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牛顿第三定律 课件(共33张PPT)+教案+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牛顿第三定律 课件(共33张PPT)+教案+练习(有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0-24 12:03:09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3 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探究:
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甲对物体乙有作用力,那么物体乙一定对物体甲也有作用力吗?
②物体甲的施力物体是谁?物体乙的施力物体又是谁?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④大人和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还相
等吗?
情景:我们通常说磁铁吸引铁,铁是否也能吸引磁铁呢?  磁铁与铁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为什么?
推动火箭前进的力
施力物体:气体
受力物体:火箭
对气体的力
施力物体:火箭受力物体:气体
火箭是如何起飞的?
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作作用力,
另一个力就叫作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书本静止在桌子上.请分析书本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受力示意图。它们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它们的反作用力各是什么力?
G'
G
FN
FN
FN'
观察本题中两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析两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何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1.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反向、共线)。
2.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异物)。
它们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吗
如果相等,那为什么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
【互动探究】
如图所示,把A、B两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关系?
改变条件,观察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小关系:
条 件 A、B读数是否相同?
A不动,用B拉A
B不动,用A拉B
A、B对拉,同时两弹簧匀速运动
A、B对拉,同时两弹簧加速运动
相同
相同
相同
相同
力传感器
计算机
数据采集器
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内容中的“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成立。
①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
②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2.表达式
3.特点
F
F′
=
-
(1)等大、反向、共线
(2)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两个性质相同的力
(4)与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关系
例:拔河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
分析:

F甲= F乙
F甲 < f甲m
F乙 > f乙m
f甲m > f乙m
f甲
f乙

F乙
F甲
将一个电灯悬挂在天花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平衡力
灯对绳的拉力
绳对灯的拉力
灯的重力
【对点训练1】如图,画出灯的受力示意图,并指出相应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对点训练2】证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G
F
F′
证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与物体受到的重力G是平衡力,故有:
    F=G
  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F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F′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有:F = F′ 故:F′= G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1.明确研究对象,即明确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1)不要找该物体施加给其他物体的力。
A
研究对象是A,只分析其他物体对A的作用力。
(2)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研究对象为C。
A
B
C
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G
C
F
FB
2.隔离研究对象。
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并分析周围有哪些物体对研究对象施加了力的作用。
A
B
C
假设我们分析物体A。
A
GA
FB
假设我们分析物体B。
B
GB
FA ′
FC
假设我们分析物体C。
C
GC
F
FB
整体法 隔离法
概 念 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方法 将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分隔开分析的方法
选用原则 研究系统外的物体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力或系统整体的加速度 研究系统内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注意问题 受力分析时不要再考虑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一般隔离受力较少的物体
受力分析的步骤:
3.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叫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4.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
探究:
如图所示,放于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作用,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F压。
(1)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大小、方向存在什么关系 它们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 性质相同吗 属于一对什么力
(2)支持力F支和压力F压的大小、方向存在什么关系 它们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 性质相同吗 属于一对什么力
提示:(1)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木块上。它们一个是重力,另一个是弹力,性质不同,是一对平衡力。
(2)支持力F支和压力F压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木块和水平面上。它们都属于弹力,性质相同,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归纳总结】
内容 比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
不同 点 作用 对象 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依赖 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依然可存在
内容 比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平衡力
不同 点 叠加性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且合力为零
力的 性质 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 可以是同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表达式:
小结
1.关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有作用力才有反作用力,因此先有作用力后产生
反作用力
B.只有在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才大小相等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
之间
D.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D
随堂巩固练习
2.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前进,下面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马拉车的作用力先产生,车拉马的作用力后产生
B.马能拉动车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只有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
D.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D
3.如图所示,P和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对桌面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
Q
P
4.水平桌面上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2 N的水平拉力,产生1.5 m/s2的加速度,若水平拉力增至4 N,则物体将获得多大的加速度?(g取10 m/s2)
答案:3.5 m/s2相互作用---力
3 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分析
教科书在内容安排上遵从先定性再定量的基本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然后,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对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体会牛顿第三定律的价值与意义。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牛顿第三定律的核心,而牛顿第三定律又是整个经典力学的重要基石。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了定性了解,知道相互之间的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也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在高中阶段,需要深化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学生需要经历定量探究过程,获取实验数据,基于证据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的特点,并进一步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在整个牛顿力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复杂情境下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获取证据的能力,提升学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的错误概念比较多,比如质量大的物体对质量小的物体的作用力大于质量小的物体对质量大的物体的反作用力等。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标定位:
1.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能够对物体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素养目标:
1.通过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学习,形成物理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体会科学探究在研究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了解研究科学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
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甲对物体乙有作用力,那么物体乙一定对物体甲也有作用力吗?
