程中 Fe3O4参加了反应Ⅰ,在反应Ⅱ中又生成,所以Fe3O4为催化剂,故B正确;
C.过程I是在太阳能作用下Fe3O4分解为FeO和O2,化学方程式为:,故C正确;
D.过程Ⅱ是FeO和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Fe3O4和H2,在此反应中,FeO中Fe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水中H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H2为还原产物,故D错误。
12.D
【详解】A. a时刻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即平衡逆向移动,条件应该是升高温度;反应方程式为,如果是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错误;
B. a时刻的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即平衡逆向移动,条件应该是升高温度;如果是再次加入等物质的量的反应物,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平衡向正向移动,故B错误;
C. b时刻的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即平衡正向移动,若为降低温度,则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故C错误,
D. 若分出,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即平衡正向移动,满足图中表示,故D正确。
13.B
【详解】A.标准状况下乙醇不是气态,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A错误;
B.将1.2molN2与3molH2充入一密闭容器内发生可逆反应N2+3H22NH3,反应后容器内气体分子数大于2.2NA,故B正确;
C.氯气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故1mol氯气反应转移电子数目小于NA,故C错误;
D.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确定转化率,无法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故D错误。
14.D
【详解】A.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的平衡转化率不变,A错误;
B.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增大浓度,平衡常数K不变,B错误;
C.当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
D.降低反应温度,导致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百分数减少,因此反应速率减慢,D正确。
15.D
【详解】A.Ⅰ中为镁与盐酸反应置换氢气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Ⅱ为与NH4Cl反应的过程,属于吸热反应,Ⅲ涉及的是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A错误;
B.将实验Ⅰ中的镁片更换为等质量的镁粉,固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会加快反应速率,但不会增大反应生成氢气的量,所以不会改变反应放出的热量,B错误;
C.铜导热性好,所以实验Ⅲ中将玻璃搅拌器改为铜质搅拌器会使放出的热量有损失,C错误;
D.浓硫酸溶于水属于放热过程,所以实验Ⅲ中若用浓硫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则测定的ΔH数值会变大,对应ΔH会偏低,D正确。
16.C
【详解】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平衡移动,所以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A错误;
B.如图,温度越高,越小,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
C.根据图示信息,增大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所以,C正确;
D.A是固体,增大A的量,不影响平衡,D错误。
17.(14分,每空2分)
放热 ΔH<0(或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46 kJ·mol-1 434
【详解】(1)过氧化氢的结构式为;
(2)0.4mol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则1mol液态肼与足量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641.625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
(3)结合反应物为NaClO和NH3、生成物之一为N2H4可知,生成物中的盐为NaCl,结合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①由图可知:焓变小于0,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ΔH<0(或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②第一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NH4+(aq)+1.5O2(g)=NO2-(aq)+2H+(aq)+H2O(l) ΔH=-273kJ/mol,第二步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②NO2-(aq) +0.5O2(g)=NO3-(aq) ΔH=-73kJ/mol,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可得:NH4+(aq)+2O2(g)=2H+(aq)+H2O(l)+NO3-(aq) ΔH=(-273kJ/mol)+(-73kJ/mol)=-346kJ·mol-1,故答案为ΔH=-346 kJ·mol-1。
(5)由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得:=(436+247-2a),解得a=434,故答案为:434
18.(12分,每空2分)
> 0.025mol/(Ls) 80% 不变 C 大于
【分析】(1)化学平衡常数K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幂之积的比(但固体和纯液体除外)。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移;
