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韩愈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的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教师的地位
教师像把盐,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马说》《爱莲说》都属这一类文章。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
①基本知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②地位: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③作品: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知人论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任务一:“破译抢答”——结合提示快速破解文言文,随时举手发言。本环节抢答次数五次以上的同学“免写本周周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①学者:求学的人。
者:结构助词,……的人
②所以:指示代词,用来 ……的(人、事或方法)
③道:指儒家思想
④受:同“授”,讲授
⑤而:第一个而,就,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但是
⑥动词,跟随,追随。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最终也不能解开了。
【翻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出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其:代词,他。
②闻:引申义,懂得
③而:表递进,并且;
师:名词意动“以……为老师”
④师:动词,学习;
⑤庸:副词,表反问,难道,哪里
⑥是故:所以
⑦师:老师
课 文 串 讲
第一段分析: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什么是老师?
传道受业解惑
为什么需要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需要怎样的老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翻译】唉!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还跟从老师并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才智)远远低于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自这个原因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而:表递进,并且
⑤下:低于
⑥而:表转折,但是
⑦耻:名词意动,
以……为耻
⑧是故:所以
⑨圣:第一个圣,名词,指圣人;第二个圣,形容词,圣明
⑩益:副词,更加
愚:第一个愚,愚昧的人;第二个愚,形容词,愚昧
其:疑问副词,大概
①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②出:动词,超出
③犹且:副词,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其:代词,他的
②而:表目的,用来
③耻:名词意动,以……为耻
④惑:引申义,糊涂
⑤而:表并列,和,又
⑥句读:停顿、断句
⑦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⑧或:有的,第一个指“不知句读”;第二个惑指“惑之不解”
⑨不:通假字,通“否”
⑩小学: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学:学习
【翻译】(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人,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儒道,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不解的疑惑却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要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这些人的聪明之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①耻:以……为耻
②族:类
③彼与彼:他与他
④相若:相像,差不多
⑤位卑:地位低
⑥羞:感到羞愧
⑦官盛:地位高
⑧谀:阿谀奉承
⑨师道:求师的风尚
⑩齿:原意指年龄,此处引申为排列
乃:竟
及:比得上
欤:语气词,啊
【翻译】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拜师学习为耻。(而)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 “弟子”,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为伍,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课 文 串 讲
第二段分析:
巫医乐师百工
vs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论证角度
正确的态度
错误的态度
结果
作者的观点
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
爱其子vs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句读不知
小学而大疑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请回答: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运用了什么方法,解说了哪些道理?
第三层:讽刺批判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
第二层:批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指出正确的求学择师标准
第一层:指出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①常:固定
②师:以……为师,名词意动
③徒:类,辈
④贤:道德、学问、才能
⑤贤:超过
⑥于:放在形容词后面,引出比较的对象
⑦术业:学问和技艺
⑧攻:引申义,深入研究
【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说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课 文 串 讲
第三段分析:
圣人
无常师
孔 子
从师的行为
从师的言论
举例论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李家名为蟠的孩子,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能全面地学习,不被时俗所束缚,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时从师学习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①好:喜爱
②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③通:全面
④拘:拘泥、拘束,引申为束缚
⑤于:介词,第一个表被动,被;
第二个引出动作对象,向
⑥嘉:赞许
⑦行古道:遵行古时从师学习的传统
⑧贻:赠送
课 文 串 讲
第四段分析:
李 蟠
举 例
不拘于时
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写作缘由
文 章 总 结
论 证 思 路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写作缘由:赠李蟠
任务二:我说你猜 复习字词
文言字词汇总
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学者
所以
“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古
文言字词汇总
古今异义
小学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古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今
不必
一般人、普通人。
古
许多的人。
今
众人
不一定。
古
不需要,不必要。
今
词类活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惑而不从师
师
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名词做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
名词作动词,从师
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耻
一词多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
名词,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吾师道也、传道授业
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
名词,风尚、传统
道
一词多义
郯子之徒
之
代词,这些
(之属)
古之学者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择师而教之
代词,孩子
不拘于时
被动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而耻学于师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小结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当堂检测
易错字落实
1.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 )、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易错字落实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不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 )。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 )之。
情境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 , ”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 ,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在《师说》中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 ”。
6.韩愈《师说》中“ , ”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 , ”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 ”和对自身“ ”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 ,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 , ”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3.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14.(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5.(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1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3.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4.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5.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感
谢
聆
听
学不可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