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知识 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 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
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鱼我所欲也《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作者简介孟子的政治主张
施行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名( ),字( ) ( )时期邹国人,伟大的( )家、( )家,是继( )之后( )家学派的代表人,被尊奉为( )。
本文选自( )
考 考 你轲子舆 战国 思想教育 孔子 儒亚圣《孟子·告子上》 课文朗读,要求: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
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
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
大意 。 听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恶 箪 蹴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qiè翻译课文同位合作结合注释与所学文言知识自译课文。
逐句翻译。原文:译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熊掌:得兼: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同时得到。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所想要的,所喜爱的所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文:译文:生:义:舍:生命正义,大义舍弃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要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取:选取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原文:译文:有甚于:苟得:恶:患:辟:比……更重要。甚:超过,胜过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wù,厌恶。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去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故:所以原文:译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何不用也:莫:假如,假使。有什么手段不使用呢?没有。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者:这里指代办法原文:译文: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通过某种方法。是故:因此、所以。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原文:译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丢掉、不丧失。是心:这种思想。 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原文:译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
豆:
呼尔而与之:
蹴: 不屑: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古代盛食物的木制器具。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践踏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羹:带汤汁的肉原文: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万钟: 辩:
何加: 奉:
得: 与:指很厚的俸禄。有什么益处。侍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通“辨”,辨别。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乡: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向”,从前。原文:译文: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是:
已:
谓:
本心:原文:译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称作、叫做。已,停止,放弃。课文分析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2、本段是如何展开议论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文)中心论点: 舍生取义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本文开头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论题。这样写,显得自然而明晓。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设喻
引出板书设计:2、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本段是如何展开议论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患有不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义重于生命(正反对比论证)小结第一段结构思路:“舍生取义”乃人之“本心”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义重于生命。结论:人性本善,贤者能“勿丧”。(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分析论证。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第一段的层次: “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 “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恶”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义的事情。 “非独贤者有是”“是心”指什么? “是心”指“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分析第二、三两段:阅读课文第二、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
2、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见利忘义”乃失其“本心”正面举例:一箪食
一豆羹反面举例:不辨礼义
而受万钟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小结第二段结构思路:论证“义”的可贵,不能苟且偷生。论证为人不能见利忘义,失其“本心”。2、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目的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4、文中“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3、不辩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 结果:失其“本心”。是一种“见利忘义”的行为。问题探究5、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小结: 第二段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它使人丧失了羞恶之心。全文小结:1、中心论点:舍生取义2、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1)比喻论证:如文章开头用“舍鱼而取熊掌”为喻论对生与义的选择,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
(2)对比论证:如从正反两面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又如最后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3)举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正面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对“万钟”的态度又用事实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
请从文中举出有关的论证方法的例子: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延伸思考 1、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2、古往今来,无数英雄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两个这样的例子。 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击元朝入侵,后兵败被捕,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刘胡兰:1946年,年仅十五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逮捕。敌人无论是严刑逼供,还是金钱利诱,她都宁死不屈,并英勇就义。
董存瑞:为减少伤亡,给冲锋战士扫除前进的障碍,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在桥下高举炸药包以身殉国。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1.《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 。 舍生取义嗟来之食⑴故患有所不辟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与”通“欤”,语气词。“得”通“德”,感激。“辩”通“辨”,辨别。“辟”通“避”,躲避。1、通假字小结:2、一词多义小结 为
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介词,为了。动词,做。得到。通“德”,感激。此、这。这是。通“欤”,语气词。给予。⒊虚词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代词,他。助词,的。表比较,比。表对象,对于。⒈鱼我所欲也。
⒉二者不可得兼。
⒊故不为苟得。
⒋是亦不可以已乎。想要兼得,同时得到苟且偷生停止、放弃4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⒈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 见了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5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 按要求完成下列的语段分析: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
②贤者能勿丧耳( )
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丢失 2.“贤者能勿丧耳”,在《谈骨气》中孟子有几句话是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的,这几句话是(
)。
3.请列举出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至少两位)
4.根据文中的内容,回答出“所恶有甚于生者”指的是(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岳飞、文天祥 不义 (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呼尔而与之( )
②蹴尔而与之(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2.《谈骨气》中有一个故事来源于“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这个故事是( ) 。 给 用脚践踏 通“向”,以前 嗟来之食 3.本段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
( )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 ( )。
5.概括本段的内容( )。
6.说说文中反问句的作用。
7.结合实际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不失其本心”。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通过举例阐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增强语势,加强论辩力 重点词语解释:得兼: 舍:
取: 苟得:
恶: 患:
辟: 如使:
是 故: 非独:
丧: 蹴:
不屑: 万钟:
辩: 何加:
奉: 得:
与: 乡:
已: 本心:同时得到舍弃选取苟且偷生厌恶祸患、灾难同“避”,躲避假如、假使所以不仅丢掉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指高位厚禄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助词 同“向”,从前停止天性、天良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
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以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
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
接受它,这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
丧失了人的天性。
课件23张PPT。︽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相关链接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读准字音恶 箪 蹴乡 羹 妾 wù dān cù xiàng gēng qiè思考:
