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积贫积弱 冗官冗费 靖康之耻 北亡南退繁华下危机四伏
千古一宋
商贾云集奇珍荟萃坊市林立早晚叫卖看大宋盛世繁华
1.“斯其所以为弱宋也欤”
——清.王夫之
3.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汤因比
2.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懦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近代.范文澜
4.中国学者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中国.余秋雨
清明上河图(局部)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一、经济的发展
(1)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推广,产量提高
(2) 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户口增长,人口激增
(4) 边疆地区农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农业革命
(一)农业
稻麦复作;一年三熟;经济作物
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公斤),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若除去高产杂粮种植的因素,明清粮食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
粮食产量增加
人口破亿
棉纺织业发展
①棉花普遍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棉纺织业:
(二)手工业
江南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2.制瓷业:
宋朝五大名窑(官窑);元朝青花瓷。
官窑
钧窑
定窑
哥窑
汝窑
1993年克里斯蒂拍卖行成交价折合人民币2500万元古代中国“享誉世界”的名片
北宋定窑刻花梅瓶
元朝青花瓷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元青花“鬼谷下山”
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中国瓷器是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个全球化的商品,其流传之久远,使用之广泛,真正做到了中国智慧的全球共享。中国瓷器对欧洲人的餐桌礼仪、室内装饰、生活品味、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业 时期 成就
制瓷业 商朝 原始瓷器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北朝 成熟的白瓷
唐朝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秘色瓷
宋朝 五大名窑(汝、哥、定、钧、官)
元朝 青花瓷
明清 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宣德年间青花瓷很有名;瓷都“景德镇”
知识补充:制瓷业的发展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天工开物》南方挖煤图
3.矿冶业:
①北宋煤的开采量大,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
②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一页宋版,一两黄金”——宋版书
南宋临安府陈宅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首页,国家图书馆藏
4.印刷业: 活字印刷术---- 毕昇
印刷术的传播:经由波斯传往西方
印刷术的意义:
①提高印制效率,推进文化的普及;
②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
印刷术的西传是通过陆、海丝绸之路逐步推进的,先传到中亚、西亚和北非,再传到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腾堡用铅、锡、锑合金制造西方字母活字,开创了欧洲文明史的新纪元。
——袁行霈、邓小南《中华文明史(第3卷)》
宋代互市
(与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
中北宋开封城的热闹街市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市的发展:
(1)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均十分繁荣。
材料:《东京梦华录》记载,
宋代“瓦舍勾栏”十分之多,
仅汴京就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有的甚至“可容数千人”。
材料: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
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
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
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 ——《剑桥插图中国史》
城市商业
功能增强
市的时间
限制被打破,
市场化
坊市分离
制度被打破
商业娱乐活动丰富
(2)宋:市坊制度瓦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晓市和夜市、瓦子,草市普遍;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材料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卷20
探究:根据下列图片和材料分析唐宋怎样管理市?
设官员管理,市有时间限制
西市
东市
市有空间限制
北宋东京城
市突破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蹴 鞠
捶 丸
馉 饳(gu duo) 小 吃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交子
2.货币——交子(宋,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纸币在全国大范围流通。
蒙文大元通宝
大朝通宝
元贞通宝
元朝铜钱:种类多,数量少
3.海外贸易:
①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元朝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材料:北宋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管辖。北宋的输出品主要是瓷器、杂色帛以及各种矿产品;输入的多半是供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如各种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玳瑁、苏木等。
——范文澜、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南渡后,舶司岁入充盛。”
——元 脱脱《宋史 食货志》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重要财政来源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全长5.2米
4.城市的兴盛:
(1)宋朝:出现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
(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1.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统治者重视与支持。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四)经济重心南移
朝代 表现 特征 趋势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唐中期 (安史之乱后) ①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②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③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格局。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后)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元朝时期 ①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②政府重开大运河以将南方财赋北运;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
2.过程
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代 金朝 南宋 南北之比
人数 1200年 43,800,000 80,600,000 65:35
赋税 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81:19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文化重心南移----南北分卷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材料: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3.影响:
积极:①推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文化重心南移),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②推动南方城市的迅速发展;
③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南方户口增长,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⑤促进南方各民族的交融。
消极: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C
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中南北分卷的做法
消极: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的做法不是完全公平。
积极:①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北方人士和边疆地区人才参与政治,平衡南北政治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②南北分卷的做法体现了区域公平的原则,影响深远。今天高考制度中各学校按地区分配录取名额的做法可以看到这项制度的影子。
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材料:宋代科举更为完善。由唐朝的“工商不得入仕”到宋代的“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基本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强调公平竞争,实行糊名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材料:“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宋蔡襄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宋朝社会的变化:
二、社会的变化
材料:“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与世官,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
榜下捉婿
1.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出身,婚姻不问阀阅
材料: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中外历史纲要(上)》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关系减弱
趋于平等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①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
②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材料: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商品经济富于流动性和分化性,引起社会变革,在引起变革诸因素中,商品经济是最根本的。 ——林文勋:《商品经济:唐宋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3.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加剧:
①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材料:南宋时,临安“湖山游人,至暮不绝。……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宋元之际 吴自牧《梦粱录》
4.变化:市民生活丰富多彩,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原因 社会变化
1.世家大族的衰落; 2.商品经济的发展; 3.科举制度的发展; 4.政府政策的调整。 门第观念的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根本原因)
5.社会变化的原因:
繁荣富足
宽松和谐
公正平等
白鹿洞书院,朱熹在此讲学,理学传播中心。“海内第一书院”之誉
岳麓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府书院
三、儒学的复兴
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春秋(产生)
魏晋南北朝(遇挑战)
西汉武帝(正统)
秦朝(打击)
战国(发展)
宋明( ?)