(2)根据v=计算反应速率;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或者变量不再发生改变;
(4)由1200℃时,QC与K的关系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详解】(1)化学平衡常数K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幂之积的比(但固体和纯液体除外),所以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即△H>0;
(2)v(A)==0.025mol/(Ls),由已知条件,列出反应的三段式,设A的浓度变化为x mol L-1,可得:
A(g)+B(g) C(g)+D(g)
c(起始)/mol L-1 0.1 0.4 0 0
c(变化)/mol L-1 x x x x
c(平衡)/mol L-1 0.1-x 0.4-x x x
900℃时,K==1,解得x=0.008,
故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80%。
固定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氩气,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会发生移动,则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不变;
(3)A.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压强始终不变,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A错误;
B.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B错误;
C.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故c(A)不随时间改变,说明到达平衡,故C正确;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都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1:1生成C、D的物质的量,不能说明到达平衡,故D错误;
答案选C。
(4)1200℃时,QC=< K=2.0,故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此时v正大于v逆。
(16分,每空2分)
第一步 溶液的浓度 > 14.0 0 Na2SO4粉末 = <
【分析】(1)一段时间后,溶液突然变蓝,则第一步为慢反应;
(2)实验①②只有NaHSO4溶液浓度不同,总体积为20mL,且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②③中只有温度不同;
(3)生成的SO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可作对比实验证明,甲为参照物,乙中加Na2SO4粉末,若速率相同假设不称量,若乙中速率快,则假设成立,以此来解答。
【详解】(1) NaHSO4与过量KIO3反应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IO+3HSO═3 SO+I-+3H+,则第二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其反应速率主要由慢反应决定,一段时间后,溶液突然变蓝,则第一步为慢反应,故答案为:;第一步;
(2) 实验①②是探究NaHSO3溶液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表中t1>t2;实验②③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a=14.0,b=0,故答案为:NaHSO3溶液浓度;>;14.0;0;
(3) 生成的SO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可作对比实验证明,甲为参照物,则实验为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Ⅰ.在烧杯甲中将一定量NaHSO4溶液与KIO3溶液混合,用速率检测仪测定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甲) Ⅱ.在烧杯乙中先加入少量①Na2SO4粉末,其他条件与甲完全相同,用速率检测仪测定起始时的反应速率v(乙) 若v(甲)=v(乙),则假设不成立;若v(甲)<v(乙),则假设成立
故答案为:Na2SO4粉末;=;<。
20. (12分,每空2分)
K= 将HCO转化为CO,增大溶液中CO的浓度 搅拌或适当升高温度等 取最后一次浸取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不变红 B 氨水 SrSO4+2C=SrS+2CO2↑(或SrSO4+4C=SrS+4CO↑) 【分析】天青石精矿(主要含SrSO4,还含有少量SiO2、CaSO4、BaSO4),加入碳酸氢铵溶液和氨水浸取,可将SrSO4转化为SrCO3,过滤后滤渣含有SiO2、CaCO3、BaSO4、SrCO3滤液中含有NH,滤渣经过焙烧,“焙烧”所得SrO粗品用蒸馏水多次浸取得Sr(OH)2溶液,再和第一步浸取的滤液反应生成SrSO4,以此解答。
【详解】(1)反应SrSO4(s)+CO (aq) SrCO3(s)+SO (aq),则K=
(2)一水合氨可以和碳酸氢根反应生成碳酸根,浸取天青石精矿时,向NH4HCO3溶液中加入适量浓氨水的目的是:将HCO转化为CO,增大溶液中CO的浓度;NH4HCO3加热易分解,温度过高将会导致NH4HCO3的分解及氨水的分解挥发,所以“浸取Ⅰ”的条件是温度在60~70℃、搅拌、反应3小时,温度过高将会导致SrSO4的转化率下降,故答案为:将HCO转化为CO,增大溶液中CO的浓度;温度过高将会导致NH4HCO3的分解及氨水的分解挥发;
(3) ①SrO粗品已经浸取完全时,浸取后的溶液中不再有Sr(OH)2,取最后一次浸取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不变红说明浸取完全,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浸取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不变红;
②培烧过程为固体的加热分解,用坩埚;
(4)第一步浸取滤液中含有NH,在沉淀过程中会生成NH3H2O,可循环利用,故答案为:氨水;
(5)SrSO4与C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rS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质量守恒配平方程式为:SrSO4+2C=SrS+2CO2↑(或SrSO4+4C=SrS+4CO↑),故答案为:SrSO4+2C=SrS+2CO2↑(或SrSO4+4C=SrS+4CO↑)。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