②物体甲的施力物体是谁?物体乙的施力物体又是谁?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④大人和小孩掰手腕,很容易就把小孩的手压在桌面上。他们施加给对方的力大小还相
等吗?
再通过磁铁吸引铁的情景探究、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生活常识、火箭是如何起飞的问题探究、等帮助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形成初步认知。
【新课讲授】
(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复习回忆:初中已经学习过“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本质属性,说明力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列举大量实例:如手拉弹簧、手推桌子、地球上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等,说明这些物体间的作用力是同时存在的;
抽象概括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作作用力, 另一个力就叫作反作用力。
指出:这两个力是同种性质的力,是同时存在的。
师生一起剖析:书本静止在桌子上,分析用力,并指出每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引导学生在初步体会的基础上,思考每一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是否同时存在、是否性质相同等问题。
(二)牛顿第三定律
分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A、B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含义:A的示数表示B对A的拉力大小, B的示数表示A对B的拉力大小。
学生:充分进行动手操作、观察,获得丰富体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两个弹簧测力计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的示数,当用
力拉A时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又是如何变化的。
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利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尽量进行分组实验,如果
实验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此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实验数据,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特别是在两个传感器相互拉动并快速移动中获取准确数据;二是熟悉传感器的使用,为后续利用传感器进行其他实验做好实验操作技能准备。
师生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内容中的“总是”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均成立。
①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
②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2.表达式:
(三)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0页部分,说明分析物体受力的两条思路:一是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分析和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二是根据各种力的特点和存在条件,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
明确分析哪个物体所受的力?
教师演示C的受力分析:
学生自主分析:物体A和物体B的受力,同桌之间相互纠错,分享。
初步体验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教材静止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受力,组织学生板演,纠错。
教师初步总结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①明确受力分析的对象;
②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并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进一步验证这些力是否真实存在;
③只画出物体受到的力,而不画出作用于其他物体的反作用力。
探究:“比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点”
如图所示,放于水平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作用,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为F压。
(1)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大小、方向存在什么关系 它们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 性质相同吗 属于一对什么力
(2)支持力F支和压力F压的大小、方向存在什么关系 它们分别作用在什么物体上 性质相同吗 属于一对什么力
提示:(1)重力G和支持力F支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木块上。它们一个是重力,另一个是弹力,性质不同,是一对平衡力。
(2)支持力F支和压力F压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木块和水平面上。它们都属于弹力,性质相同,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0页部分内容,自主分析吊在树枝上的猴子的受力,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教材71页“练习与应用”
板书设计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作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表达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问题引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属于知识再现,回忆初中已经知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二个层次揭示大人跟小孩掰手腕情境下的错误概念,即认为大人对小孩的作用力一定会大于小孩对大人的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关系。但学生之前的学习并没有定量研究,只是基于大量事实或者经验的猜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实验设计,获取实验数据,基于证据进行推理论证,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物体受力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科书首先说明分析物体受力的两条思路:一是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分析和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二是根据各种力的特点和存在条件,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第一条思路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做过多讨论,但学生对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已经有些定性了解,如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条思路对促进学生对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条思路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各种作用力的认识,并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物理情境。
受力分析,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后,注意从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验证受力分析的结果,促进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发展;第二,通过物体受力分析的实例,引导学生形成受力分析的程序性知识,以达到熟练巩固受力分析技能的目的。绝密★启用前
3.3牛顿第三定律课后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共7小题,共56分)
用牛顿运动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力大于脚蹬地的力,所以人才能往前走
B.不论站着不动,还是走动过程,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C.人站在沼泽地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
D.以卵击石,石头完好而鸡蛋破了,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A、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力与脚蹬地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错误;
B、不论站着不动,还是走动过程中,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故B正确;
C、人站在沼泽地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故C错误;
D、以卵击石,石头完好而鸡蛋破了,但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仍等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图中力F1作用在木箱上,力F2作用地面上。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力F2就是木箱的重力
B.力F1的大小大于F2的大小
C.力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力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由图可知,图中力F1作用在木箱上,方向向上,而力F2作用地面上,方向向下,可知F1是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而F2是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二者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P和Q叠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8分)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Q的支持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A、P所受到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很显然,这两个力都作用在一个物体P上,它们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
B、Q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是Q与地球之间的作用,而Q对P的支持力是Q与P之间的作用,显然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B错误.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它们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正确.
