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统一全国
前秦统一北方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是什么?
前秦王苻坚任用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国力不断强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结合视频和教材p93页,概述淝水之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淝水之战形势图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时间:
383年
3.地点:
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
前秦失败,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6.结果:
苻坚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4.目的:
5.兵力对比:
前秦-80多万vs东晋-8万精兵
◆思考: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7.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后来,鲜卑族崛起,建立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再次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与南朝对峙,
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鲜卑族)
●从小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民族融合的推手
鲜卑族 汉族
生产方式 游牧为主 农耕
社会形态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生活方式 逐水草而居 定居
思考:北魏孝文帝时面临哪些难题?
难题②: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如何摆脱统治危机?
难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五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
改革措施
性质
意义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阅读教材P95,填充表格内容:
迁都洛阳(494年)
说汉语;穿汉服;
用汉姓;通汉婚。
用汉制;学汉礼。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
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①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
②在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经常发生水旱疾疫之灾,不足以承载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
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又是当时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推行改革政策的阻力要小得多。
1.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
洛阳
1.迁都(平城→洛阳)
迁都洛阳
2.官员须讲汉语,禁鲜卑语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3.以汉服替代鲜卑服
4.改鲜卑姓为汉姓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
(选自《魏书》)
◆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通汉婚
5.鼓励鲜卑与汉人联姻
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习汉礼
6.学习汉族礼仪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用汉制
7.使用汉族制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原因:完善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促进民族交融;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2)认识:从中华民族的立场看,孝文帝改革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到了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
从鲜卑族的立场看,他的改革削弱了鲜卑族的民族特色,这说明一个民族在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评价孝文帝
①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地位)
②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正)
③但从鲜卑族拓跋部角度看,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丧失勇武之气,是最终导致鲜卑族分裂和消亡的原因之一。(反)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一分为二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度强大的前秦强征境内各族人民当兵作战,淝水之战后很快衰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而内迁较晚的鲜卑族以文治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这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呢?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
民族交融: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汉人《放牧图》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胡床、方凳
1.表现:
胡床
椅子
方凳
(1)生活生产方面:内迁各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2)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书法
北朝乐府《木兰诗》
北魏《帝后礼佛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3)文化习俗: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2)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4)民族心理:民族心理趋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木兰诗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国史概要》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影响: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