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十九岁,花儿一样的年纪,1969年史铁生怀揣着梦想参加上山下乡运动,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希望在那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以及社会的认可,但是命运却和史铁生开了一个玩笑。1972年,患有先天性脊椎裂的史铁生因长期劳作犯了腰病,并导致他在二十一岁时高位瘫痪。
1973年,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面对这样的人生局面,史铁生是否能好好地活下去呢?时隔近十年,史铁生鼓起勇气拿起笔写起那时的母亲和自己。让我们通过《秋天的怀念》,进入二十一岁时史铁生的生活。
新课导入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1.积累“瘫痪”“憔悴”“诀别”“烂漫”等词语,了解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朗读技巧。(重点)
3.整体感知,练习概括文意。
4.情节和细节中提取人物形象。(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tān huàn qiáo cuì xù dao xiǔ
瘫 痪 憔 悴 絮 叨 整 宿
shì nòng jué bié yāng qiú
侍 弄 诀 别 央 求
tù xiě fǎng shàn
吐 血 仿 膳
预习检测
2.根据词义,用下列词语造句
(1)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2)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3)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预习检测
翻来覆去: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絮絮叨叨:老年人总是记性不好,有时还总是絮絮叨叨的。
喜出望外:今日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我看到了仰慕已久的大明星。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等。
作者简介
听读音频
1. 注意下列重点词语读音:
瘫痪 吐血 憔悴 絮絮叨叨 诀别 烂漫 泼泼洒洒 央求
2.在语气发生变化的部分做标注(如:低沉、激烈、悲痛等)
3.给第一段做朗读标注(重音· 停顿ˇ 连接^ 延长—— 上升↗ 下降↘),并结合刚才标注的语气示范朗读。
课堂探究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语言标注在书上。
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人物形象
暴怒无常
1.“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人物形象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细心、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在文中圈点勾画,并做批注)
3.品读第三段,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人物形象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拓展阅读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深受苦楚”的母亲面对暴怒的儿子,并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也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更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这是一个无比坚强的母亲,也是一个慈爱,宽容,善良,乐观的母亲。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人,文中一词一句都深深感染着我们,请同学们反复揣摩,用心品读。
课堂小结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重点)
2.品味文章,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拓展阅读,领悟作者深沉含蓄的表达特色。(难点)
学习目标
预习反馈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三次写到看花,“我”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绝望 ”到 “新生”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
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4.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课堂探究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象征的作用:①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②使文章含蓄蕴藉,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①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②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③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后来的史铁生是否做到了母亲说的“好好活”?阅读下列材料。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拓展理解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拓展阅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我一直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得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拓展阅读
6.思考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堂小结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