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
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
重要意义。 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宣扬“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富民。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一书富于辞采,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朗读要求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突出重读
富有节奏注意下列句子节奏环而攻之而不胜
米粟非不多也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步骤:读一读----文章
想一想----意思
看一看----注释
议一议----难点补充注释天时: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米粟:粮食。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这。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之至。之至:到了极点。研读赏析文章论述的中心是什么?为了论述这个观点,文中选用了哪些事例?
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突出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三里 七里
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攻城第二个事例使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富有气势。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守城拓展反思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
事例阐 述人和思想的重要性.解释下列横线上词的含义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 (通假字)
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一词多义)
天下顺之____________(词类活用)
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课件46张PPT。<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走进名人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如《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听读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
2、分清句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下列加线字的读音你能读准吗?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畔之guōsùyùpàn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吗?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注音和节奏夫 郭 粟 寡 戚 畔
封疆 jiāng
fúguōsùgu?qīpàn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补充注释: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城 :内城 郭:外城君子:施行仁政的人亲戚: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古今异义:学习第一部分: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分析课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气地理形势有利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 仁政少第一段阅读第一节思考问题:解释字词天时
地利
人和时令、气候、等条件。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阐述“人和”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第一段: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第二节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外城围语气词
这样看来下页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点字词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这样看来表判断 第二段:译文(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解释加线词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坚韧锐利放弃离开所守之城这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讨论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b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三段: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因此,所以限制疆界的国防靠 震慑施行仁政的君主到极点内外亲戚通“叛”,背叛凭归顺,服从行仁政的君主或者学习第四部分: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四段:译文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讨论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
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按
“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人和” 论据: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结论: 得道多助 顺
失道寡助 叛“人和”的实质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 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二: 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守一方而言)↓↓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举例论证论 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仁政”板书设计举例道理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治国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本文是典型的议论文,结合相关知识:
1)全文的思路怎样? 2)本文以战争为例,你认为孟子是主张打仗吗? 3)他写此文的真正意图么? 探讨问题拓展研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文中讲述了“人和”的重要性,你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获得了哪些启发呢?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
“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
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启示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
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2、解释划线的字词。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来检验一下吧!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填空练习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六、问答题1、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本文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文采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七、默写全文再见课件28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整体感知给下列红字注音:舜发于畎亩之中(quǎn)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u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gé)法家拂士(bì)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 狱官 集市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 孙叔敖举于海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举于市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指示代词,这。 使……劳累。 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痛苦。 使……贫困。 违背、受阻挠 动词,扰乱。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使……惊动,
使……坚韧起来。同“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常常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 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同“弼”,辅佐。在外面,
指国外。 归纳整理注意下列字词的特殊用法:⒈指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解释为 。
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同 ,解释为 。
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同 ,解释为 。 衡 横 梗塞,指不顺
曾 增 增加
拂 弼 辅弼一词多义: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征于色
④生于忧患 从 给在由于发: ?①发于畎亩
②?发于声 (表现,显露)(举,被任用)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拂士(阻挠,违反)(同“弼”,辅佐,辅弼)深入理解思考:1、通读全文,请给文章的标题
加上主语。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申拓展 联系中外历史及现实,给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充事实论据。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辩论:
正方:顺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
反方:逆境更有利于造就人才。逆境扼杀弱者,
却可以把强者雕刻得更强! 弱者依赖环境,强者利用环境。愿我们做生活的者,像海燕一样在人生的风雨中展翅翱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