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试译第一自然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想要的同时得到 舍弃正义重要 比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通“避 ”,躲避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所以有了祸患我不去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
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仅仅不丢掉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假如人们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去做的呢?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得以生存,然而有的人却不愿采用;通过这种行为,就能躲避祸患,然而有的人却不愿这样做。这是因为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令人厌恶的东西有超过死亡的。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它,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论点(设喻)鱼——熊掌 舍生取义论证(正面)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假设·反面)莫甚于生者
莫甚于死者结论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义高于生生高于义 舍生取义结构提纲比喻论证对比
论证试背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内容理解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 不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通“辨”,辨别这里指高位厚禄有什么益处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一筐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没有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就是过路的饥人也不会接受;践踏过再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对于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欣然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停止天性、天良 ?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人的感激而接受: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们的天性。1、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2、根据下面的提示给这一段分层:
第一层 : 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二层: 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
第三层 : 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从“一箪食”至“乞人不屑也”)(……至“是亦不可以已乎”)(最后一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
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 举出实例,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检测1、本文选自 。
2、解释下列词语
苟得 患
辟 如使
何不用也 勿丧
蹴 何加
万钟 乡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告子上》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祸患、灾难通“避” ,躲避假如、假使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不丢掉用脚踢有什么益处这里指高位厚禄通“向”,从前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他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2、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1、本文观点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2、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写出两种论证方法并举例。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比喻论证 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比论证 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生以载义, 生可贵;义以立生, 生可言。
(明 王夫之《尚书引义》)
君子义以为质, 得义则重, 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 背义为辱。 (南宋 陆九渊)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因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夏明翰)
拼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课件46张PPT。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谈体会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鱼我所欲也《孟子》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作者简介“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
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
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字音
不为苟得也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乡 xiàng 羹 gēng 蹴 cù 妾 qiè
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能愿动词,喜爱生命大义舍弃译文: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探究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设喻
引出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
胜过读wéi,
动词,
做,干苟且偷生读Wù,动词,厌恶。
与“欲”相反名词,祸患,灾难通“避”,躲避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译文:比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辨
证
分
析
??(正面)舍生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探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假如,假使那么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动词,做,干译文:没有假
设
分
析(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最喜生)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
(最恶死)何不为
(不择手段躲祸)舍义取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通过这种方法。因此,由此可见。译文:由是则生由是避患不用不为有甚于生者有甚于死者因
果
分
析舍生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
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
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
罢了。不仅仅这种思想不丧失。译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探究(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 升华
主题递
进
论
说 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分析第一部分舍鱼而取熊掌 “甚于生者” “义”;“甚于死者” “不义”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论点舍生而取义 不为苟得患有所不避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论证正面论证比喻论证反面论证(“性善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吆喝。尔,助词。给饥饿的过路人因轻视而不肯接受用脚践踏着。译文: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舍生
取义 得——生舍——死正面举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
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高位厚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通“德”,感激通“欤”,语气助词译文:侍奉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辨礼义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通“向”,从前。为了,介词 wèi做,动词 wéi停止,放弃天性译文: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
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探究义存于心举 例 论 证见利忘义(正)(反)对 比 论 证嗟来之食1、行道之人
2、乞人万钟之禄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排 比 论 证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
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鱼熊掌舍鱼取熊掌类比比喻义舍生取义生不为苟得不避祸患何不为何不用反第一部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 “义” 重于生命。 第二部分 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正反有本心失本心(重义)(取义)舍生取义( )正面所欲甚于生所恶甚于死反面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正面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乞人反面万钟之禄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对 比论 证论 证对 比鱼 熊掌道 理 论 证举 例 论 证
论点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延伸、拓展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它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未来。 大爱至善唐山13位农民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13位农民除夕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到郴州救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义举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勇为”。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普通人的大爱 这就是爱 韩惠民 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把韩惠民和初恋情人吴月瑛分开,吴月瑛瘫痪了。
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颁奖词: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1.给下列加色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wùdāngēngcùgǒuxiè课堂练习2、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本性丧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4、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看看意思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通“欤”,语气词,表示反问。)(给)(表示修饰,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但是,表转折)(比,介词。表示比较) (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指示代词。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5、简要回答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而取义。
⑵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⑶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6、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7、《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