D、Q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是Q与地球之间的作用,而桌面对Q的支持力是Q与桌面之间的作用,显然不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B.马对车的拉力小于车对马的拉力
C.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
D.只有当马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才等于车对马的拉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马向前拉车的力和车向后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加速运动时,马向前拉车的力等于车向后拉马的力,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踢毽子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健身运动。在脚踢毽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由于脚发生形变产生的
B.脚对毽子的作用力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方向相同
C.毽子对脚的作用力与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脚对毽子的作用力大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A、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由于脚发生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毽子产生的,故A正确;
BD、脚对毽子的作用力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D错误;
C、毽子对脚的作用力与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故C错误;
故选:A。
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正常行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人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B.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大小
D.若人行走速度变小,则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小于人对地面的摩擦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A、人所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因人走路时,脚与地面没有相对滑动,故A错误;
B、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此它们大小总相等的,故B错误;
CD、人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与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大小,也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不受任何因素影响,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8分)
A.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有摩擦力必有弹力,由对称性可得有弹力也必有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摩擦力,则该摩擦力可能是静摩擦力也可能是滑动摩擦力
D.卡塔尔世界杯上梅西用脚大力抽射时,脚对球的作用力大于球对脚的作用力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A、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其施力物体是物体,故A错误;
B、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故B错误;
C、木块在静止的木板上滑动,静止的木板受到滑动摩擦力;木块随倾斜的传送带一起向上运动时,运动的木块受到静摩擦力,故C正确;
D、卡塔尔世界杯上梅西用脚大力抽射时,根据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可知,脚对球的作用力等于球对脚的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共3小题,共24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传感器技术有机结合,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现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弹簧挂钩与传感器接在计算机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变化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
(8分)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因此物体受力平衡
B.作用力与反作用大小始终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合力为0
D.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论物体如何运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B D
【答案解析】解: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进行合成更不会平衡;故AC错误;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B正确。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论物体做什么运动,两个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D正确;
故选:BD。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8分)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互相抵消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相反
【正确答案】 B D
【答案解析】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力的性质相同,故A错误;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B正确;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不能合成,故C错误;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相反,故D正确;
故选:BD.
如图所示,有两个穿着溜冰鞋的人站在冰面上,当其中一个人A从背后轻轻推另一个人B时,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因为A推B时(  )
(8分)
A.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B.A对B的作用在先,B对A的作用在后
C.B对A的作用力大小等于A对B的作用力大小
D.A对B的作用力和B对A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正确答案】 A C
【答案解析】A、一个人A从背后轻轻推另一个人B时,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故A正确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B错误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既不能合成,也不能抵消,不是一对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C.
三、实验题(组)(共2小题,共20分)
如图1所示,用传感器研究两钩子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左侧传感器固定于木块上),两个钩子拉力的情况由计算机屏幕显示如图并所示。
(6分)
(1) 关于图象2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可能是木块静止时得到的
B.可能是木块匀速运动时得到的
C.可能是木块加速运动时得到的
D.木块的速度一定变化 (3分)
【正确答案】 ABC
【答案解析】两弹簧秤之间的相互作用始终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故ABC均有可能,故ABC正确D错误。
(2) 根据图2可知,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是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3分)
【正确答案】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答案解析】由图2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为了探究木块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同学在实验中的主要操作有:

A.用弹簧秤测出木块A的重力为G=6.00N
B.用弹簧秤测出木板B的重力为G′=9.25N
C.按图甲所示安装器材,安装过程中用手按住木块和木板
D.松开按住木块和木板的手让其运动,并即刻读出弹簧秤的示数(14分)
(1) 该同学的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有一个步骤存在错误,多余的步骤是______,存在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填步骤序号)(6分)
【正确答案】 B;D
【答案解析】要测量木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由摩擦力的公式Ff=μFN知,
所以要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A对B的压力的大小,A对B的压力和A的重力相等,
所以需要知道A的质量,但B的重力没有用,所以不需要知道B的质量,多余的步骤是B.
