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4、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同学们一定去过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请你用一个词,最好是四字词语来形容它。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绿遍山野 绿遍山原白漫川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同学们看这么多的风景,白雪皑皑是一道风景,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一道风景,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道风景,一碧千里的原野更是一道风景,今天我们要去感受另一种与众不同的美,那就是搭石。我相信在这节课中,你们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什么是搭石?
检查词语:
谴责,懒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同学们词语掌握的都不错,那么你能告诉老师什么是搭石?
(指板画)瞧,这就是搭石,很平凡的石头组成。(板书:平凡)但是作者却说它构成了(生接:家乡的一道风景)请齐读这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再读课文,寻找美
普通的石头而已,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风景呢?请大家默读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你觉得人美的句子画出来,并试着在旁边简要地写上你的感受。
相信,一幅幅画面已在大家的脑海中呈现。
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搭石的美?
我们按照自然段的顺序来交流,首先是第二自然段,谁找到了?
第2自然段:
(预设: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呢?
生:写上了年纪的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找石头换上。
师:孩子们,现在你就是走搭石的老人,而我过路人,我来采访你一下,谁想试试?
1、老人家,你今年多大了?(那你长得好年轻啊)
2、您这么急着赶路是有什么急事吗?
3、那您怎么又回来了?
4.您搭好了,又来回走了好几趟是为什么?
多么细心善良的大叔呀,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老人家。
谁能读读这句话来赞美一下这位善良,负责的老人家 生读。
孩子们,是不是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会这样做呢?
不是。
想一想,(引读)
早晨,一位活力四射的小伙子抗着锄头去翻地,突然踩到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
中午,一位勤劳贤惠的大妈急着去学校接孙子,发现河中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
夕阳西下,一位风尘仆仆的大伯挑着谷子匆匆回家,发现河中有一块搭石不平稳,连忙 。
师小结:在这平常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都有一颗美好心灵。平凡的搭石,因为乡亲们的几个普通的动作而美了起来。难怪作者说“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生读这句话。
第3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
这个语段中,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美?(抓清波荡漾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这一部分重点讲)
1.(预设: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你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
孩子们,读这两个词: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你有什么发现。能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A:生读得不是很好)师:谁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人影在晃动?
(预设B: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师:咱们也像他这样,美美地读。
2、(预设: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还有哪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男孩子走前面,女孩子走后面。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男孩子接:抬起脚来) 后面的——(女孩子接: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 男孩子接: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孩子接: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男孩子接: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孩子接: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有人指挥吗?对了,像这样虽然没有人指挥,但依然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3.(预设:生:我还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到美。
能通过朗读把这美妙的声音送给大家吗?
展开联想,听!除了踏踏的脚步声,还会有怎样的声音?若生不来,描绘山间景象进行引导,最重要的是体会一行人欢歌笑语,有说有笑的和谐声音。
真是一道和谐的风景啊!
哪位同学把这段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进了画里,真美。)
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引导学生多元评价,先说对方优点,再提出建议。
同学们,如此美景,既是一幅美丽的画,又是一首清丽的诗,你看,
谁想来读读这首诗,读出韵律美。
配乐读。
师小结:因为走搭石的人,不抢路,不突然止步,动作协调有序,才有了这一幕幕和谐、富有诗意的画面(板书:和谐)。
过渡语:正是有了人的活动,普普通通的搭石才美了起来。因为人美,搭石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同学们,学习语文,我们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品读,从而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四自然段,找出打动你的词语,并把感受和同学们分享。
第4自然段
品读重点语句,想象背老人走搭石画面,感悟乡亲们的“尊老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哪些词感受到这份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假如遇上年迈的老者来走搭石,又是一幅怎样优美的画面呢?
品读句子(屏显):“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地读几遍)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从这句子体会到什么?(预设:生:年轻人尊敬、关心老人。)(板书:敬老)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师:是只有一两个年轻人会这样做吗?预设:生:不是。
师:那要怎样读才能让大家知道,每个年轻人都会这样做。
(一生读,突出了“总要”一词)
师:听出来了。谁再来试试?
再读读看。(生再读)。
师:好小伙!知道体贴老人,背得那么慢,那么小心!
师小结: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谦让美和敬老美,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
假如(遇到了胆小的孩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象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都在上演。正是有了这样的故事,才有了家乡的这道风景
所以作者不由的赞叹: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和“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生齐读)
师:孩子们,在这平凡的搭石上,我们看到了纯朴热心的老大爷,看到了敬老爱老的年轻人,看到了相亲相爱、勤劳善良的村民们。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再次感受——(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课文
孩子们,欣赏、珍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往往蕴涵着美。比如这节课,勇敢发言的你们很美,认真思考的你们很美,乐于分享的你们更美……像这样的生活中的美还有很多很多,
课下请同学们把你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下节课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课。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摆搭石”来体悟,但磨课完成后,我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
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很多不足:挖掘的语文因素较多,觉得哪一个也很重要,哪一个也不想扔,结果整堂课走马观花一般完成了;课堂教态也不自然,表情,姿态不到位。体态语言应该随文变化,不能僵硬,要跟随学生学习状态进行变化,才会让课堂处在活跃思辨的状态。
评价语也不够及时多样。当学生回答问题、朗读之后,给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能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不评价,也不能用“你真棒”等模糊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