隋唐
(三教并存)
儒学复兴;新体系—理学
北宋是否具备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呢?
商品经济的繁荣
科学技术的进步
文官政治的发展
文化政策的宽松
一定社会的思想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①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不及佛教和道教。
②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用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价值观。
1.儒学复兴背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2.代表人物: “程朱理学”---北宋程颐、程颢和南宋的朱熹
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程颐
程颢
朱熹--集大成者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3.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问:天道如何 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上《伊川杂录》
扇子之物出现之前,已有扇子的道理,据此制作扇子。
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4.程朱理学(思想主张)
(1)宇宙观:“理”是万物本源(先有天理,后有事物)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2)宇宙观:天理表现在社会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
材料: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
(3)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
“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
(4)认识论和方法论:“格物致知”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物皆有理,穷理格物。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
方法论 格物致知
人-----人性
社会-----三纲五常
自然界----万物运行规律
客观唯心主义
5.程朱理学的特点:
①吸收和融合了佛教、道教的思想;②注重抽象思维,哲学化、思辨化;
③更加强调伦理道德; ④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明显。
①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加以注解《四书章句集注》--儒学基础读物(为统治者服务,巩固统治)。
②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③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6.理学发展的表现:
7.程朱理学的评价: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据《宋季忠义录》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公元1279年
崖山海战
南宋十万军民殉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1)积极:
①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②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③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④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的庄严,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2)消极:
①维护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② 禁锢思想,压抑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宋代说书人(话本)
清明上河图流动的勾栏瓦舍
宋朝重文轻武,培养一批优秀文人。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娱乐场所的出现,文艺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四、文学艺术(世俗化)
1.宋词:
(1)特点:填词配乐;格式固定。
(2)宋词两流派:
①豪放派: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②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元曲:
散曲
句子灵活,用韵自由,可方言、衬字、配乐
杂剧
连缀散曲,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各种角色,形成完整故事情节
苏轼“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贴》
3.书法:
“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人物画《听琴图》
代表: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
特点: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
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文艺的大众化、世俗化;理学的兴起使人们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山水画成为画寄托思绪情怀的方式。风俗画的代表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山水画:注重意境,有意无法。
4.绘画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3)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印刷术: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这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活字印刷术
◎铜火铳(北宋)
◎罗盘
1.三大发明
(3)指南针: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五、科技成就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
——马克思
指南针
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史料实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影响
史料一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史料二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请同学们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看法。
中国的科技的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以致落后于西方。
旧中国的漠视、愚昧及落后,使科技缺乏转换为生产力的环境.
(1)沈括(北宋)
代表作:《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沈括与《梦溪笔谈》
(2)郭守敬(元朝)
(3)王祯(元朝)
王祯《农书》中介绍的牛转翻车
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2. 科学成果:
制作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测定黄赤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编定历法《授时历》,其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科学文化促进社会生产生活
女真文
西夏文
契丹文
蒙古文
辽代契丹人创制的文字
12世纪金国建立后创制
西夏党项族创制的文字
畏兀体蒙古文;
拼音符号,
拼写蒙古语。
五、少数民族文字
整体特征: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
政治:民族政权对峙并立,元朝大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更加发达。
思文: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学涌现;文化高度繁荣;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
■阶段特征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960-1368年)
文化繁荣,推动政治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交融。
文化传承,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带来深远影响。
实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辽宋夏金元文化带来的影响
深耕优秀文化,坚持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