存在错误的步骤是D,松开按住木块和木板的手让其运动,注意不能立即读数,要等到木块稳定后再读数.
(2) 在听取意见后,该同学按正确方法操作,读数时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N,根据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可得到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8分)
【正确答案】 2.10;0.35
【答案解析】由弹簧秤可以直接读出为2.10N,

试卷第4页,总4页
第3页 第4页绝密★启用前
3.3牛顿第三定律课后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共7小题,共56分)
用牛顿运动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人走路时,地对脚的力大于脚蹬地的力,所以人才能往前走
B.不论站着不动,还是走动过程,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C.人站在沼泽地下陷时,人对沼泽地的压力大于沼泽地对人的支持力
D.以卵击石,石头完好而鸡蛋破了,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如图所示,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图中力F1作用在木箱上,力F2作用地面上。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力F2就是木箱的重力
B.力F1的大小大于F2的大小
C.力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力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如图所示,P和Q叠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
(8分)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Q的支持力
如图所示,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
B.马对车的拉力小于车对马的拉力
C.马对车的拉力等于车对马的拉力
D.只有当马车匀速前进时,马对车的拉力才等于车对马的拉力
踢毽子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健身运动。在脚踢毽子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由于脚发生形变产生的
B.脚对毽子的作用力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方向相同
C.毽子对脚的作用力与脚对毽子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D.脚对毽子的作用力大于毽子对脚的作用力
人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正常行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分)
A.人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B.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大小
D.若人行走速度变小,则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小于人对地面的摩擦力
下列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8分)
A.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B.有摩擦力必有弹力,由对称性可得有弹力也必有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如果受到摩擦力,则该摩擦力可能是静摩擦力也可能是滑动摩擦力
D.卡塔尔世界杯上梅西用脚大力抽射时,脚对球的作用力大于球对脚的作用力
二、多选题(共3小题,共24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传感器技术有机结合,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现把两个相互作用的弹簧挂钩与传感器接在计算机上,出现的结果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变化曲线,可得出的结论是(  )
(8分)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因此物体受力平衡
B.作用力与反作用大小始终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合力为0
D.牛顿第三定律研究的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论物体如何运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相同的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8分)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一定互相抵消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一定相等,方向一定相反
如图所示,有两个穿着溜冰鞋的人站在冰面上,当其中一个人A从背后轻轻推另一个人B时,两个人都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这是因为A推B时(  )
(8分)
A.A与B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B.A对B的作用在先,B对A的作用在后
C.B对A的作用力大小等于A对B的作用力大小
D.A对B的作用力和B对A的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
三、实验题(组)(共2小题,共20分)
如图1所示,用传感器研究两钩子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左侧传感器固定于木块上),两个钩子拉力的情况由计算机屏幕显示如图并所示。(6分)
(1) 关于图象2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可能是木块静止时得到的
B.可能是木块匀速运动时得到的
C.可能是木块加速运动时得到的
D.木块的速度一定变化 (3分)
(2) 根据图2可知,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是___ ____
(至少写出两点)。 (3分)
为了探究木块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同学在实验中的主要操作有:

A.用弹簧秤测出木块A的重力为G=6.00N
B.用弹簧秤测出木板B的重力为G′=9.25N
C.按图甲所示安装器材,安装过程中用手按住木块和木板
D.松开按住木块和木板的手让其运动,并即刻读出弹簧秤的示数(14分)
(1) 该同学的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有一个步骤存在错误,多余的步骤是______,存在错误的步骤是______.(填步骤序号)(6分)
(2) 在听取意见后,该同学按正确方法操作,读数时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_____N,根据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可得到A和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8分)

试卷第4页,总4页
第3页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